洛水
勞動節(jié)是五月的獻禮。年將近半,整日疲于奔命的我們,終于可以偷得半日閑,找些自己的樂子。工作很累,生活很疲憊,在勞動節(jié),以不勞動的方式慶祝勞動,也算是對人生的一個小小叛逆吧。先哲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趁著閑暇品讀古人的勞作,以詩為境,或許能給自己枯燥的工作帶來些詩意。
李紳是最糾結的“農民”。也是這糾結,超越了勞作本身?!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勞動向來是件勞精傷力的事,披星戴月地加班加點,本就是勞作的一部分。人在田地里鋤禾,太陽在歲月里鋤人,在汗滴的滋潤下,人與莊稼并行不悖生長,直到秋收萬粒子。收獲,是勞動者應得的報酬,然而不勞而獲的紅包,成為勞動者滴血的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闭l珍惜,誰知道;誰尊重,誰知道。人要懂得感恩,像感恩父母一樣,感恩糧食,感恩流著汗滴的勞動者。
雍裕之是最忐忑的“農民”。他對糧食的忐忑,足以和毛澤東對中國的忐忑相提并論。“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憋L壓云低雨將至,滿地遍帶黃金甲。一邊是天氣風雨變幻,一邊是麥子針芒相對。在成熟的路上,麥子注定要與一場雨狹路相逢?!鞍装l(fā)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憋L雨可以搓白青絲,卻撼動不了鶴立的精神。人也是一棵麥子,只有保持站立的生命姿勢,才能望穿云雨,收獲生命的陽光。
范成大是最傳統(tǒng)的“農民”。生命是對血脈的延續(xù),勞動則是對精神的傳承。“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就像莊稼夜以繼日生長,勞作也不分晝夜,白天有白天的,晚上有晚上的。當手掌上的繭足夠堅硬,可以抵御莊稼和農具的磨礪,他們就繼承了父輩的精神。血脈不斷,精神不止,勞作永不孤單,大人有大人的,孩童有孩童的。“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蹦切┭b模作樣的童孫,早晚會接過父輩生命的鋤,在自己的莊園上,種植陽光、夢想和執(zhí)著,收獲又一茬的成熟和傳承。
陶淵明是最時尚的“農民”。人生總是在路上,生活在別處。陶淵明卻活在自己心跳上,日出而作,種豆采菊;日落而歸,把酒彈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鄙臼菆鲈娨獾膭谧鳎豢燎?,不計較,興之所至,揮汗而吟,荷鋤而歌。樂甚至哉!“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鄙怯脕砩畹?,但很多人誤解了,活成生活的奴隸,背負著逆道而行的心,一意孤行。那些執(zhí)著的勞作,并沒能抵達內心的安寧和平靜,相反,只構成對生命的反諷。
古往今來只如此,勞動艱辛,生活不易,要種植出一生繁華更屬不易。每個人都經營著生命這棵莊稼,別人看的是結果,而自己活的是過程。既然如此,就讓心開心一些,隨時都能看見內心的風景;就讓工作詩意一些,或低吟淺唱,或昂首長嘯,把一生活成一首詩。
(摘自《牛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