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玲 王秀萍 翁秋英
(福州市第一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9)
剖宮產同期行子宮肌瘤剔除60例臨床分析
謝 玲 王秀萍 翁秋英
(福州市第一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9)
目的 探討子宮下段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的可行性。方法 選擇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17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病例,60例為觀察組,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對照組57例為分娩期單純行剖宮產產后擇期行子宮肌瘤手術孕婦,觀察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恢復及隨訪情況。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兩組在平均術中失血量、平均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產辱感染率、住院天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病例選擇合適的情況下剖宮產同時行肌瘤剔除不增加手術風險,具有可行性。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肌瘤剔除術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已經成為產科比較常見的妊娠合并癥,其生長和發(fā)生與雌激素有關,發(fā)生率約占子宮肌瘤的0.5%~1.0%,占妊娠的0.3%~0.5%,隨著產前檢查日益被重視加之B超的普及和診療技術的提高,其發(fā)生率有增高的趨勢,肌瘤的生長部位、大小、性質對妊娠及分娩產生不同影響,回顧性分析6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行同期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術,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17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病例,60例為研究對象,行剖宮產同期子宮肌瘤剔除術并隨機選擇同期57例單純剖宮產,產后擇期子宮肌瘤手術婦女為對照組。年齡為26~40歲,平均33歲,初產婦88例,經產婦29例。入院孕周36~42周,平均(37.6 ±1.6)周,均經B超檢查確診,其中孕前B超發(fā)現(xiàn)11例(9.3%),孕期B超發(fā)現(xiàn)87例(74.5%),剖宮產術中發(fā)現(xiàn)19例(16.2%)。單發(fā)肌瘤61例,多發(fā)肌瘤56例,肌榴直徑2~10 cm,肌瘤類型:漿膜下肌瘤39例,肌壁間肌瘤50例,粘膜下肌瘤28例。兩組孕婦在孕周、產次、肌瘤大不、類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采用在腰硬膜外聯(lián)合阻麻醉下手術,于子宮下段行剖宮產術,待胎兒娩出后宮體注射縮宮素20U同時將20U縮宮素加入0.9%氯化鈉500mL中靜滴,胎盤娩出后即將子宮娩出腹腔外進行子宮切口縫合及肌瘤剔除。對照組和觀察組剖宮產切口均采用0/1號可吸收線連續(xù)鎖扣全層縫合。觀察組肌瘤剔除的處理:黏膜下肌瘤者經剖宮產子宮切口剔除肌瘤,0/2號可吸收線快速“8’”縫合創(chuàng)面,不留死腔,止血后縫合子宮切口,子宮肌瘤位于漿膜下或肌壁間者,剖宮產后先縫合子宮切口,在肌瘤四周及基底部注射20單位縮宮素,將帶蒂的漿膜下肌瘤于根部做楔形切口,將肌瘤摘除,無帶蒂者及肌壁間肌瘤沿肌瘤長軸做縱切口,剝離瘤體,0/2號可吸收線“8’”縫合關閉肌瘤殘腔肌層止血,再予以連續(xù)褥式內翻縫合子宮漿肌層包埋手術創(chuàng)面,多發(fā)性子宮肌瘤相鄰者盡量采取一個切口進入,同法予以剔除。對于針眼滲出問題除了局部壓迫外,筆者還采用電刀電凝方法局部止血效果佳。如肌瘤較大、出血較多時用橡皮條結扎子宮峽部,阻斷子宮動脈或采取結扎子宮動脈方法以減少出血。切除的子宮肌瘤均送病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比例及子宮復舊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理檢查
60例均為子宮肌瘤,其中玻璃樣變17例,紅色樣變6例,囊性變5例,肌瘤無變化32例,無一例發(fā)生惡變。
2.2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比較(表1)
兩組在手術時間、出血量比較中對照組明顯少于手術組(P<0.05),在住院時間比較中無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性(P>0.05), 并發(fā)癥比較手術組發(fā)生率為5.0%,對照組發(fā)生率為12.28%,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對比()
組別例數(shù)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并發(fā)癥(例)對照組5765.56+_6.4322.37+_41.65.24.+-1.337(7/57)同期手術組6082.63+_7.1375.44+-39.255.49+-1.513(3/60) P<0.05<0.05>0.05<0.05
2.3 術后隨訪
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術后隨訪40~90d,子宮復舊、惡露持續(xù)時間等均恢復,無明顯差別。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fā)于育齡婦女,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發(fā)生率為0.3%~7.2%[1],是產科常見合并癥,近年來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目前學術界對于剖宮產同時是否行肌瘤剔除存在兩種觀點:持反對意見者:原因是妊娠期間子宮肌壁間血供豐富,手術剔除出血難控制,增加產后出血及產褥感染發(fā)生的機會,此外胎兒娩出后子宮常收縮變形,肌瘤周圍界限不清,給手術帶來非常大的難度,況且產后肌瘤會逐漸變小[2]。另一種觀點認為:剔除肌瘤后的子宮收縮良好,惡露少,產后感染的出血少,避免了產褥期子宮肌瘤變性以及將來肌瘤增大造成的子宮切除并可減少患者二次手術的痛苦和經濟負擔[3]。
本組資料顯示,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除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稍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均在可控制范圍內,術后并發(fā)癥、術后住院時間及子宮復舊情況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無一例發(fā)生因止血困難而切除子宮者,也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及晚期產后出血,說明剖宮產同時子宮肌瘤剔除可行。同時筆者體會到:①全面評估患者情況,備足血源,術中掌握好適應證,術前、術中及術后要和產婦及家屬充分溝通,履行好手術簽字。②除黏膜下肌瘤經宮腔切除外其余均應先縫合剖宮產切口再行肌瘤剔除分離瘤體應邊分離邊結扎包膜血管以減少術中出血。③盡量從同一切口內取多個肌瘤縫合時不留死腔,根據(jù)瘤腔的深淺分層縫合徹底止血。④漿膜面針眼出血問題除了用熱鹽水紗墊壓迫、用小針細線“8“縫合還可以用電刀電凝出血點效果佳。⑤遇到特殊部位的如子宮側壁靠近子宮血管、宮角等的肌瘤,血供豐富剔除易發(fā)生大出血,或術中子宮收縮欠佳者或合并貧血、嚴重妊娠合并癥等疾病的產婦,為保證產婦安全,不宜同行肌瘤剔除。
綜合上述,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的處理應根據(jù)肌瘤的位置、大小、患者全身情況及術者的技術、經驗,以安全為前提,權衡利弊,實施個體化方案,由有經驗的醫(yī)生在剖宮產同時有選擇地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安全可行的,不增加患者痛苦,消除了年輕婦女帶瘤生活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降低了二次手術率。
[1] 曹澤毅.中華婦產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824.
[2] 葉紅,董金翰.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探討[J].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2000,9(6):465-466.
[3] 謝旭紅.妊娠合并子宮肌瘤l12例妊娠結局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05,20(5):562-563.
R737.33
B
1671-8194(2013)01-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