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賈文劍
急性腦梗死(ACI)是指局部腦組織細胞因血液供應不良而發(fā)生的壞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發(fā)病率、致殘率、復發(fā)率和病死率均很高,不僅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而且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依達拉奉是一種作用機理明確的新型腦保護劑,主要用于改善急性腦梗死所致的神經癥狀[1]。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采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入選病例75例,均經CT或MRI證實,為頸內動脈系統(tǒng)ACI,首次發(fā)病,起病在72 h內,所有病例均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腦出血、陣發(fā)型心動過速及其他出血傾向或近期內大量失血疾病,無嚴重的肺、腎、肝功能不全。隨機單盲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41~79歲,平均64.8歲;對照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齡42~79歲,平均63.2歲。兩組發(fā)病時間、年齡、伴發(fā)癥狀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均常規(guī)用血塞通注射液400~600 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注射液250~500 mg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治療14 d;口服腸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根據(jù)病情輕重加用脫水降顱壓、調控血壓、控制血糖、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治療組加用依達拉奉(南京先聲藥業(yè)公司生產)30 mg加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2次/d,連續(xù)治療14 d。治療前后查血、尿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糖、血脂、頭顱CT或MRI,并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1.3 評價指標 神經功能缺損評定采用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中國卒中量表(CSS),治療效果按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定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2],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 ~100%,病殘程度0級,可恢復工作和操持家務,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90%,病殘程度1~3級,部分生活自理;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7%以內;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死亡??傆行?(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見表1,治療前兩組C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S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療效結果見表2,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8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7.5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xiàn)轉氨酶升高2例,輕度腎損害1例;對照組發(fā)熱1例,皮疹1例,轉氨酶升高2例。給予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檢驗指標恢復正常。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8 35.53+5.15 12.84+3.96*對照組37 36.42+4.76 20.51+3.67
表2 兩組臨床療效
腦梗死是指由于腦部血液供應引起的局部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目前腦梗死治療主要針對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溶栓、降纖、抗凝等治療,盡快恢復缺血區(qū)腦組織的血流灌注;二是保護缺血腦組織免受代謝毒物的進一步損害。早期實施溶栓能使受損部位迅速再通,但由于時間窗的影響,大部分患者來院時已失去溶栓時機,此時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采用神經保護劑是治療ACI的有效手段之一。腦部局部血管閉塞后,血流下降最嚴重的梗塞中心細胞迅速死亡,而其周圍存在保持部分能量代謝的低血流灌注區(qū)域,即所謂的缺血半暗帶組織也進入缺血狀態(tài),并且會引起缺血級聯(lián)反應。如果在短時間(6 h)內迅速恢復血流,缺血半暗帶神經細胞可恢復功能,如超過時間窗,可出現(xiàn)缺血-再灌注損傷。由于花生四烯酸等活化產生了過多的自由基,過剩的過氧自由基促使膜脂質中不飽和脂肪酸發(fā)生過氧化反應,又可產生新的過氧自由基、醇自由基,這些連鎖反應最終引起細胞膜損害,導致繼發(fā)性的腦組織損害、腦水腫加重、腦梗死惡化、神經細胞壞死和進行性缺血損害。因此清除自由基是減輕腦缺血及腦水腫的重要措施。
依達拉奉是臨床上第一個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自由基清除劑,主要成分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一種小分子量的自由基清除劑,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從而抑制腦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其血腦屏障的穿透率為60%,靜脈給藥之后可以清除大腦內具有高度細胞毒性的羥自由基(OH·)。作為自由基捕獲劑,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和次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環(huán)素的生成,減少炎癥介質白三烯的生成,降低羥自由基的濃度,從而縮小缺血半暗帶發(fā)展成梗死的體積,并抑制遲發(fā)性神經元死亡。依達拉奉的作用機制不是通過纖溶作用,故可用于治療具有出血傾向的腦栓塞[3]。張麗萍等[4]使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結果顯示治療組ESS值于治療第7天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4 d時差異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ADL值于治療第14天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至21 d時差異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林偉先[5]報道使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在3~7 d內神經功能缺損得到控制及好轉,14 d后有明顯恢復,而對照組3 d內神經功能缺損仍在加重,7 d后神經功能缺損開始好轉,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組治療結果顯示,治療14 d后兩組CS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8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7.5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無嚴重的并發(fā)癥發(fā)生,說明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綜上所述,依達拉奉治療急性期腦梗死效果顯著,可減少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表明依達拉奉是治療腦梗死的一種有效、安全的藥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周沐科,羊潔,何俐,等.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33(5):966-968.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42(6):62-64.
[3]陳靜宜.一種改善腦卒中病殘性藥物-依達拉奉.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2,11(4):244-245.
[4]張麗萍,黃曉明,黃月芳.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浙江醫(yī)學,2006,28(12):1036-1040.
[5]林偉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觀察.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3):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