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芹
(山東省夏津縣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山東 夏津 253200)
平陽霉素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的臨床療效
朱英芹
(山東省夏津縣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山東 夏津 253200)
目的 探討平陽霉素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口腔頜面部血管瘤患者 50 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25 例,觀察組給予平陽霉素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對照組僅給予平陽霉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愈率分別為 96%、6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 平陽霉素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的臨床療效顯著,具有安全、有效、方便、不良反應小,治愈率高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口腔頜面部血管瘤;平陽霉素;地塞米松
頜面部血管瘤是口腔頜面外科治療的常見病,占全身血管瘤的60%,是一種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嬰兒多見,約占全身血管瘤的60%,發(fā)病率高,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發(fā)生,病變部位較特殊,起源于殘余的胚胎組織或血管內皮細胞,多見于顏面部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粘膜,如舌、唇、頰、口底等組織,往往造成顏面畸形、功能障礙,深部及頜骨內的血管瘤相對少見,造成診斷容易治療困難。多年來,臨床上常根據(jù)血管的類型、部位、腫塊大小而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手術切除、激光治療等,當血管瘤位置較深或較廣泛累及肌肉組織時治療較為困難,手術療法不能將病灶全部切除[1],因此,導致因切除不徹底使殘留瘤體復發(fā),術后容易造成顏面畸形、功能障礙,甚至發(fā)生出血、潰瘍等并發(fā)癥,影響面部功能及美觀,手術治療常留有瘢痕,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不主張將手術治療作為管瘤的首選治療。非手術治療方法較多,但各有一定的指征和局限性。平陽霉素是鏈霉菌類的抗腫瘤抗生素,相關研究已證明其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有效。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科采用平陽霉素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口腔頜面部血管瘤患者5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其中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1~40歲,平均20歲;病程1~25年,平均12年。瘤體大?。鹤钚≌?.1cm,最大20.1cm×15cm×81cm,瘤體直徑多在3.3~6.3cm,平均4.2cm。發(fā)生部位:唇部3例,面頰部2例,眼眶部1例,耳顳部1例,咬肌區(qū)1例,腮腺區(qū)1例,頦部2例,舌部1例,頜下3例,頸部3例,腭部2例,頭皮2例,口角區(qū)3例。血管瘤類型:單純性血管瘤10例,海綿狀血管瘤8例,混合性血管瘤7例。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2~45歲,平均23歲;病程2~20年,平均10年。瘤體大?。鹤钚≌?cm,最大21cm×15cm×82cm,瘤體直徑多在3.5~6.5cm,平均4.5cm。發(fā)生部位:唇部2例,面頰部3例,眼眶部2例,耳顳部2例,咬肌區(qū)2例,腮腺區(qū)2例,頦部1例,舌部2例,頜下1例,頸部1例,腭部2例,頭皮3例,口角區(qū)2例。血管瘤類型:單純性血管瘤12例,海綿狀血管瘤7例,混合性血管瘤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瘤體大小、直徑、發(fā)生部位、血管瘤類型等方面對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前常規(guī)對患者進行體溫、血常規(guī)、凝血四項、胸片、肝功能、腎功能等常規(guī)檢查,結果無異常者方可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均給予平陽霉素治療,根據(jù)患者年齡、體質量、瘤體所在部位、大小決定平陽霉素的使用劑量。觀察組采用平陽霉素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即,平陽霉素1~8 mg,用生理鹽水2~8mL稀釋,加入地塞米松0.5mg。每次注射間隔時間為1周,重復注射3~8次為1個療程,每次注射,平陽霉素不超過8mg,地塞米松不超過5mg,個體平陽霉素用量累計最大不超過40mg。注射時常規(guī)消毒瘤體及周邊正常皮膚,用5號針頭離瘤體2~3mm的正常皮膚進針,并用紗布壓迫瘤體周圍正常皮膚,盡量將瘤體血液抽凈,然后換注射器注射藥物,刺入瘤體注藥,瘤體較大可多點注射,使瘤體腫脹、顏色變蒼白,一般2~3點,每次注射藥物后均給予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7~10d注射一次,直至瘤體消失。對照組僅給予平陽霉素治療,將藥物直接注射到瘤腔內,若瘤體過大,也可分區(qū)注射。療程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胸片及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治療后瘤體完全消失,無功能障礙,皮膚色澤正常,體位移動試驗陰性,多方穿刺回抽無血,隨訪半年無復發(fā);基本治愈:治療后瘤體縮小80%以上,外形明顯改善,皮膚黏膜接近正?;蛴猩倭可爻林?,尚未完全恢復正常,需繼續(xù)治療,無功能障礙,穿刺回抽無血,無復發(fā);好轉:治療后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瘤體縮?。?5%,局部組織稍硬,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皮色、黏膜顏色變淺,穿刺有血,需繼續(xù)治療或用其他方法治療者;無效:經(jīng)3~8次治療,瘤體無縮小,保持不變或繼續(xù)增大,皮色無明顯改善,局部組織軟,易回抽血液或治療后一年復發(fā)。治愈率=(痊愈+基本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 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A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橫向比較采用配對F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為96%,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為68%,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2 不良反應比較
注射后,一般容易出現(xiàn)局部腫脹、疼痛、組織變硬、皮膚色素沉著等。兩組均胸片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肺炎及肺纖維化改變,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均正常。觀察組有8例患者出現(xiàn)體溫升高,有1例患者出現(xiàn)厭食,有1例患者出現(xiàn)色素沉著,有1例患者伴有輕度惡心,有1例患者伴有局部腫脹、疼痛,未作特殊處理,于停藥后自愈,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的情況發(fā)生。對照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腫脹,有12例伴有發(fā)熱,有1例患者出現(xiàn)嚴重組織腫脹和部分壞死,有2例伴有色素沉著,有2例伴有惡心、厭食。給予對癥處理后,癥狀好轉。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口腔頜面部血管瘤是臨床工作中常見的口腔頜面部疾病,為良性病變,可以單發(fā)也可以多發(fā),隨著血管瘤超微結構研究的進展,有研究認為,口腔頜面部血管瘤發(fā)生、發(fā)展可能與雌激素、血管內皮過度增殖、肥大細胞增多以及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失衡有關[2]。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長和必然消退的生長規(guī)律,其特點是血管內皮過度增殖,有明顯的增生期和退化期,可以是先天良性腫瘤,也可以是血管發(fā)育畸形,是由大量新生的毛細血管和增殖的內皮細胞組成,多見于嬰幼兒及青少年,因口腔頜面部是人體最暴露的部位。此處血管瘤影響美觀及功能,所以有必要及時采取恰當?shù)闹委煛ER床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接近沒有差異性,口腔頜面部血管瘤是由大的血管腔構成,其發(fā)生是血管顯著擴張形成腔竇,促進因子與抑制因子的平衡失調所致,草莓狀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具有幼稚胚胎血管內皮的特征,管壁很薄,為一層內皮細胞,當竇內有血栓形成時,可發(fā)生機化和鈣化,當病灶受到刺激時,易發(fā)生潰爛、感染、出血,破壞面形,妨礙口腔功能,影響器官功能,應給予積極的治療。臨床治療方法口腔頜面部血管瘤很多,目前,最常采用的對血管瘤的治療最有效方法是細胞凋亡法,其原理是抑制和阻斷內皮細胞的增殖,誘導內皮細胞凋亡,加速腫瘤的退化,細胞凋亡法在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起到良好的效果[3]。平陽霉素是一種抗癌的抗生素,是單一組份的爭光霉素A,由平陽霉菌產(chǎn)生,是一種通過抑制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而影響細胞代謝的一種細胞周期性非特異性藥物,實驗證明,平陽霉素能與癌體血管內皮細胞結合,促使二價鐵氧化成三價鐵,產(chǎn)生游離基,再作用于DNA,對血管內皮細胞有抑制作用,促使血管瘤消退,可靜脈注射、肌內注射、瘤內注射和動脈內注射,抑制細胞DNA的合成和切斷DNA鏈干擾細胞分裂和增生,破壞血竇內皮生長,以及局部化學刺激引起無菌性炎癥,致血管收縮,血管壁增厚,從而抑制血管瘤的發(fā)展,使組織水腫、變性、破碎、纖維化直至消失,以達到治療血管瘤的目的,最終導致血管瘤停止生長并逐漸消退。臨床采用局部用藥,用平陽霉素行海綿狀血管瘤瘤腔注射,有利于藥物直接作用于血管腔內,不良反應小,把握好用藥時間,可有效避免肺纖維化的發(fā)生。使用平陽霉素和地塞米松聯(lián)合局部注射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因操作簡便、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能盡最大可能保持患者正常容貌,而且方法簡單易行的,治療效果顯著,也易于患者接受,臨床上值得推廣。
[1]鄭家偉,張志愿.口腔頜面部血管瘤和脈管畸形治療指南[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44(1):3102-3106. .
[2]趙玉紅,蔣靜穎.平陽霉素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33例[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1):89.
[3]張杰,孟箭.嬰兒口腔頜面部血管瘤的早期平陽霉素干預治療[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7,21(1):100.
Clinical Efficacy of Pingyangmycin Joint Dexamethason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mangioma
ZHU Ying-q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Xiajin People′s Hospital, Xiajin 253200, China)
ObjectiveDiscuss pingyangmycin joint dexamethaso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mangioma.MethodsOur choice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mangioma patients were fifty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25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ingyangmycin dexamethason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only give pingyangmycin, compared with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ure rate was 96% and 68%,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Pingyangmycin joint dexamethason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mangioma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with safe, effective, convenient and side effect is small, the cure rate higher characteristic,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mangioma; Pingyangmycin; Dexamethasone
R732.2
:B
:1671-8194(2013)07-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