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開辟了“問”欄目,希望在這里可以問校長、問老師、問學生、問家長……我們想通過“問”與“答”,展開互動,增進了解。如果您有想問的問題或能提供相關的線索,請投到主持人的郵箱:wangtingpeng@126.com。
王晶,蘭州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蘭大附中)校長。她最欣賞的一句話:“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當好老師?!?/p>
《讀者·校園版》:您認為什么樣的學生才是優(yōu)秀學生?
王晶:靈動,陽光,身心愉悅,富有朝氣和創(chuàng)造力,成績不一定拔尖,但始終求知、求真、求善。
《讀者·校園版》:您上任蘭大附中校長之初,提出要3年趕超蘭州一中,這種趕超顯然指的是應試教育方面的。但同時,您也有很多提升學生素質方面的創(chuàng)舉。在您看來,這兩者之間有沒有沖突?如果有,您是如何平衡這種沖突的?
王晶:我認為“趕超”是我們學校目前給自己確定的一個方向和目標,一是激勵自己,二是約束大家,讓大家感到目標明確,行動起來就少了很多盲目性。我不認同這種趕超僅針對升學率。我是上個世紀80年代蘭州一中的畢業(yè)生,作為一所百年老校,蘭州一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至于我校所做的事情,完全是基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考慮。真正的教育如何分得清哪些屬于應試教育、哪些屬于素質教育呢?
《讀者·校園版》:您在校園中創(chuàng)建“《讀者》書屋”,讓學生自由取閱,并很“大膽”地把一架價值不菲的鋼琴放在教學樓里,讓學生們課余時間自由彈奏。這兩項舉措在學生中的反響如何?您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來推行這兩項舉措的?
王晶:學生當然歡迎,因為學校給予了他們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事實上,我們的學生表現得十分優(yōu)秀。
這兩項舉措起初最樸素的考慮是: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能夠影響人,甚至改變人。另外,我們認為,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成長的空間,讓有各種基礎、各種愛好的學生,在學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平臺,讓他們樹立自信。這些舉措也解決了幾個問題:空余時間的利用問題,學生的自主管理問題,愛護公物問題,等等。
《讀者·校園版》:您大力推廣蘭大附中的校訓“知仁”,并強調要把儒家的知行觀貫徹到教書育人中去。在您看來,國學經典對中學生的成長到底有什么作用?
王晶:國學經典對中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可以說,每個中國人的基因里都積淀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因子,而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它既是孩子成才所必需的養(yǎng)料,也是教育者給孩子的最有價值的禮物。我們將“知仁”提煉為學校的核心文化,其目的就是要找到蘭大附中的德育工作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點,在知識學習中滲透國學經典思想,喚醒孩子們沉睡的愛心,讓他們養(yǎng)成知書達理的品質,獲得“悅納教育”帶來的幸福。
《讀者·校園版》:您心目中有沒有一個完美的校長形象?
王晶:有,但要做到很難。除了自身的努力和“修煉”外,外界因素也很重要。
《讀者·校園版》:教育管理部門禁止中學節(jié)假日補課,但面對升學壓力,其他學校都在私下補課,您是否也會選擇補課?
王晶:不好回答。這回到了用什么標準評價高中的問題上。大家都在怪圈中掙扎,很無奈。
《讀者·校園版》:有人認為,現在的校長是“風箱里的老鼠”,在夾縫中求生存。對于教育的現狀,校長們其實也很無奈。有一位校長說:“在應試體制下,學校采取全封閉管理,學生兩周才休息一天。不這樣做,學校就會出局。我們這些人都是歷史的罪人,我們將來是要接受歷史的審判的?!蹦J同這句話嗎?您又是如何面對自己現在的處境?
王晶:基本同意吧。我們從事的是良心職業(yè),學校發(fā)展不上去,校長個人業(yè)績事小,耽誤學生的成長事大,每每想到這些都有如履薄冰之感。當然,在現有體制下,我們也在積極尋找切入點,探索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教學的效率,從而還給學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
《讀者·校園版》:您是否贊同“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觀點?整個中國中學生的體質越來越弱,您如何看待?
王晶:我很擔憂現在中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是“1”,學習、工作、成果等都是后面的“0”,沒了前面的“1”,后面有再多的零都沒有任何意義。
中國中學生體質弱的問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安全帶給學校的壓力,使很多學校的體育課砍掉了有安全隱患的科目,如:單雙杠、跳箱、鞍馬等。學生的教育活動項目也發(fā)生了變化,如:春游、踏青、社會實踐等內容也都取消了。孩子們少了這些原本可以磨煉意志、增強體魄的活動,都成了“圈養(yǎng)”的“寵物”,體質越來越弱成為必然,誰之過呢?!
《讀者·校園版》:您在蘭大附中推動冬訓,我們看到網上有不少學生發(fā)出反對的聲音。冬訓是為了方便教育者施教,還是為了強化學生的意志品質?這種訓練方法,有沒有收到實際的效果?
王晶:“冬訓”只是簡單的手段,目的在于鍛煉身體,磨煉意志品質。不提倡鍛煉不行,一次流感,整個班級大部分學生感冒,孩子們堅持不住就要請假休息,甚至住院治療,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很大干擾?,F在不光是冬訓,各年級各班均在自發(fā)組織晨跑、晨練,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整個班級的團隊意識,效果很好。
《讀者·校園版》:作為個人而言,請問您是否信任現有的教育體制和理念?您會選擇送自己的孩子出國學習嗎?
王晶:我對現有的教育體制的確存在一些困惑和疑問,但這并不代表我們的教育一無是處,我國的基礎教育是比較扎實的。我的孩子一直在國內讀書,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一直比較獨立。至于將來會不會出國學習還要取決于孩子自己的意愿以及他的專業(yè)發(fā)展是否有這個需求,我不強求,順其自然。
《讀者·校園版》:去年《江南style》流行時,蘭大附中曾在課間操時間集體跳“騎馬舞”,熱鬧非凡,您有沒有跟著跳一下?您對中學生喜好的流行文化似乎并不排斥,能不能談一下您的想法?
王晶:我嘗試著學過“騎馬舞”的動作,也找過相關視頻看過,了解過相關情況。能一夜之間紅遍全球,《江南style》確實有它的獨特之處,音樂和動作奔放、時尚,很符合青年人的喜好。我們也都年輕過,喜歡過喇叭褲,追捧過費翔、鄧麗君。做教育的人應該始終保持一顆童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只要是健康、積極向上、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文化,就應該被接納,只有這樣做,我們的心才能跟學生貼得更近些,我們才能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本質是人和人心靈的對話,是溝通,是疏導,是傾聽,是欣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