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祥飛
(富源縣人民醫(yī)院,云南 富源 655500)
淺談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體會
查祥飛
(富源縣人民醫(yī)院,云南 富源 655500)
目的 分析總結上消化道出血急診患者內科保守治療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調查對象為本院收治的 10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 組(n=48)經頸內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治療,B 組(n=59)接受內科保守治療,對比兩組的療效、住院時間,記錄兩組患者出院后 12 個月內的再出血率。結果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 > 0.05);B 組住院時間短于 A 組(P < 0.05),B 組隨訪再出血率低于 A 組(P< 0.05)。結論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初診時應立即接受綜合治療,盡量采用內科保守治療,胃鏡下診斷并使用金屬鈦夾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廣。
上消化道出血;外科手術;內科保守治療;急救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臨床表現(xiàn)為大量嘔血和(或)黑糞,可引起出血性休克、肝性腦病、腹水、肝壞死等,具有出血量多、病死率高的特點,如何提高本病的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臨床工作者關注的重點[1]。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介入治療、內科保守治療等,目前關于哪種手段是最佳治療方法仍然存在爭議。筆者就所在單位收治的10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急救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內科保守治療該病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107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均經CT檢查、胃鏡、超聲檢查及鋇餐透視明確診斷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2組:①A組(n=48):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齡52~68歲,平均(60.8± 3.2)歲;出血24h內就診治療,出血至就診平均時間(13.8±4.6)h;24h內輸血250~1000mL共16例;②B組(n=59):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齡50~68歲,平均(61.2±3.0)歲;均為出血24h內就診,出血至就診平均時間(13.5±4.8)h;24h內輸血250~1000mL共20例。對比兩組的一般情況,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急救方法
1.2.1 院前急救措施
醫(yī)務人員接診立即啟動預見性救治程序,爭分奪秒挽救患者生命。讓患者平臥,保持呼吸道通暢,將患者頭偏向一側,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如果患者出現(xiàn)休克,應立即采取休克體位,將下肢抬高30°,休克患者立即給予吸氧,加強保暖。嚴密監(jiān)測心率、呼吸、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觀察尿量、嘔血、黑便與患者神志變化。
1.2.2 止血
患者口服或胃內灌注凝血酶幫助止血,迅速建立2條以上有效的靜脈通路,用于補液,及時配血、備血,出血量大時應及時輸入新鮮血液。
1.2.3 外科手術
A組患者均予以經頸內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
1.2.4 內科治療
B組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療,行補液、擴容等支持治療,帶血壓穩(wěn)定后,在胃鏡直視下確定活動性出血灶、出血情況,用生理鹽水噴注,抽吸積血,待視野清晰后,經胃鏡活檢孔道插入金屬鈦夾推送器,直視下推入金屬鈦夾,張開金屬鈦夾靠近出血位置,閉鎖金屬鈦夾,抽出推送器,噴注生理鹽水洗去創(chuàng)面上積血,觀察2min,確認無出血后縫合創(chuàng)口,必要時使用2~3枚金屬鈦夾。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評價
出血停止指標:①治療后,無嘔血、黑便,患者心率及血壓穩(wěn)定,腸鳴音正常,血常規(guī)檢查血紅蛋白無繼續(xù)下降;②檢查大便轉黃,潛血試驗陰性;③胃鏡檢查無出血跡象。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將治療效果分為3個級別:①顯效:治療后36h內無活動性出血,達到上述3項出血停止指標中的兩項;②有效:治療后36~72h內無活動性出血,達到出血停止指標中的一項;③無效:治療72h內仍有活動性出血;以顯效率加上有效率為總有效率。
1.3.2 住院時間
記錄患者就診至出院的時間。
1.3.3 再出血率
隨訪12個月,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再出血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3.0 for windows 軟件進行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A組總有效率91.7%(44/48),B組總有效率89.8%(53/59),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B組住院時間短于A組(P<0.05),B組隨訪再出血率低于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住院時間、再出血率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急癥之一,是指Treitz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膽胰等病變而引起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較為復雜,迅速做出診斷對治療及預后均有重要意義[2]。傳統(tǒng)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首選藥物治療,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則采用胃大部切除術,近年來,隨著胃鏡技術的發(fā)展及質子泵抑制劑藥物的應用,胃鏡技術已經成為上消化道出血臨床診治的關鍵措施[3]。
急診外科手術雖然大部分能及時達到止血效果,但是術后出現(xiàn)分流道閉塞或狹窄,有可能使門靜脈靜壓回升,再出血率高。上消化道出血用胃鏡檢查能夠迅速明確出血灶,用金屬鈦夾止血并配合止血藥物治療,能夠迅速控制活動性出血,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yī)師進行操作,治療中加強監(jiān)測,及時吸出胃內液體可避免誤吸。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保守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有效率與外科手術治療無顯著性差異,而且保守治療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再出血率,建議臨床醫(yī)師不斷實踐并完善上消化道出血的內科保守治療措施,避免手術率、提高臨床療效。
[1]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肝病學會聯(lián)合修訂.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內科雜志,2001,40(1):62.
[2]麻 樹人.上消 化 道 出血診 斷 的思 考[J].中國實用內科 雜 志,2007, 27(12):982-984.
[3]李兆申.重視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規(guī)范化診治[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1):3-4.
R573.2
:B
:1671-8194(2013)10-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