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電視臺《話說長江》欄目組 圖/楚沙丘
太湖平原
文/中央電視臺《話說長江》欄目組 圖/楚沙丘
告別了鎮(zhèn)江,我們的腳下,便是令人向往的太湖平原了。
多美的太湖??!從空中俯瞰太湖,會覺得它更美,煙波浩渺,千頃碧波,萬里云帆。它不像西湖那樣玲瓏,也沒有西湖那般清秀,可是它有它的氣魄。宋代詞人張孝祥這樣形容它:“艤棹太湖岸,天與水相連。”
太湖平原也是美的,它沒有三峽那樣峻拔的峰林,也沒有川江兩岸那么起伏的丘陵,它有的是縱橫交織的河渠,有的是星羅棋布的湖泊,到處都有水。難怪人們把它稱作“水鄉(xiāng)澤國”。
這里的水,不但帶來了交通的便利、農(nóng)業(yè)的豐收,更帶來了明媚的風光、秀麗的景色,那么寧靜,那么柔和。
在600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寂而廣闊的大海灣。那么它又是怎么樣變成陸地的呢?這還得從大自然的滄桑說起。
當年,長江入海的河口,不在今天的上海,而在鎮(zhèn)江揚州一帶,在它以下的廣大地區(qū),還是一個大體呈三角形的海灣群。
長江和錢塘江從上游夾帶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積下來,使這里的海灣被長江南岸沙堤和錢塘江北岸沙堤包圍堵塞,于是海灣與海洋便隔絕了開來,逐漸形成了瀉湖群。
以后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里的大小湖泊變成了陸地,這就是長江三角洲,也可以說是太湖平原形成的歷史,地理學上便稱它為“沖積平原”,這樣的湖泊就叫“海跡湖”。
如果我們從文學角度加以形容,可以說太湖和太湖平原是長江和大海共同遺留在陸地上的嬰兒,也可以說是長江之驕子。
太湖方圓八百里,看上去像一個巨形大瓜,橫跨江浙兩省,波及七個縣三個市。
它北臨無錫,南涉湖州,西接宜興,東近蘇州,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排行第四。但就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富饒的物產(chǎn)和秀麗的自然風光來說,可稱得起“五湖之冠”。
如果說是大自然的運動造成了太湖和太湖平原,那么,真正使它變得像今天這般富饒、這樣秀麗的,卻是歷代勞動者的開發(fā)。
太湖不但是美的,而且是富饒的。太湖湖面開闊,餌料豐富,是一座天然的大魚庫。據(jù)調查,湖中有各種魚類近百種,經(jīng)濟魚類達30多種。
太湖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我國商品糧的主要產(chǎn)區(qū),人稱“魚米之鄉(xiāng)”。
這里出土的古稻米,據(jù)科學鑒定已經(jīng)有6000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這些古稻米同太湖平原的歷史一樣長久。
太湖方圓八百里,讓無錫占了山水之美。無錫是個古老的城市,相傳,西周周太王的兒子季歷曾在這里建都,至今已經(jīng)有3000年的歷史了。
蠡園是因范蠡而得名的,這里流傳著范蠡和西施的傳說。當年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知道越王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的人,便帶上西施在深夜離開了吳都來到這里。歷史傳說當然也成就了今天人們渴慕一游的勝地。
無錫又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山清水秀,是個旅游勝地。
這里有一座伸向湖中的小島,看上去很像個黿頭,因此被人稱為“黿頭渚”。從這里欣賞太湖風光,是最理想的。詩人郭沫若曾經(jīng)這樣寫道:“太湖佳絕處,必竟在黿頭”。
江南大運河,并沒有因為它的古老而失去風華。它把我國東部的水系連成一體,至今還承擔著繁重的運輸任務,發(fā)揮著長江助手的作用。
在這里一只船就是一戶人家,他們祖祖輩輩都住在船上,在船上安家,這就叫“水上人家”。一年到頭,從春到夏,從秋到冬,他們就這樣行駛在千里運河線上。也許生活在陸地上的人覺得成年在船上生活,是十分單調的。其實,這是誤解。熱愛生活的人,無論生活在什么地方,都會找到生活的情趣。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接下來,我們就到了有天堂美名的蘇州了。
江浙許多地方都養(yǎng)蠶,這里更以傳統(tǒng)的養(yǎng)蠶業(yè)聞名。蘇州的養(yǎng)蠶姑娘,是不會犯愁有繭賣不出去的。她們不只是養(yǎng)蠶,拿手的絕技還有利用蠶絲發(fā)展起來的蘇繡。
過去她們都是在家里繡,如今,蘇繡已成為國家經(jīng)營的手工藝了。這些心靈手巧的姑娘正在繡織人間最生動的藝術品。
蘇州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蘇州園林甲天下,有園林風景上百處。
人們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們說“城不在大,有水則神”。蘇州的別致處就在于它到處是水。在這里,大河連著小河,小河連著溝渠,河便是蘇州的大街小巷,它溝通了小城的各個角落,流到了萬戶千家,給人們帶來方便。人們在這兒洗衣洗菜,外地人看了還覺得怪有趣兒的。
古人曾經(jīng)這樣描寫蘇州:“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前泊舟船(航)”,還有“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蘇州是東方的威尼斯,也可以說威尼斯是西方的蘇州。它們都因為水城而揚名,但是到過威尼斯的人說,蘇州自有它東方的風韻。
俗話說“有水就有橋”,蘇州的橋太多了,多得驚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經(jīng)寫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樓三百九十橋?!爆F(xiàn)在人們還按照白居易的說法,說蘇州有390座橋。而據(jù)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中的統(tǒng)計,威尼斯有橋378座。蘇州的橋比威尼斯的還多。
蘇州的橋都有它的歷史和傳說,蘇州的橋也曾激起歷代詩人們的靈感,為它寫出動人的詩篇。唐代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寫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苯裉焯K州城西的寒山寺仍然在,但是那種“江楓漁火對愁眠”的詩境卻找不到了。
寶帶橋,也是很古老的一座橋?,F(xiàn)在,在它旁邊又飛架一座現(xiàn)代化的橋梁,它使我們看到了蘇州前進的腳步。
我們不能不佩服古人造橋的藝術,他們把城門和橋結合成一體,建起別具一格的水門橋。
這里橋套著橋,橋連著橋。
這些橋不但是歷史的標記,更是藝術的花朵,每一座橋都吐露著智慧的芳香。橋因水而得造,水因橋而生姿,如果說水是龍的身體,那么橋就是龍的眼睛。水上有了橋,猶如畫龍點睛而生出游龍變化。有水而沒有橋是不可想象的。
蘇州啊,我們永遠忘不了你的水和你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