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貴
(貴州省黔西縣中心醫(yī)院急診科,黔西551500)
頑固性心力衰竭是指經(jīng)充分休息,限制水納,給予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洋地黃、血管擴張劑、ACEI等),以及消除合并癥和誘因后,仍有心衰癥狀和臨床狀態(tài)未能改善甚至惡化。頑固性心力衰竭屬于D期,NYHA心功能IV級。我院采用扶陽法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70例患者均來自2010年7月至2012年11月心內(nèi)科住院病人,年齡46~80歲,男38例,女32例;病程最短5年,最長22年,平均年齡70.67歲;心功能為IV級,其中風心病2例,高血壓心臟病11例,冠心病16例,擴張性心肌病41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5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在年齡、性別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①符合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AHA]標準委員會的[NYHA]分級:心功能IV級;②采用標準療法治療后心功能未見改善者;③年齡小于80歲。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應用強心、利尿、ACEI或ARB等擴血管藥物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藥物的基礎上,以溫通心陽,固本利水為法。藥用附子15g,干姜15g,桂枝15g,炙甘草15g,白芍10g,白術10g,葶藶子10g,茯苓12g。隨證加減。水煎服,1日2次。療程2周。
1.4 療效標準 治療2周后,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改善情況,超聲心動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左室EF等指標。心功能評價標準:顯效:臨床心功能提高2級及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無效:臨床心功能無變化、惡化或臨床死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2.1 心功能評價 治療組35例中,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2例,有效率94.3%;對照組35例中,顯效12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有效率71.4%。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2組療效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心臟彩超指標 治療組在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PWD)、左室EF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中醫(yī)認為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種心臟疾病遷延日久不愈、臟器損傷、心腎失養(yǎng)而致,每因感受外邪、勞倦過度、情志所傷等誘發(fā)。其基本病機以心腎陽虛為本,血瘀、痰濁、水飲為標。心火下交于腎,一則使腎水不寒,二則制約腎火泛濫而助真陽;腎水上濟于心,使心火不亢;腎中真陽上升亦可溫養(yǎng)心火。方中附子,為 “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其性大辛大熱,入心、脾、腎經(jīng),功專助陽,補命門真火,上助心陽以通脈,下可補命門之火而破陰,內(nèi)溫脾土,外固衛(wèi)陽;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與附子相配一走一守,通脈而止胸痹心痛。藥理研究也證實,附子、干姜、甘草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和抗自由基等作用,對糾正心衰,保護心肌細胞及血管內(nèi)膜有較好的作用[1];葶藶子具有強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對衰弱的心臟可增加心輸出量,并有顯著利尿作用;茯苓有較強的利尿功能,能降低心臟的前負荷[2]。
表1 兩組心臟彩超比較(n,±S)
表1 兩組心臟彩超比較(n,±S)
組別 n 心率 LVEDD LVPWD 左室EF治療組3576±13.270.6±20.946.3±19.242±15對照組358±17.180.1±22.659.1±20.132±12
綜上所述,心衰多屬本虛標實,心腎陽虛為本并貫穿整個病理過程,標實為血瘀、水飲、痰濁,乃本虛所致。因此,在治療時要把握扶陽固本利水、溫心活血復脈的治療大法,靈活處理兼證。
[1]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8:484.
[2]洪永敦,冼紹祥,陳字鵬,等.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對充血性心衰竭患者內(nèi)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響[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0,1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