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樂
在每一集的007里面,編劇必然要讓邦德在自我介紹的時候說這樣一句臺詞——Bond, James Bond. 按原著設(shè)定,James Bond是007的全名。據(jù)好事者考證,James一詞來源于《圣經(jīng)》,并且來源于拉丁文,有“取而代之”的意義。而Bond作為姓也包含多重意義。一是象聲詞,代表一種運動,這種運動來源于英國伊頓公學(xué)獨有的一種運動——壁球,這表明了他的出身;另外Bond這個詞還含有“奴隸”與“不自由”之意,隱含了邦德身為間諜的職業(yè)特性。
除了香車美女相伴之外,邦德還愛喝馬提尼,會滑雪、擊劍、游泳、賭博,擅長社交,畢業(yè)于劍橋,精通各種外語。另外,在所有的007電影里,邦德幾乎沒有用過手槍之外的重武器,永遠是靠智慧和身體的搏擊取得勝利。手槍是武器中的紳士,這和英倫貴族傳統(tǒng)文化不無關(guān)聯(lián)。而邦德與座駕的關(guān)系,又多少繼承于英國傳統(tǒng)的騎士文化。
間諜文化興起于上世紀50年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伊恩·弗萊明在1953年至1966年間出版的15本007小說。小說的主人公007是一個隸屬英國情報機構(gòu)軍情六處的間諜,風(fēng)度翩翩風(fēng)流倜儻,終日與香車美女為伴,又屢屢以一己之智和一己之勇粉碎陰謀拯救世界。
這些小說因其暢銷而受到電影公司的青睞,之后陸續(xù)有根據(jù)小說改編的最早的幾部007電影《諾博士》(1962)、《來自俄羅斯的愛》(1963)、《金手指》(1964)、《霹靂彈》(1965)、《雷霆谷》(1967)、《金剛鉆》(1971)先后上映。這幾部電影均由第一代007的扮演者肖恩·康納利主演,每一部都在世界范圍內(nèi)票房大賣。
繼肖恩·康納利之后,一位名叫喬治·拉贊貝的澳大利亞男模陰差陽錯地成了第二任007的飾演者。這位仁兄在主演過一部失敗的《女皇密使》之后便主動請辭。其后羅杰·摩爾成為第三任007,他也是迄今為止主演007次數(shù)最多的一位,先后主演了《生死關(guān)頭》《金槍人》《海底城》《太空城》《最高機密》《八爪女》《雷霆殺機》七部007電影。第四任007的飾演者名叫提摩西·達頓,他也是在主演了《黎明生機》《殺人執(zhí)照》這兩部后主動請辭。第五任皮爾斯·布魯斯南應(yīng)該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了,他主演的《黃金眼》《明日帝國》《黑日危機》《擇日而亡》這四部007電影在筆者看來也是這一系列電影中最好看的四部。
而倘若細究的話,給人印象最深的肖恩·康納利、羅杰·摩爾和布魯斯南這三位飾演的007,或沉穩(wěn)老練,或機敏聰慧,或風(fēng)流瀟灑,總之又有一些細微的差別。
而現(xiàn)在擔任007主演的丹尼爾·克雷格迄今為止主演了《皇家賭場》《大破量子危機》《大破天幕殺機》三部,其形象至今褒貶不一。
間諜文化在當年的興盛與冷戰(zhàn)背景密不可分。正是因為二戰(zhàn)以后整個世界分裂成為東方與西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美國與蘇聯(lián)這兩大對立陣營,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007故事。而上世紀90年代以后,由布魯斯南主演的《黃金眼》等影片則可以看作是后冷戰(zhàn)時代的產(chǎn)物。
對于007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們來說,電影的娛樂性才是他們更加注重的。所以在如007這類的間諜電影里面,雖然作為英國情報機構(gòu)以及美國中央情報局對立面的前蘇聯(lián)情報機構(gòu)KGB偶有現(xiàn)身,但基本沒有出現(xiàn)這兩大陣營的直接較量,創(chuàng)作者似乎反倒在盡力剔除這類作品里面所涉及到的政治和現(xiàn)實的因素,努力將其變成一個展現(xiàn)個人英雄主義的純娛樂的文本,變成007個人與那些喪心病狂的野心家們之間的逐一較量。
香車美女、風(fēng)流倜儻、高科技裝備、個人英雄主義、粉碎陰謀拯救世界,由007小說所帶動的間諜文化很快在西方商業(yè)市場的環(huán)境里形成了一個固定模式固定套路,又可以不斷復(fù)制不斷翻新的范式,使得間諜片在好萊塢成為和西部片、歌舞片等同樣成熟的一種電影類型。
古今中外,但凡某種成熟的電影類型,必傳承于該國家或者民族最為成熟的本土文化。從這一角度來講,獨一無二的間諜007似乎也只可能誕生在獨一無二的英國。
倘若我們繼續(xù)深入探討的話,007電影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都受到普遍歡迎,除了香車美女等這些光鮮亮麗的包裝之外,它和英國的本土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又相當?shù)啬腿藢の丁T诠P者看來,它對應(yīng)的倒還不是英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斷裂。
從故事模式上說,身為間諜的007和英國女皇之間的關(guān)系,多少有點像是圓桌騎士和亞瑟王之前的關(guān)系,但實際上差別還是挺大的。畢竟,007誕生于一個崇尚個人自由的時代,他對于英女皇的那份忠誠至多只是有些圓桌騎士的遺風(fēng)。
事實上,007電影的盛行更多對應(yīng)的是英國作為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在全球霸主地位的喪失。尤其是二戰(zhàn)以后,英國已經(jīng)失去了對于全世界的那份掌控能力,所以才有了像007這樣可以自由通行于世界各地的超級間諜的想象。而007這樣一個想象中的人物在電影中對于世界局勢的掌控、對于高科技的掌控,包括對于異域美女的掌控,都在變相的滿足著英國人心底里能夠重新主宰世界的渴望,或者說這樣可以抵消掉他們從“日不落帝國”到淪為“美帝國主義幫兇”后內(nèi)心里的那份失落感。
《大破天幕殺機》上映,恰在倫敦奧運之后,票房大賣,一定程度也證明了這一點。
毫無疑問,007帶有強烈西方中心主義色彩。每一集007的故事大都發(fā)生在英美以外的世界各地。影片一方面向歐美觀眾展現(xiàn)他們想象中的異域風(fēng)景,包括印度、中東、古巴、俄羅斯、朝鮮等;一方面還安排007在這些地方自由出入,以此來滿足歐美觀眾自以為是的優(yōu)越感和西方至上的意淫心理。
在每一集的007電影里面基本上都會有兩位邦女郎出現(xiàn),往往一正一邪,一個代表著善良果敢,另一個代表著狂野放蕩。這樣一種對于女性形象高度符號化的設(shè)定跟好萊塢歷史久遠的西部片不無關(guān)系。在早期的007電影里面,來自異域的邦女郎常常是簡單的花瓶和被征服者的形象。隨著女性主義思想在全球的抬頭,后來的007電影也開始有意識的在影片中尊重女性角色的思想獨立和個人自由。尤其是在《明日帝國》里面,由楊紫瓊飾演的這位來自東方的女性成為與007并肩戰(zhàn)斗的合作者。
事實上,007電影還有一個相當迷人的觀看視角,這一點一直以來都很少有人提及。在每一集的007電影里面,都會有一個相當喪心病狂的反派,而每一個反派都會有一個野心勃勃顛覆世界秩序的狂妄計劃。以大家最熟悉的布魯斯南主演的四部007為例:《黃金眼》里面的反派006的目的是轟炸倫敦以報私仇,這位在格調(diào)方面還稍微差了點;《明日帝國》里面的反派想要轟炸北京,目的是為了取得在中國的媒體控制權(quán),建立自己在世界范圍的傳媒帝國;《黑日危機》里的反派目的是為了控制全世界的石油秩序;《擇日而亡》里來自朝鮮的反派目的是為了轟炸三八線吞并韓國。
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其實是某一集里面作為納粹實驗品的那位仁兄。這位天才的計劃是炸掉一個礦井,引發(fā)地震和海嘯,讓海水把美國硅谷淹掉,以此讓自己生產(chǎn)的電腦芯片占領(lǐng)全球市場!這樣的氣魄和膽識,比起只知道玩女人的007志向可大多了!
(作者為電影學(xué)博士、同濟大學(xué)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