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門中學 陳清文
近幾年來,不管是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還是高考命題,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標,對史料的閱讀分析在試卷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旧闲纬闪恕盁o史料不成題”的局面。那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史料教學,提高教學實效呢?
在歷史學科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興趣,有了興趣,就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產生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發(fā)學習潛能,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歷史資料中有許多史料生動有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搜集或者引導學生一起參與搜集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時代感的史料,想方設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教學實踐證明,學習內容越貼近學生實際,就越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人民版必修二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時,可以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搜集歷史資料:發(fā)動學生回家向祖父母和父母了解他們所處的年代的婚嫁禮儀;翻閱記錄不同年代的服飾、建筑、飲食、習俗等老照片;還可以通過圖書館、網絡查找相關圖文資料。并把搜集到的資料拿到課堂上展示介紹,這些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時代感的史料,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去主動思考、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得到充分發(fā)揮,對所學的知識理解會更加深刻、透徹。
現行高中教材以“專題史”作為基本學習單元,內容比較零散,沒有形成完整的史實體系。比如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中,對“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著重介紹了漢、唐、宋、明、清等幾個朝代丞相制度的變化、君主權力加強的措施。運用史料教學,可以補充大量的教材中沒有涉及的相關內容,如反映丞相由坐著和皇帝講話到站著和皇帝講話變化的史料等,使得專題史的內容更加充實且有趣,既滿足學生的興趣,又為其自主探究學習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料。
歷史學科教學歷來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經常采用說教的方式,教育效果極不理想。在高中現行專題史體例的歷史教材中,體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內容基本上需要教師另行開發(fā)。
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獲取相關歷史資料,并引導學生甄別、分析史料,進而獲取有效信息并對所獲信息歸納、整理,從而分析、解答歷史問題。如在學習“紅軍長征”時如何理解、弘揚長征精神?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紅軍長征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險阻的有關史料并進行分析;最后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毛澤東詩詞《長征·七律》,從而得出相關結論。學生由此經歷了因自主探究而得到的切身感受的情感體驗,并提出了自己對歷史問題的不同見解,從而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
1.運用史料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能力。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認真閱讀理解史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史料歸納出結論,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在學習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一中“百家爭鳴”時,就可以引用下列史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理解材料,分析歸納道家、墨家與法家的主要思想主張。
材料一:“……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薄靶衙?。……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
材料二:“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薄吧匈t者,政之本也。……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墨子》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p>
——《韓非子》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理解、分析就可以歸納出了道家、墨家與法家的主要思想主張,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史料閱讀理解和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搜集、引用多種類型史料,讓學生對各種史料的內容和可信度做比較,甄別史料真?zhèn)?,判斷和分析史料來源的歷史背景,分析差異產生原因,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培養(yǎng)學生甄別史料、比較、綜合分析、史論結合的學科能力。比如在高考復習中可以引用2007年高考廣東單科26題用過的材料:
材料一: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節(jié)(節(jié)操)者,旌表門閭(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會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數字:《唐書》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萬余人”。
——據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勝仙與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視,具各有情”,二人通過巧妙的自我介紹,訂下終身。
——據明中后期小說《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樓喪夫后要改嫁,親戚及鄉(xiāng)鄰都贊同,“少女嫩婦的,你攔著不教他嫁人,留著他做什么?”
——據明中后期小說《金瓶梅》
根據材料設置下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解答。
(1)你若認為明朝婦女的婚姻觀存保守性或自主性。你會使用上述哪些材料來分別證明?哪一則材料能作為明朝婦女的婚姻存在保守性的原因?
(2)上述材料分別來自官方文獻、學者著作和小說,你對利用這些材料進行研究如何看待?
第一個問題要求學生為論點找論據,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學生需要對史料進行閱讀、理解并作一定的分析。第二個問題要求學生判斷所提供的史料的可信度,根據是史料的可信度來作評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然后得出了結論。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甄別史料可信度、比較、綜合分析等學科能力。
歷史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記住歷史結論或權威解釋,而是要讓學生成為有創(chuàng)新思想意識的人。創(chuàng)新是從質疑開始的,所以,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運用史料教學,開闊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教材、專家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1.運用相互矛盾史料,引發(fā)沖突,激發(fā)學生質疑意識。
比如在學習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一“古代中國的商業(yè)經濟”時,唐朝時是否出現夜市,在教學中由教師提供相互矛盾的史料。
兩則唐政府對市場嚴格管理的材料:
“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唐六典》
“太和五年(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埨辗粌乳_門,向街門戶,悉令閉塞。……敕旨。所拆侵街舍。宜令三個月限移拆。” ——《唐會要》卷八十六
另一則材料是教材中引用的反映夜市存在的唐詩:“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中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時會琴客》
學生在閱讀分析上述材料的過程中,就產生了疑問:唐朝到底有沒有出現夜市?引發(fā)學生質疑意識,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課后在查閱相關資料加以論證,從而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2.給學生提供或引導學生搜集與教材表述的觀點大相徑庭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分析比較,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比如在學習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五“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時,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的探討,按照教材的表達概括為:一是西歐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的萌生;二是15世紀,土耳其的擴張阻隔了西歐各國通往東方的傳統(tǒng)商路。西歐各國為了獲得價廉物美的東方商品,迫切希望開辟繞過地中海通往東方的新航線。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世界)中的敘述:“歐洲商人因為原先由蒙古人強加秩序的地方又騷亂迭起而不能穿越中亞。黑海也因土耳其人……另一方面,十分重要的香料貿易并沒有收到什么影響。意大利商人繼續(xù)從地中海東部住過的各個港口與阿拉伯商人相會收取歐洲公眾所需要的種種商品。……其他歐洲人則大為不滿,他們熱切地尋找能直接抵達東方的途徑,以分享這筆厚利?!薄皻W洲的擴張在某種程度上可用歐洲基督教的擴張主義來解釋?!偈箽W洲人開始海外冒險事業(yè)的動機很多,為上帝服務和尋找黃金可能是其中最強烈的動機。達·伽馬抵達卡利庫達時,曾向當地驚訝不已的印度人解釋說,他來這里是為了尋找基督教徒和香料?!?/p>
學生閱讀完這些材料就會產生疑問: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述的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與教材上的不太一樣,為什么?引發(fā)學生質疑教材給出的結論,然后引導學生查找更多資料,形成自己的認識,從而引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