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岳陽市湘陰縣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湖南岳陽 414600
隨著近年來生物化學、免疫學以及生物學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和高精度凝血分析儀的使用,血液分析作為臨床診斷的輔助指標得到廣泛的應用,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與臨床實際的符合程度對受檢者意義重大[1]。凝血檢測項目也相應增多,較為常見的有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以及纖維蛋白原(Fib)等,檢測項目結果的精密度要求極高,但在臨床實踐中,各方面因素都會對PT、APTT、TT、Fib的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2]。本院對2013年1—5月間隨機抽取的100例血液檢測在不同影響因素下進行凝血檢測,對其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我院2013年1—5月間血液檢測樣本100例,所有血液標本均為受檢者平靜放松狀態(tài)下空腹一次性成功抽取靜脈血,均為健康血液樣本。受檢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檢測儀器 應用普利生C2000-A全自動血凝儀,檢測試劑和質控用品均應用配套產品[3]。
1.2.2 檢測方法 血液采集應用非可替代的凝血真空采血器,每個樣本分為多份6 mL的健康血液,抗凝劑應用0.109 mmol/L的枸櫞酸鈉,血液與抗凝劑按照9:1的比例混合[4]。所有標本根據不同影響因素進行處理,再檢測凝血項目。
1.2.3 影響因素 探討標本放置時間、離心時間以及溶血與否對凝血檢測項目的影響。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SPSS 13.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顯著性水平σ=0.05。
標本放置1 h后,與放置2、4 h后PT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放置1 h后APTT和Fib值顯著低于放置2、4 h后的數據,TT值顯著高于放置2、4 h后的數據(P<0.05)??梢姡瑯吮痉胖脮r間對APTT、Fib及TT值有一定的影響,可以使APTT測定時間延長,TT時間縮短,Fib水平降低。而對PT值無影響。
將標本在15~20℃下,以3000 r/min的速度離心5 min后,標本PT和APTT值顯著低于離心10 min和15 min后的數據,(P<0.05)。而不同離心時間TT和Fib值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標本離心時間的延長會使PT時間延長,APTT測定時間延長,對TT及Fib值則無明顯影響。
表1 標本不同放置時間凝血檢測項目結果對比表
表2 不同離心時間凝血檢測項目結果對比表
將血液標本置入可調溫的冰箱中,保存溫度為-40℃,保存20 min后取出,置入溫水中進行速融,其中,血清中血紅蛋白濃度達4 g/L判定為溶血。標本溶血前PT、APTT、Fib顯著低于溶血后數據,TT顯著高于溶血后數據(P<0.05)??梢?,標本發(fā)生溶血現象可使PT、APTT時間延長,TT時間縮短,Fib水平增加。
表3 標本是否溶血對凝血檢測項目結果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標本放置時間、離心時間以及溶血現象對PT、APTT、TT、Fib等凝血檢測項目都有不小的影響,可見,凝血檢測項目的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5]。要保證PT、APTT、TT、Fib等凝血檢測項目的準確性應該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從采血、運輸、標本處理以及數據分析全程均有專業(yè)人員參與,采血時要規(guī)范,采取嚴格的消毒隔離措施;標本采集后一定要合理運輸,適當保存,并盡早盡快送到實驗室檢測,盡量降低對血細胞造成破壞。
采血時要避免止血帶的過度束縛、血液注入速度控制不當、血液的過度振蕩與刺激等,要保障采血設備的清潔度,不可使用酒精消毒,嚴格按照規(guī)范要求來實施檢測操作,抗凝劑的選擇和劑量要控制好;血清離心前要注意標本量,分離時要控制好離心機的速度和離心時間,吸取血漿時要取離心后血漿的中1/3層,盡量避開含有脂質的上層血漿和含有白細胞的下層血漿,離心后要注意血漿的量,確保抗凝劑和標本量達到最佳比例。凝血實驗盡量在2 h內完成,2~4℃下不得超過4 h,血液保存時試管口要加塞[6],堅決杜絕日光的照射和異物落入。
在標本的收集、保存以及離心過程中要避免溶血現象的產生,檢測前要仔細檢查,有溶血、黃疸、脂血以及出現凝血塊的血漿標本要棄用,重新進行標本采集。
[1] 閆朝春,安仲武,薄維波.氯化鈣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16(5):123-124.
[2] 陳國,梁榮偉.對比試驗分析凝血四項檢測的影響因素[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9):1033-1034.
[3] 林誠,唐艷平,劉漢欣,等.凝血功能試驗的全程質量控制[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0,10(12):1470-1471.
[4] 崔海,崔紅花.血標本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34):413-414.
[5] 劉志明.淺議凝血檢驗項目的影響因素[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09,20(6):54-56.
[6] 林素平,潘家坪.凝血檢驗項目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上旬刊),2011,2(9):3698-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