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誼
今天的美國政府習慣以“廉潔高效”自稱。事實上,美國政府并非向來就是如此。100多年前,貪污受賄、竊取公款、內部交易等五花八門的丑聞充斥著美國社會,其腐敗深度和廣度令人瞠目結舌。人們不禁要問,腐敗事件迭出的美國,是如何逐步走向清廉的?
《腐敗與改革——美國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一書,從經濟學的視角,以案例描述歸因分析的方式,描繪了美國社會腐敗發(fā)展與改革治理的這段歷史。
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伴隨著美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齊頭并進,公共設施建設大規(guī)模投入,鐵路、公路等大型公共工程相繼開工建設。與其相伴的,是“權力尋租”暗流涌動,金錢腐蝕權力的勢頭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
這個時期美國的腐敗現象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與工業(yè)化進程相伴的迅速城市化,大批移民涌入城市,新移民急切想要擺脫卑微的身份。他們關注能否通過選舉這一權利或利益再分配來改變自身的命運,因而不擇手段地拉攏腐蝕官員。在他們眼中,效忠代表自身利益的某個人,帶來的實惠遠遠高于效忠抽象的法律和道德準則。二是市政工程建設、新興產業(yè)部門、土地批租及特許經營權發(fā)放等成為利益集團和腐敗分子聚焦的對象。新興的“財富巨頭”憑借手中的金錢,瘋狂“收購”公職人員持有的政治權力,導致社會資源不均、財富分配不公。在金錢的利誘下,管理者淪為那些慷慨行賄者的“俘虜”。
美國的治理經歷告訴我們,每一起腐敗丑聞的揭露,都是國家反腐體系進步和完善的契機。3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我們國家?guī)砹朔睒s穩(wěn)定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相伴而至的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本書帶來的美國治理腐敗經驗,值得我們深思。
一是必須主動反擊腐敗。美國當年經濟高速增長、政府規(guī)模急劇膨脹以及地方政府支配公共資源能力不斷加強,是導致腐敗的重要原因。面對諸多“漏洞”帶來的腐敗問題,治理者沒有任其蔓延與發(fā)展,而是主動出擊,通過改革管理體制,杜絕類似事件的再發(fā)生。
十八大報告指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因此,只有主動出擊、強化預防,才能走出被動的局面。
二是必須堅持依法治腐。美國國會面對層出不窮的腐敗案例,通過了一系列與遏制腐敗密切相關的法律,如禁止公司向聯(lián)邦公職候選人捐款的法律、競選經費公開法、聯(lián)邦反腐敗行為法等。與此同時,還制定了完善的并能夠有效執(zhí)行的配套措施。
反腐倡廉要求懲防并舉,但如果缺乏強有力的立法制約,可能只會停留在被動地應接各種各樣的投訴舉報上。因此,應當通過完善立法來防止腐敗行為的蔓延,同時還應將公共信息公開、重大事項決策程序、公職人員家庭財產申報等納入立法規(guī)劃。
三是必須運用輿論監(jiān)督。隨著美國經濟發(fā)展和國力提升,國民教育水平和素質普遍提高,公眾參與政治生活熱情逐漸高漲,對腐敗問題的關注度、監(jiān)督意識也不斷增強。同時,被稱為“第四權力”的新聞媒體對揭露腐敗、推進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要在合法運用網絡媒體的基礎上,健全監(jiān)督體系,發(fā)揮媒體監(jiān)督的正能量,真正推進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遏制腐敗,除了改革,別無他途。現今,要切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也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腐敗與改革——美國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美]愛德華·L.格萊澤/克勞迪婭·戈爾丁著,胡家勇/王兆斌譯,商務出版社2012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