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
最先想推薦的書,是《南方都市報》編輯制作的《理想到底是不是騙子》。書的扉頁上印著“獻給每位心懷理想的人”,記錄的是曾在這份報紙上留下深深痕跡的一批媒體人的故事。
最后還是沒有推薦它。一來,讀完整本書,我沒有找到答案,書中收錄的媒體人的經(jīng)歷,很難用成功或者失敗來定義。二來,我有一本更值得推薦的書——《看見》。
這本書已經(jīng)很紅了。第一遍一口氣讀完之后,覺得不夠,再用筆記錄那些故事、那些句子,才舍得放下。
初入央視時,柴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菜鳥”。這一行,看似沒有門檻,想出好活兒卻百般不易。最初的兩年,她覺著自己“渾身都散發(fā)出失敗的味兒”,再遲下班也不肯打車,深一腳淺一腳走回去,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化去“一遍一遍過不了關(guān)的難受勁”和“滿心的愧疚”。
直到2003年的非典,她知道她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是從那時起,認識了她,我也是。那個出鏡的記者短發(fā),口罩擋住了臉,露出大大的眼睛,身體瘦小,穿著“捆棕子”一樣的隔離服,走進了傳染病區(qū)。記住了她的眼神,溫和,卻堅定。
從那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她,她有了自己的欄目《新聞?wù){(diào)查》《面對面》,再后來,是《看見》。她的節(jié)目,我看得不多,但這不妨礙我從書里看懂她的故事。
《看見》,看見什么?千萬別把它當作一本“菜鳥”成長的勵志書。她沒那么自戀,也沒那么膚淺。書里講述的,其實是這些年采訪的那些事兒,難以釋懷的事;曾經(jīng)坐在她對面的那些人,無法忘卻的人。
因非典殉職的護士王晶,經(jīng)歷了汶川地震的葉哥、葉嫂,“虐貓”事件的女主角,藥家鑫的父母,廣西支教的盧安克……她文筆很好,細細敘述了采訪的艱難、獲得信任的不易,還有,一路走過來積攢的經(jīng)驗。
她說:“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闭f得對,這份職業(yè)的魅力,正在于此。我們用筆、用鏡頭,把真相剝開來,讓更多人認識世界,看見好的、壞的、灰色的東西。
有評論說她太“文藝范兒”了,這沒什么不好。何況,我看見的,是鏡頭前她不曾改變的眼神,鏡頭后她越來越執(zhí)著的追求。她不愿當念稿子的“溫室花瓶”,她有主見,選題、采訪、撰稿、編帶子……她干得得心應(yīng)手,不知道累,因為“有樂趣的人從不說累”。她更沒有看輕這份職業(yè),越深入就越明白“小人物也有權(quán)利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她只是變得從容了,不再“揮舞拳頭站在什么東西的對面”,她說“記者應(yīng)該是對事苛刻,對人寬容”。
她是有理想的,“進步就是幸福。接下來的幾十年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從蒙昧中一點點解脫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這點就踏實了”。
這是她給我的答案,《看見》讓我看到了。
理想,它不是騙子,而是你信才會有的東西。它的光芒也許很微弱,但是,只要有它,人生會亮一點,然后,看得便會遠一些。
在《看見》里,我看到了這些,希望你看到的更多。
(責任編校 田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