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英 闕鉸
經(jīng)橈動脈穿刺采血是急診科護士常用的臨床基本技能,由于該部位神經(jīng)末梢非常豐富,穿刺所造成的疼痛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懼、應激。隨著優(yōu)質(zhì)護理的開展以及對疼痛管理的日益重視,如何減輕護理操作給患者帶來的不適是護理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研究采用利多卡因靜脈預處理的方法有效減輕橈動脈穿刺所致的疼痛,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2年6-9月急診留觀室需行單次橈動脈采血的患者80 例,年齡19~69 歲。排除標準:嚴重心肺疾患、慢性疼痛綜合癥、感覺異常、外周血管疾病、意識障礙、交流障礙、24 h內(nèi)使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采用計算機隨機法將80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利多卡因預處理組,每組40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操作前均采用20 號靜脈留置針于擬行橈動脈穿刺側(cè)手背淺靜脈建立靜脈通道,以5 mL/(kg·h)速度靜滴復方氯化鈉。操作前關(guān)閉靜脈輸液,將上肢抬高15 s,并于橈動脈穿刺點上方3~5 cm捆扎一橡皮止血帶阻斷靜脈回流。兩組患者均通過手背靜脈通道推注預處理藥物,對照組為生理鹽水3 mL,利多卡因組為利多卡因30 mg(3 mL),2 min后松開橡皮止血帶即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所有患者采血操作均由同一名護士進行。動脈穿刺采血一次不成功者均退出研究,所有退出病例均納入等量新病人重新分組完成。
1.3 觀察指標 橈動脈穿刺采血后即刻使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法對患者穿刺導致的疼痛進行評分。操作前向患者講明在視覺模擬評分標尺上0 分為無痛,10 分為最痛,0~10 分代表疼痛逐漸加重,患者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在標尺上標記代表其疼痛強度的點。操作完畢后行病人滿意度評分,采用4 點評估法: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利多卡因預處理組橈動脈穿刺所致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表2),利多卡因預處理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表3)。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s)
組別 例數(shù)年齡(年) 性別(男/女) 身高(cm) 體重(kg)對照組 40 47.2±3.7 28/12 159±6.4 58.1±8.4利多卡因組 40 42.3±3.3 22/18 162±7.1 55.9±6.1
表2 兩組患者疼痛和滿意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和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疼痛評分對照組 40 5.28±1.62利多卡因組 40 1.50±1.40 t值 11.18 P值 0.00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經(jīng)橈動脈穿刺采血行血氣分析是是判斷患者病情的重要項目之一,也是急診科護士常用的臨床基本技能[1]。然而,有創(chuàng)操作導致的恐懼和不適不僅給患者帶來身心方面的創(chuàng)傷而且降低患者對醫(yī)療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研究表明,血中pH、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參數(shù)具有不穩(wěn)定性,可因病人呼吸和心率的驟變而迅速變化,橈動脈穿刺引起的疼痛將影響動脈血氣分析結(jié)果的準確性[2]。穿刺所致的傷害性刺激,可引起某種致痛物質(zhì)(如K+、H+、組織胺、5-羥色胺緩激肽)釋放,作用神經(jīng)末梢產(chǎn)生痛覺沖動[3]。在過去的研究中有較多方法用于緩解這一操作導致的疼痛,采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局部皮膚或利多卡因無菌棉片局部濕敷后再行穿刺,在緩解疼痛方面均有一定效果[3-5],但上述方法受到起效時間的限制;穿刺前采用局麻藥局部浸潤麻醉可取得較為完善的鎮(zhèn)痛效果[6],但其本身即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同樣會給患者帶來傷害和痛苦。本研究旨在尋找一種起效迅速、鎮(zhèn)痛完善而本身又不給患者造成傷害的鎮(zhèn)痛方法。
利多卡因為酰胺類局麻藥,是一種膜穩(wěn)定劑,通過抑制鈉離子內(nèi)流,阻斷動作電位產(chǎn)生,能阻斷各種神經(jīng)沖動的傳導,應用于局部能使局部感覺和痛覺消失[7]。在靜脈阻斷后預注小劑量利多卡因獲得局部靜脈麻醉效應是預防藥物注射疼痛的經(jīng)典方法,較多研究表明上述方法能顯著降低丙泊酚、羅庫溴銨等藥物注射痛的發(fā)生率和疼痛嚴重程度[8-9]。龔建輝等[10]采用雙頭止血帶加壓后在阻斷區(qū)域內(nèi)注射低濃度利多卡因完成四肢遠端小手術(shù)的麻醉鎮(zhèn)痛。本研究使用橡皮止血帶阻斷靜脈回流并在阻斷區(qū)域內(nèi)預注30 mg利多卡因,2 min后行橈動脈穿刺將患者的VAS評分從(5.28±1.62)降到(1.50±1.40),表明該方法預防橈動脈穿刺導致的疼痛起效時間短,鎮(zhèn)痛效果完善。此外,靜脈阻斷后注射小劑量利多卡應并不導致患者注射局部疼痛不適,操作過程中及操作后無明顯心血管不良反應發(fā)生,與對照組相比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雖然單次橈動脈穿刺采血可引發(fā)較為明顯的疼痛,然而較為熟練的護士可在較短時間內(nèi)操作成功,所以該項操作要求一種起效快、鎮(zhèn)痛完善,而維持無需過長且本身無創(chuàng)的止痛方法。本研究使用小劑量利多卡因所產(chǎn)生的局部麻醉效應均滿足上述要求且未見不良反應。然而,上述方法在實際操作中亦有其缺陷,首先要保證在穿刺點附近建立有靜脈通道,其次由于利多卡應的心血管效應,該方法不適用于有嚴重心血管疾患如中重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
綜上所述,局部靜脈阻斷后預注30 mg利多卡因能迅速提供較好的鎮(zhèn)痛效果,有效緩解橈動脈穿刺導致的疼痛,提高患者滿意度,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
[1]陳麗瑩,梁梅.改良橈動脈穿刺方法的觀察和護理[J].中外醫(yī)療,2011,30(13):106.
[2]夏玲.橈動脈穿刺疼痛的護理干預及效果[J].護理研究,2006,20(36):3343-3344.
[3]夏玲,趙宏勝,王忠勇,等.不同表面麻醉時間預防橈動脈穿刺時疼痛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7-9.
[4]顧軍養(yǎng),王素萍,朱燕君,等.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小兒橈動脈穿刺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86-187.
[5]龔鳳球,梁志為,譚靜濤,等.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對外周靜脈穿刺鎮(zhèn)痛時效性分析[J].護理學報,2012,19(8):61-62.
[6]徐雯.利多卡因局麻下對抽動脈血氣標本疼痛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9,18(17):2033.
[7]朱輝,李蓮,朱濤,等.異丙酚靜脈注射痛的機制及預防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0,19(29):3807-3809.
[8]Pang WW,Huang S,Chung YT.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retention of fentanyl and lidocaine on local analgesia in propofol injection pain[J].Acta Anaesthesiol Sin,1997,35(4):217-221.
[9]Jeon Y,Baek SU,Park SS,et al.Effect of pretreatment with acetaminophen on withdrawalmovements associated with injection of rocuronium: a 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 controlled study[J].Korean J Anesthesiol,2010,59(1):13-16.
[10]龔建輝,趙敏毅,吳志忠,等.局部靜脈麻醉在四肢遠端手術(shù)的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