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華明
讓兩個大果凍罐子發(fā)出古典吉他的聲音,用X光照片當鼓面,讓一個破舊的鋁質(zhì)色拉盤和一串叉子發(fā)出小提琴的聲音,讓很多瓶蓋發(fā)出薩克斯的聲音——在巴拉圭的首都亞松森的郊外,一個名叫卡杜拉的垃圾填埋場附近,20個孩子用回收材料做成的樂器演奏出各種樂曲,他們組成了室內(nèi)管弦樂隊,平常演奏的是貝多芬、莫扎特、亨利·曼西尼和甲殼蟲樂隊的作品。
15歲的羅西奧·里弗洛斯是那個特殊的交響樂隊的一員,她說自己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學會吹那支用食品罐頭瓶做成的長笛。現(xiàn)在,她不愿離開交響樂隊了。2012年,這個樂隊在巴西、巴拿馬和哥倫比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2013年,他們將受邀到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樂器博物館的開館儀式上演出。
為他們聯(lián)系到鳳凰城演出的是巴拉圭的紀錄片拍攝者亞列桑德拉·亞瑪里拉·納什。幾年來,納什一直跟隨拍攝這個交響樂隊。她跟樂隊的創(chuàng)建者、社會活動家和音樂老師法維奧·查維斯一起,用極少的投入拍攝了紀錄片《垃圾填埋場上的和聲》。然而,這部紀錄片遠遠沒有完成,因為孩子們還有很多要向世人展示的才華。
15歲的小提琴手塔尼亞·維拉對樂隊非常感激,她知道,沒有樂隊,自己就不可能有機會去里約熱內(nèi)盧,就不會認識大海。她的家在一條骯臟的小溪邊的一個小棚子里,她母親身體不好,她父親拋棄了她們。塔尼亞長大后想當音樂家,也想當獸醫(yī)。
5年前,查維斯在垃圾填埋場附近開了個小小的音樂學校,希望能幫助孩子們。但是他只有5種樂器,而且孩子們很好動,這也讓查維斯的老板很不愉快。
后來,查維斯請了一個名叫尼古拉斯·康梅斯的拾荒者,用回收的材料做一些樂器。因為康梅斯以前做過木工,做樂器的事沒有難住他。他先是修復了一個鼓,然后做了一把吉他,接著,接二連三地為孩子們做出了各種各樣的樂器。今年4月,康梅斯制作的樂器將要陳列到鳳凰城的樂器博物館,跟約翰·列儂的鋼琴、埃里克·克萊普頓的吉他擺在一起??得匪怪蛔x到小學五年級,后來就到采石場打工維持生活了,可是,如果你有材料給他,他就可能會造出一架直升機。制造樂器是很費時的活兒,但是,想到樂隊可以讓孩子們更自信,讓他們有擺脫惡習的力量,康梅斯就有力氣和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