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林
摘要 目的:觀察黃芪桂枝五物湯合二仙湯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肩周炎患者135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二仙湯配合針刀進行治療,中藥內(nèi)服每日1劑,每天2服,共4周,針刀療法每周1次,共4次;對照組只采用針刀治療,治療后對比觀察。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8.53%,對照組總有效率88.06%,兩組有效率有差異(P<0.05);治療組復發(fā)率5.97%,對照組復發(fā)率22.03%,兩組復發(fā)率有明顯差異(P<0.01)。結論:黃芪桂枝五物湯合二仙湯配合針刀治療肩周炎是一種有顯效、復發(fā)率低的療法。
關鍵詞 肩周炎 中藥 針刀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2-0031-03
肩關節(jié)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由于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病變而引起的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功能障礙。多發(fā)于40歲以上患者,女多于男,左肩多于右肩。我們采用針刀療法配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肩周炎,取得了一定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對象
觀察病例為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本中心門診的肩周炎患者,所有對象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肩周炎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年齡在18~60周歲之間;自愿參加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未采取其他治療,并接受完整的治療療程者。排除標準:排除控制不良的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的心臟病、血液病、精神病和皮膚感染者;未按規(guī)定用藥及未按療程治療,無法判斷療效者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符合條件對象共135例。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8例,其中男19例,女49例;年齡37~67歲,平均年齡(53.1±5.6)歲;病程2個月~3年;左肩36例,右肩28例,雙肩4例。對照組共67例,其中男18例,女49例;年齡36~69歲,平均(52.7±6.1)歲;病程1個月~2.8年;左肩34例,右肩29例,雙肩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
治療組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二仙湯結合針刀治療。
1)中藥內(nèi)服
黃芪桂枝五物湯合二仙湯加減,具體藥方如下:桂枝9g,炒白芍15g,生黃芪30g,當歸15g,仙茅10g,仙靈脾10g,巴戟天10g,黃柏10g,知母10g,桑枝30g,木瓜15g。每日1劑,日服2次,4周1療程,共1個療程。
2)針刀療法
患者患側肩部充分暴露,取仰臥位,患肢平放治療床上,在喙突、結節(jié)間溝、肱骨大結節(jié)壓痛最明顯處,用龍膽紫作標記,常規(guī)消毒后,局麻下,右手持針刀在標點處刺人,刀口線與肌纖維走行方向一致,待針下有緊滯感后,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法2~3刀,出針。再側臥治療床上,患肢曲肘,上臂與身體平行,前臂放于胸前,在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岡上肌、岡下肌、肱三頭肌外側頭壓痛最明顯處作標記,針法與前述一致。每次治療選2~4點,每周治療1次。4次為1療程。
1.2.2對照組
對照組單純采用針刀治療。兩組患者1療程結束后隨訪6個月,觀察復發(fā)情況。
1.3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顯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或基本正常。有效: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復發(fā):治療后有效,但隨訪中出現(xiàn)患側癥狀再次發(fā)作,較治療前無改善。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兩組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率為70.50%,對照組顯效率為47.7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5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8.0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治療后隨訪6個月,治療組68例復發(fā)4例,復發(fā)率為5.88%;對照組67例復發(fā)13例,復發(fā)率為19.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肩周炎主要臨床特征為肩臂疼痛、活動受限,是肩關節(jié)周圍肌肉、肌腱、韌帶和滑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反應。導致肩關節(jié)周圍組織粘連,關節(jié)囊攣縮,滑液囊粘連、萎縮,分泌減少,潤滑作用降低,韌帶變性攣縮等退行性病變。肩周炎病程時間長,疼痛、功能減退及肌肉萎縮等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本病雖然治療方法多種多樣,療效各有千秋。針刀療法是這些療法中公認的、比較顯效和理想的療法。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痹癥”范疇,多發(fā)于55歲左右,多由營衛(wèi)虛弱、肝腎不足、復因局部感受風寒濕等外邪所致。根據(jù)《素問·痹論》中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及《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針刀能使肩關節(jié)粘連松解、瘢痕刮除,其動態(tài)平衡能因此得到恢復。
我們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二仙湯加減來協(xié)同針刀(療法)治療本病。其中二仙湯可以溫腎陽、補腎精、瀉相火、調(diào)沖任;黃芪桂枝五物湯有益氣通經(jīng)、和血通痹之功效;再用木瓜舒筋緩急,桑枝引經(jīng)通絡。所以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這或許從一個方面說明了陰陽平衡、氣血調(diào)和再本病治療中的重要性。
本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本次臨床觀察未能設置對照組,尚有改進的余地,我們在下一次的觀察中會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