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西嶺
(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地區(qū)人民醫(yī)院保健科,西藏 日喀則 857000)
西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
楊西嶺
(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地區(qū)人民醫(yī)院保健科,西藏 日喀則 857000)
目的觀察聯(lián)合DPP-Ⅳ抑制劑(西格列?。┲委熝强刂撇患训?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對入住我院應用降糖藥療效欠佳的40例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治療,分別于治療前后觀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變化。結果加用西格列汀治療后,40例患者的FPG、2hPG、HbA1c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且無明顯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加用DPP-Ⅳ抑制劑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2型糖尿??;西格列汀;胰升糖素樣肽-1;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劑
近年來,胰升糖素樣肽-1(GLP-l)成為抗2型糖尿病藥物研究比較活躍的靶點之一。新型的治療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GLP-1類似物為治療藥物,另一種則是通過抑制體內二肽基肽酶IV(DPP-IV)的活性來阻斷體內的GLP-1分解(即DPP-IV抑制劑)。西格列汀于2006年10月獲FDA批準,是第一個應用于臨床的DPP-IV抑制劑,近年來,國外很多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出西格列汀的療效和安全性,然而國內的相關報道相對偏少。以西格列汀作為關鍵詞,經CNKI和萬方數據庫檢索,西格列汀療效和安全性研究文獻僅十余篇。因此,在中國漢族人群中評價西格列汀的療效和安全性十分必要。
1.1 受試者的選擇
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間經門診或病房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納入本研究對象。
1.1.1 入選標準
①根據1999年WHO的診斷標準確診的T2DM患者且空腹血糖(FPG)>7.0mmol/L。②中國漢族人。③體質量指數(BMI)≥20kg/m2。④同意并且能做到自我血糖監(jiān)測。⑤生活規(guī)律,每日按時進食早餐、午餐和晚餐。
1.1.2 排除標準
按照既往報導排除其他疾病或藥物因素干擾,排除胰島素過敏史[1]。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本研究中40例患者在治療前后均例行檢查FPG、2hPG、HbA1c指標,在保持原有治療方案基礎上,加服西格列汀片100mg/天并持續(xù)觀察16周,治療期間嚴格控制飲食,并恒定每日活動量。統(tǒng)計分析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
1.2.2 不良事件評估
不良事件(AE)指在臨床研究中使用研究藥物后,發(fā)生在人體的以體征、癥狀、疾病、實驗室或生理觀察指標為表現(xiàn)形式的任何事與愿違、非意愿的或非預期的事件。這些事件無需與研究藥物存在因果關系。低血糖事件分為重度低血糖事件和輕度低血糖事件。
嚴重不良事件(SAE)為符合下列條件的AE:導致死亡;危及生命;需要住院治療或延長已有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或明顯的殘疾或能力喪失:導致癌癥:導致先天畸形或出生缺陷。
此外,可能不會導致死亡、危及生命或需要住院治療,但基于合理的醫(yī)學判斷,認為可能危害受試者,并可能需要醫(yī)學干預或外科手術治療才能防止出現(xiàn)上述定義中的某一種結局的重要醫(yī)學事件,也可被認為是SAE。
1.2.3 評價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體質量、血壓等指標的變化。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t檢驗比較分析各組數據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視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2.1 治療前一般資料
共入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46.33 ±8.35)歲,BMI為(25.34±l.26),F(xiàn)PG為(9.05±1.06)mmol/L,2hPG為(10.82±0.97)mmol/L,HbA1c為(7.08±1.02)%。
40例患者原口服藥治療方案中,12例單用二甲雙胍降糖治療,5例單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降糖治療,10例單用中藥降糖治療,6例未用藥,7例采用磺脲類藥物。
2.2 治療結果
聯(lián)用西格列汀片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比較顯示:FPG平均降低23.54%,2hPG平均降低27.1%,HbA1c平均降低5.1%,BMI指數平均降低0.12%,收縮壓、舒張壓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χ—±s),見表1。
表1 聯(lián)用西格列汀片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比較(mean±SD)
2.3 安全耐受性
在使用西格列汀片療后,患者耐受性良好,無明顯胃腸道不適、頭暈、頭痛、肌肉疼痛、低血壓、心悸、潮紅、寒戰(zhàn)、胸部不適、皮疹、乏力、疲倦等不良反應。且治療前后肝、腎功能均無明顯變化,未出現(xiàn)肝、腎功能異常者。
聯(lián)用西格列汀片治療16周后,F(xiàn)PG、2hPG、HbA1c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體質量、血壓在治療后無明顯差異;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良好。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升一高,有文章報道國內糖尿病發(fā)病率已高達9.7%[2]。2型糖尿病(T2DM)通常被稱為非胰島素依賴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為常見的癥型,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它是一種成人發(fā)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后發(fā)病。國際糖尿病聯(lián)合會發(fā)表聲明,中國已經取代印度,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2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會進一步增加。
2型糖尿?。═2DM)的典型特征是病程較長,血糖波動較大、控制較差,低血糖發(fā)生風險及危害高,遠期并發(fā)癥較多,因此,進行積極的干預治療對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或生存壽命。大量臨床資料表明,由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已成為老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已成為截肢的最主要誘因,80%的終末期腎病均是由糖尿病型腎病演變而成。相關研究表明,各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可通過嚴格代謝控制以得到明顯降低[3],因此積極有效的控制T2DM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對于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分泌多肽(GLP)和胰升糖素樣肽-1(GLP-1)是人類重要的腸促胰島素激素,因用餐刺激而分泌的胰島素有50%~60%通過GIP和GLP-1實現(xiàn)[4]。胰升糖素樣肽-1(GLP-1)是一種由腸道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具有較強促胰島素分泌作用的腸降糖素,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并伴有血糖依賴性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功效,能有效抑制食欲,刺激胰島日細胞增生,從而發(fā)揮其調節(jié)血糖作用。既往研究顯示GLP-1僅在高血糖情況下才具有增加胰島素分泌的功效,而血糖正常和低血糖時對胰島素分泌無明顯促進作用[5]。西格列汀是一種二肽基肽酶抑制劑,能抑制腸降糖素經DPP-IV的降解,故能增強GLP-1和GIP的功能,增加胰島素釋放并降低循環(huán)中胰高血糖素水平,是一種新型的抗糖尿病藥[5]。
本研究選取40例應用降糖藥效果欠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治療,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6周)對比觀察。研究結果顯示FPG、2hPG、HbA1c下降明顯而對患者體質量無影響。這充分顯示了西格列汀的療效和安全性。BMI指數的上升被認為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不利因素,體質量增加可使本已肥胖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更嚴重,甚至導致血糖控制水平更差。據文獻報道,使用胰島素治療會導致體質量增加,因此對于肥胖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治療是一種良好的選擇。
[1]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Coppolino R,Coppolino S,Villari V.Study of the aggregation of insulin glargine by light scattering[J].J Pharm Sci,2006,95(5):1029-1034.
[3] Lassmann-vague V,Raeeah D.Alternatives routes of insulin delivery[J].Diabetes Metab,2006,32(5):513-522.
[4] Mclntosh CH,Demuth HU,Pospisilik JA,et al.Dipeptidyl peptidase IV inhibitors: how do they work as new antidiabetic agents?[J].Regul Pept,2005,128(2):159-165.
[5] Holst JJ.Glucagon-like Peptide-1: from extract to agent.The Claude Bemard Lecture,2005[J].Diabetologia,2006,49(2):253-260.
[6] Deacon CF,Holst JJ.Dipeptidyl peptidase IV inhibitors:A promising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the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6,38(5):831-844.
R587.1
B
1671-8194(2013)16-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