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層序及沉積演化特征

      2013-06-17 05:52:44謝世文傅恒張東輝白曉亮竹合林
      斷塊油氣田 2013年3期
      關(guān)鍵詞:塔中臺地層序

      謝世文,傅恒,張東輝,白曉亮,竹合林

      (1.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廣東 廣州510240;2.成都理工大學油氣藏地質(zhì)與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610059;3.核工業(yè)北京地質(zhì)研究院遙感信息與圖像分析技術(sh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29)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探明石油儲量超過10 億t[1],盆地勘探靶區(qū)已拓展到巴麥地區(qū),并在玉北1 井奧陶系獲重大突破,油氣顯示厚度26 m,充分證實了下古生界碳酸鹽巖的勘探潛力。近20年來,前人已做了大量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層序、沉積的研究,但層序劃分觀點、劃分依據(jù)及標準各不相同[2-5],有必要利用新鉆井、地震資料,進一步研究層序地層格架、沉積特征。本文結(jié)合區(qū)域地質(zhì)背景,綜合地震、巖心資料,以野外露頭研究為依托,參考測井資料,系統(tǒng)解析了研究區(qū)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層序地層格架及沉積演化特征。

      1 地質(zhì)背景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昆侖山造山帶之間,是不同時期、不同構(gòu)造環(huán)境下形成的大型疊加復合盆地[6-8]。晚震旦開始,塔里木板塊從邊緣開始裂解,周緣形成昆侖洋和南部天山洋、北部古大洋。之后,北部古大洋向南部俯沖,昆侖洋向南部的中昆侖地塊俯沖,盆地漸顯西臺(碳酸鹽臺地)東盆(陸棚-盆地)的沉積格局。早寒武世為最大海泛,至中奧陶世完成碳酸鹽巖臺地建設(shè),晚奧陶世晚期克拉通轉(zhuǎn)為前陸碎屑巖沉積,滿加爾凹陷反轉(zhuǎn)為濁流盆地[9]。根據(jù)沉積序列、盆山轉(zhuǎn)換的界面特征與沉積相的配置關(guān)系,較為成熟的觀點是:固結(jié)后的塔里木陸塊,在南華紀裂解,歸屬特提斯構(gòu)造域和古亞洲構(gòu)造域體系,在顯生宙演化過程至古近紀,可劃分出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5 個構(gòu)造旋回,構(gòu)造運動過程形成了12 個地質(zhì)事件界面[5,10]。在這種區(qū)域構(gòu)造背景下,不同時期的盆地演化階段都有對應的盆地沉積層序充填,從而形成不同特征的層序地層沉積。

      2 層序地層特征

      2.1 層序劃分

      前人對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層序地層學方面的研究已有眾多成果[3-4,11],其觀點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層序級別及劃分數(shù)量上。綜合前人觀點,筆者認為一級層序(巨層序)的形成受控于全球性板塊運動最高級別的周期性,時限120.0~60.0 Ma[12],層序界面為造山角度不整合,震旦系—奧陶系包含在震旦系—二疊系的一級巨層序內(nèi);二級層序(超層序SSQ)時限60.0~5.0 Ma[12],由明顯海平面下降形成,并伴隨地區(qū)性的構(gòu)造隆升,通常構(gòu)造作用大于基準面下降的影響,層序界面為隆升不整合,是沉積背景、巖相組合轉(zhuǎn)變的標志。

      利用野外勘察、鉆井識別、地震追蹤等手段,結(jié)合區(qū)域構(gòu)造運動,并用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繪制的海平面升降曲線驗證[13],可識別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5 個二級層序,即SSQ1(寒武系下統(tǒng),542.0~521.0 Ma),SSQ2(寒武系中統(tǒng),521.0~499.0 Ma)、SSQ3(寒武系上統(tǒng),499.0~488.3 Ma)、SSQ4(奧陶系中、下統(tǒng),488.3~460.9 Ma)、SSQ5(奧陶系上統(tǒng),460.9~443.7 Ma)。

      2.2 層序界面特征

      盆地范圍內(nèi),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層序界面在鉆(測)井、地震響應上具有以下特征:

      1)SSB1 為隆升不整合,在塔北-塔中、庫魯克塔格等地存在地層缺失,是加里東早期Ⅰ幕(柯坪運動)的構(gòu)造響應,露頭上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組頂部為古暴露溶蝕帶,巖石角礫化并發(fā)育不規(guī)則洞穴、裂隙和泥質(zhì)充填,是區(qū)域性的沉積間斷和暴露溶蝕界面。GR 在界面之上較界面之下呈低值,且界面之下呈微齒狀,界面之上呈尖齒狀;電阻率在界面上下均為微齒狀,界面之上較界面之下呈高值。對應的地震界面為T90,在塔北為一套強反射波組的頂面,在巴麥-塔中為一套強波組與下伏弱波組的分界。

      2)SSB2 疑為隆升不整合,巴麥-塔中為典型的暴露不整合面,界面之下發(fā)育褐紅色膏鹽巖,見膏溶角礫,為海平面下降暴露的標志。GR 在界面之上20 m 呈低值微齒狀,界面之下為起伏相對劇烈的高值鋸齒狀。對應的地震界面為T82,為高連續(xù)強反射軸,界面有下超現(xiàn)象。

      3)SSB3 疑為隆升不整合,在巴麥-塔中為暴露不整合、巖性突變面(白云巖/膏鹽巖)。GR 在界面之上呈低值微齒狀,界面之下為起伏相對劇烈的高值齒狀。對應的地震界面為T81,塔中地區(qū)中寒武統(tǒng)頂部地層有頂超現(xiàn)象,說明有局部暴露,遭受剝蝕。

      4)SSB4 為隆升不整合,在巴麥-塔中、庫魯克塔格等地存在地層缺失,是加里東運動早期Ⅱ幕的構(gòu)造響應。該界面巖性巖相變化小,鉆井識別較為困難,臺相區(qū)為大套白云巖結(jié)束而灰?guī)r開始的位置,GR 變化不明顯,電阻率多由低值變?yōu)楦咧怠牡卣鸾缑鏋門80,盆地相區(qū)界面上部還可以見到前積現(xiàn)象。

      5)SSB5 為隆升不整合,臺相區(qū)表現(xiàn)明顯,界面下伏一間房組灰?guī)r(塔北)或鷹山組灰?guī)r(巴麥-塔中大部缺失一間房組),其上為奧陶系上統(tǒng)恰爾巴克組泥灰?guī)r或瘤狀灰?guī)r(塔北、巴麥-塔中)。該界面在塔北、巴麥-塔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地層缺失,塔北缺失2~3 個牙形刺帶[14],巴麥-塔中多缺失8~12 個牙形刺帶[15],時間間斷最多在10 Ma 以上,是加里東運動中期Ⅰ幕(全球事件)的構(gòu)造響應。該界面在臺相區(qū)為暴露不整合,界面之下發(fā)育加里東中期巖溶。巖相變化大,測井極易識別,GR 在界面之下多為穩(wěn)定的低值,在界面之上為尖峰狀高值,對應的地震界面為T74,為連續(xù)的強反射,局部地區(qū)(如塔中)可見削截下伏地層。

      6)SSB6 為隆升不整合,該界面在塔北—巴麥—塔中均不同程度缺失,在柯坪見褐鐵礦化風化殼,缺失多個筆石帶,是加里東運動中期Ⅱ幕的構(gòu)造響應。對應的地震界面為T70,大部地區(qū)表現(xiàn)為中—強高連續(xù)波組。

      2.3 層序特征

      通過典型井層序地層分析,利用地震剖面層序界面標定與追蹤,塔里木全盆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層序在不同區(qū)域具有不同特征(見圖1)。

      圖1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層序地層分區(qū)特征

      1)SSQ1 層序在巴麥-塔中底部玉爾吐斯組多為代表寒武紀最大海侵沉積的黑色泥巖,方1 井、和4 井等高部位為陸源碎屑巖或硅藻巖等淺水沉積,存在2 個小殼動物化石帶[11]。玉爾吐斯組之上為向上變淺的碳酸鹽臺地生長序列,巖性由肖爾布拉克組局限臺地沉積的白云巖變?yōu)槲崴筛駹柦M蒸發(fā)臺地沉積的褐色膏鹽巖,頂部存在短暫的暴露剝蝕。塔北為局限臺地-臺地邊緣的晶粒白云巖夾砂屑白云巖、鮞粒白云巖,膏鹽巖不發(fā)育,頂部的暴露剝蝕不明顯。塔東及庫魯克塔格盆地相區(qū)處于較深水部位,海平面下降影響不到此區(qū)域,主要為欠補償?shù)幕液谏鄮r、泥質(zhì)灰?guī)r沉積。

      2)SSQ2 層序在巴麥-塔中表現(xiàn)為向上變淺的碳酸鹽巖臺地生長序列,巖性由沙依里克組灰?guī)r、云質(zhì)灰?guī)r轉(zhuǎn)變?yōu)榘⑼咚窠M褐色灰色膏巖、鹽巖夾云巖,表明早期開放的開闊臺地演變?yōu)榘敕忾]的局限臺地—蒸發(fā)臺地,反映海平面下降,存在短暫的暴露剝蝕。塔北阿瓦塔格組不發(fā)育膏鹽巖,巖性為晶粒白云巖夾少量顆粒白云巖,為局限臺地相,頂部暴露剝蝕不明顯。盆地相區(qū)SSQ2 為莫合爾山組,巖性主要為灰黑(紫)色薄層狀灰?guī)r夾少量棕褐色鈣質(zhì)頁巖及中厚層灰?guī)r及砂、泥質(zhì)灰?guī)r。與SSQ1 相似,處于較深水位置,沉積相變化不大,為陸棚—盆地沉積。

      3)SSQ3 層序在巴麥-塔中為向上變淺的局限臺地生長序列,巖性為大套白云巖的疊置,下奧陶統(tǒng)顆?;?guī)r與薄層白云巖超覆在上寒武統(tǒng)的暴露面上。塔北與巴麥-塔中的巖性差異消失,同為局限臺地,巖性主要為晶粒白云巖。盆地相區(qū)SSQ3 為突爾沙克塔格組下部,巖性主要為灰色厚層塊狀夾薄層狀灰?guī)r及鈣質(zhì)頁巖,仍處于較深水位置,為陸棚—盆地沉積。

      4)SSQ4 層序在巴麥-塔中為淺灰色白云巖-少量灰?guī)r-白云巖-顆粒灰?guī)r-生物灰?guī)r巖性組合,頂部一間房組富產(chǎn)頭足類、三葉蟲化石。SSQ4 頂部為暴露剝蝕面,界面附近存在加里東中期巖溶,大部分地區(qū)缺失頂部一間房組和鷹山組上部灰?guī)r。塔北與巴麥不同的是鷹山組下部為較純的灰?guī)r,為微晶灰?guī)r與藻砂(礫)屑灰?guī)r組成的沉積序列,下部為潮下潮道沉積的砂(礫)屑灰?guī)r、藻砂屑灰?guī)r,上部為潮間微晶灰?guī)r、云化微晶灰?guī)r。一間房組為明顯的生物灰?guī)r,可見建礁演化過程,厚90~140 m。塔北一間房組仍產(chǎn)三葉蟲和介形蟲類,可與巴麥-塔中對比。盆地相區(qū)SSQ4 主要為灰色灰質(zhì)泥巖夾薄層灰色泥質(zhì)粉砂巖、黑色硅質(zhì)巖等,仍為欠補償沉積,上部存在濁積,沒有暴露現(xiàn)象。

      5)SSQ5 層序在巴麥-塔中底部恰爾巴克組為海平面迅速上升的產(chǎn)物,主要為泥灰?guī)r,之后沉積良里塔格組顆?;?guī)r,桑塔木組泥質(zhì)灰?guī)r、灰質(zhì)粉砂巖。良里塔格組頂部發(fā)育加里東中期溶蝕孔洞,頂界T72為典型的暴露不整合與海侵上超不整合的疊合界面(三級層序界面)。塔北SSQ5 底部發(fā)育深水的瘤狀灰?guī)r、含薄殼介形蟲的微晶灰?guī)r,厚度較穩(wěn)定,良里塔格組主要為藻粘結(jié)灰?guī)r,部分鉆井還含有反映較深水沉積環(huán)境的深灰色微晶灰?guī)r或紫紅色生屑灰?guī)r夾紫紅色泥巖條帶,生物組合為藻、海百合、海膽、腕足等淺海正常鹽度生物。桑塔木組為深灰灰質(zhì)泥巖、泥質(zhì)粉砂巖,南部厚度最大達600 m以上。盆地SSQ5 為卻尓卻克組中、上段的一套巨厚的陸源碎屑濁積巖,巖性為綠色粗—細砂巖與粉砂巖、泥巖不等厚互層,厚600~700 m。

      2.4 層序地層格架

      在井震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進行全盆地地震層序解釋,建立層序地層格架(見圖2),解釋發(fā)現(xiàn):巴麥SSB1—SSQ4 由北向南層序厚度變薄,由西向東則表現(xiàn)為層序厚度增大。巴麥地區(qū)層序厚度變化一方面由各層序內(nèi)部層序上超變薄所致,另一方面則由中、下奧陶統(tǒng)頂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引起,巴麥西部剝蝕程度明顯強于東部。SSQ4 在巴麥層序底部界面(T80)的削截、上超特征清楚。層序內(nèi)發(fā)育以上超為標志的海進早期沉積,且都由多個次一級層序組成,次級層序呈上超組合,向?qū)有虻捉缑嬷饘由铣鉁纾@種組合特征在和田河和巴麥區(qū)域大剖面上均較明顯。另外,SSQ4 內(nèi)部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的礁(或丘)體,其反射特征比較典型。

      塔中寒武系—下奧陶統(tǒng)厚度較穩(wěn)定,由南向北緩慢增厚。SSQ1 與SSQ2 地震剖面的突出特點是局部層序增厚,并發(fā)育頂超和前積,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膏泥巖受擠壓塑性流動有關(guān)。SSQ3 與SSQ4 地震反射弱,缺少可連續(xù)追蹤的反射波。其中,SSQ3 反射略強于SSQ4,二者之間有著較清晰的分界線,這是能夠在上寒武統(tǒng)與下奧陶統(tǒng)之間進行地震層序劃分、對比的基礎(chǔ)。這套地震反射特征代表了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巖性均一的層序發(fā)育特點。

      塔北SSB1—SSQ4 東厚西薄,呈不明顯的楔狀,塔北北部層序由于強烈的剝蝕而明顯薄于南部。在塔北東部的阿克庫勒地區(qū)及其以東,各層序內(nèi)部發(fā)育多期特征明顯的由西向東的大型S 型、S-斜交型和斜交型前積結(jié)構(gòu),代表著不同時期形成的具有向東遷移特征的臺緣相沉積特征。在阿克庫勒以其以東的臺地邊緣區(qū),代表礁灘沉積的丘形反射現(xiàn)象明顯,并具有逐期向東遷移的特征。

      SSQ5 在滿加爾坳陷和塘古孜巴斯坳陷,發(fā)育了巨厚的濁積(可達3 000 m),而塔中、巴麥和塔北層序厚度迅速減薄,總體上呈東厚西薄的巨大楔狀體,以細砂巖、粉砂巖與泥巖、頁巖互層為主要沉積特征。滿加爾物源主要來自盆地東、南方向,形成了東南方向的大角度前積。

      圖2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層序地層格架

      3 層序-沉積演化

      塔里木陸塊震旦紀從碎屑巖過渡為碳酸鹽巖沉積,呈現(xiàn)西臺東盆的沉積格局,之后相對海平面整體上升。西部臺地逐步縮小,晚奧陶世2 次海侵后轉(zhuǎn)化為碎屑巖沉積;東部(滿加爾)晚奧陶世由欠補償盆地轉(zhuǎn)為濁積盆地。整個碳酸鹽巖臺地呈現(xiàn)緩坡型碳酸鹽巖臺地—弱鑲邊型碳酸鹽巖臺地—鑲邊型碳酸鹽巖臺地—淹沒型碳酸鹽巖臺地的演化過程(見圖3)。晚震旦世,西部(沙4、塔東1 井)碳酸鹽巖臺地發(fā)育局限臺地白云巖,臺地頂部存在古巖溶暴露,為陸上暴露不整合(柯坪運動,T90);東部(滿加爾、庫魯克塔格)欠補償盆地主要為泥質(zhì)沉積,厚度較小。臺盆之間為過渡的臺地邊緣-臺緣斜坡窄相帶。

      SSQ1,早期(玉爾吐斯組沉積期)海侵淹沒了之前的碳酸鹽巖臺地,玉爾吐斯組多為深水黑色泥巖。在緩坡型臺地背景下,海侵沉積之上發(fā)育向上變淺的碳酸鹽巖臺地生長序列,由局限臺地白云巖過渡為蒸發(fā)臺地(塔北蒸發(fā)臺地不發(fā)育)膏鹽巖夾膏質(zhì)云巖、膏質(zhì)泥巖,頂部存在短暫暴露剝蝕,東部欠補償盆地主要為陸棚-盆地沉積的暗色泥巖及微晶灰?guī)r。

      圖3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臺地沉積演化

      SSQ2,西部碳酸鹽巖臺地由早期海侵形成的開放的開闊臺地變淺,轉(zhuǎn)化為半封閉的局限臺地—蒸發(fā)臺地,巖性由灰?guī)r、云質(zhì)灰?guī)r轉(zhuǎn)變?yōu)樵茙r、膏鹽巖。臺地頂部存在短暫的暴露剝蝕,可能還發(fā)生了一次小規(guī)模的構(gòu)造運動(地震T81)。東部欠補償盆地主要為陸棚—盆地暗色薄層狀灰?guī)r夾鈣質(zhì)頁巖沉積。

      SSQ3,西部碳酸鹽巖臺地為向上變淺的局限臺地生長序列,發(fā)育大套白云巖,頂部受全球海平面下降影響存在暴露,可視為暴露巖溶面(加里東早期Ⅱ幕,T80);東部欠補償盆地主要為陸棚—盆地相鈣質(zhì)頁巖。

      SSQ4,西部碳酸鹽巖臺地由局限臺地逐漸過渡為開闊臺地,巖性由白云巖過渡為灰?guī)r,晚期開闊臺地及臺緣發(fā)育海綿礁,形成鑲邊型臺地。臺地頂部存在明顯的暴露剝蝕及喀斯特化(加里東中期Ⅰ幕,T74)。東部由欠補償盆地過渡為濁積盆地。

      SSQ5,西部碳酸鹽巖臺地經(jīng)歷2 次與全球海平面上升淹沒后消亡,第1 次淹沒的是一間房組開闊臺地,沉積了恰爾巴克組泥灰?guī)r、瘤狀灰?guī)r(厚5~70 m),塔北、塔中2 個臺地開始分異并縮小,且被阿瓦提-順托果勒臺間盆地分割,臺地頂部存在暴露剝蝕及加里東中期溶蝕(T72)。第2 次淹沒的是良里塔格組開闊臺地,沉積了泥灰?guī)r、泥巖。東部濁積盆地發(fā)育陸源碎屑濁積巖,厚600~700 m,頂部存在暴露剝蝕(T70)。

      4 油氣勘探意義

      構(gòu)造運動、海平面升降和古氣候是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層序發(fā)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構(gòu)造運動控制了古地貌和層序界面的形成,伴隨海平面下降可使碳酸鹽巖臺地暴露剝蝕(干旱氣候),甚至喀斯特化(潮濕氣候)。因此,海平面下降(多疊加構(gòu)造隆升)形成碳酸鹽層序界面上的巖溶,影響著碳酸鹽巖儲集體的發(fā)育。如SSQ4 頂部一間房組受加里東中期Ⅰ幕影響,在巴麥、塔中地區(qū)均發(fā)現(xiàn)層序界面附近有大量的巖溶型儲集體,層序界面之上的海侵(恰爾巴克組)又為之提供區(qū)域蓋層,滿加爾凹陷欠補償?shù)纳詈2叟璩练e了富生物營養(yǎng)鏈的烴源巖[5]。塔北地區(qū)SSQ3 層序頂部寒武系白云巖也發(fā)育一套由巖溶風化殼組成的儲集體[16],儲集空間為溶洞+溶孔+裂縫。層序格架下生儲蓋的良好匹配關(guān)系為油氣成藏研究及油氣勘探提供了思路。

      5 結(jié)論

      1)在區(qū)域構(gòu)造及沉積相研究基礎(chǔ)上,綜合年代地層、巖石地層、生物地層及地震地層,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可識別、劃分為5 個二級層序。

      2)塔里木陸塊在震旦紀—奧陶紀被天山洋和昆侖洋環(huán)繞,從晚震旦世晚期開始呈現(xiàn)西臺東盆的沉積格局。下古生界碳酸鹽巖沉積演化過程為,蒸發(fā)、局限臺地—臺緣—斜坡—陸棚—欠補償盆地模式(SSQ1—SSQ2),局限臺地—臺緣—斜坡—陸棚—欠補償盆地模式(SSQ3),開闊臺地—臺緣—斜坡—陸棚—欠補償盆地模式(SSQ4),開闊(淹沒)臺地—臺緣—斜坡—(混積)陸棚—濁積盆地模式(SSQ5)。

      3)碳酸鹽巖臺地在層序界面上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及喀斯特化,SSQ4 在巴麥地區(qū)尤為明顯,這對巖溶型儲集體的勘探具有指導意義。

      [1]潘文慶,劉永福,Dickson J A,等.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熱液巖溶的特征及地質(zhì)模型[J].沉積學報,2009,27(5):983-994.

      [2]王毅,張一偉,金之鈞,等.塔里木盆地構(gòu)造-層序分析[J].地質(zhì)論評,1999,45(5):504-513.

      [3]焦存禮,呂延倉,朱俊玲,等.塔中地區(qū)古生界層序地層學與非構(gòu)造圈閉研究[J].中國石油勘探,2003,8(4):17-23.

      [4]于炳松,陳建強,林暢松.塔里木地臺北部寒武紀-奧陶紀層序地層及其與揚子地臺和華北地臺的對比[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D 輯),2001,31(1):17-26.

      [5]許效松,汪正江,萬方,等.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構(gòu)造古地理演化與烴源巖[J].地學前緣,2005,12(3):49-57.

      [6]賈承造.塔里木盆地板塊構(gòu)造與大陸動力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4:158.

      [7]何登發(fā),賈承造,李德生,等.塔里木多旋回疊合盆地的形成與演化[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5,26(1):64-77.

      [8]曹自成,杜永明,岳勇.巴楚隆起色力布亞斷裂活動及其控油作用[J].斷塊油氣田,2009,16(3):5-7.

      [9]俞仁連.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加里東期古巖溶特征及其意義[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05,27(5):468-472,478.

      [10]吳禮明,丁文龍,趙松,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古構(gòu)造研究[J].斷塊油氣田,2012,19(1):6-11.

      [11]周志毅.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地層研究進展和現(xiàn)狀[J].現(xiàn)代地質(zhì),1999,13(2):243-244.

      [12]王鴻禎,史曉潁,王訓練,等.中國層序地層研究[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122.

      [13]鮑志東,金之鈞,孫龍德,等.塔里木地區(qū)早古生代海平面波動特征:來自地球化學及巖溶的證據(jù)[J].地質(zhì)學報,2006,80(3):366-373.

      [14]趙宗舉,趙治信,黃智斌.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牙形石帶及沉積層序[J].地層學雜志,2006,30(3):193-203.

      [15]張師本,黃智斌,朱懷誠.塔里木盆地覆蓋區(qū)顯生宙地層[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4:25-98.

      [16]孟祥豪,張哨楠,藺軍,等.中國陸上最深井塔深1 井寒武系優(yōu)質(zhì)儲集空間主控因素分析[J].斷塊油氣田,2011,18(1):1-5.

      猜你喜歡
      塔中臺地層序
      “V-C”層序地層學方法及其在油田開發(fā)中后期的應用
      白云凹陷SQ13.8層序細粒深水扇沉積模式
      藍色的熱帶淺海
      科學Fans(2019年2期)2019-04-11 01:49:38
      塔中隆起奧陶系儲層與油源斷裂復合控藏模式
      塔中隆起鷹山組巖溶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
      高分辨率層序隨鉆地層對比分析在錄井現(xiàn)場中的應用
      錄井工程(2017年3期)2018-01-22 08:40:26
      瓊東南盆地南部深水區(qū)碳酸鹽巖臺地的地震解釋
      某大壩左岸下游臺地滲水來源初步分析
      塔中16 含礫砂巖段隔夾層對油水分布的影響
      探尋東巴源
      中國西部(2016年1期)2016-03-16 07:56:10
      东港市| 建水县| 阿尔山市| 龙南县| 攀枝花市| 崇义县| 石棉县| 隆德县| 南乐县| 隆子县| 浮梁县| 射洪县| 镇安县| 浦县| 沙田区| 和顺县| 营口市| 调兵山市| 隆化县| 兖州市| 蓝山县| 洮南市| 沂南县| 黄大仙区| 潼关县| 高台县| 嘉荫县| 额济纳旗| 游戏| 奎屯市| 宁陕县| 临武县| 奎屯市| 东兰县| 福鼎市| 兴隆县| 远安县| 阜新市| 福安市| 资源县|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