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風
▲讓公眾“追科普”,應不斷把握時代對公眾的新要求,提供與時俱進的科普服務。
近日,“40%”成了媒體討論科技話題的“熱數(shù)字”。先是有見諸于報刊的文章中引用某市副市長的話:“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真正用于科技研發(fā),60%都用于開會、出差等”,由此,文章作者進行了推算,“全國萬億科研經費,就有6000億用于開會、出差”,并以此作為科研投入被揮霍浪費的證據(jù)。
還有文章將這40%的數(shù)據(jù)來源指向中國科協(xié)。文章中稱,中國科協(xié)調查的數(shù)據(jù)稱:我國科研資金用于項目本身的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
而早在2011年9月,中國科協(xié)通過媒體已經發(fā)表過聲明稱,“中國科協(xié)于2003年組織開展第一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并于2004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公開出版《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該報告中有關內容為:‘三、直接用于科研項目的資金比例。調查結果顯示,從全國來說,資金用于項目本身的比例在40%左右’,未有所謂‘科研經費流失’的相關內容?!敝袊茀f(xié)當時還表示,“針對科研經費數(shù)據(jù)的不實報道,要求相關單位盡快采取措施予以澄清,同時保留追究責任的權利”。
暫且不論一個10年前的調查結果是否適用于當下,也不計較“直接用于科研項目的資金比例”這個提法的外延和內涵究竟如何,但凡有一點科研經費使用常識的人都知道,僅憑“資金用于項目本身的比例在40%左右”這一調查結果,如何能推斷出“60%都用于開會、出差等”這樣的結論呢?科研活動需要的水、電、氣、暖消耗等間接費用,知識產權代理費用,科技人員一直大聲呼吁要增加的人員費用,不都是開展科研活動的重要和必要條件嗎?更何況,參加必要的學術會議、與同行進行交流就一定等同于“游山玩水”嗎?這樣不靠譜的簡單推論再乘上10000億,只能以“不負責任”來解釋。
在今天這個“閱讀快餐化”的階段,鮮明的數(shù)字往往成為媒體吸引讀者眼球的利器。然而媒體在引用各種數(shù)字并作出解讀時,無論是何種“專家”所言,都需要對數(shù)字本身做一下判斷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推波助瀾。以“科技成果轉化率”為例,為說明我國科技與經濟結合不夠緊密,時常會有人舉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例子,有說“5%”,有說“10%”。然而這些言之鑿鑿的數(shù)字背后有怎樣的研究成果支撐卻不得而知,能夠算出“轉化率”的分子分母究竟都是什么?這些原始數(shù)據(jù)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并沒有有關部門或權威人士給出明確答案,這也讓讀者看到這些數(shù)字時更像是在閱讀“一個傳說”。
近年來,有關研究機構圍繞當前科技改革發(fā)展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以科技人員為對象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很多研究成果和結論為科技界和決策層所重視。然而正是由于這些結論和數(shù)字的敏感性,需要我們對這些調查研究過程本身和調查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給予更多的關注。
例如,同樣是面對幾千人的問卷調查,隨機抽樣調查和非隨機抽樣調查的代表性有著本質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會大相徑庭。此外,調查問卷回收率是決定和影響調查樣本代表性的重要因素。學術界比較有共識的是,一項大型調查的問卷回收率要在60%至70%左右,當回收率低于這一比例時,研究者有責任對未回收的調查對象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及他們所帶來的誤差進行分析和說明。因為這種誤差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將影響調查研究結果的適用范圍。如果你發(fā)放了4000份問卷,只收回了1000份,無論你的研究方法有多么“先進”,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樣本代表性偏差”,而這種“偏差”將直接影響到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文學文摘》雜志關于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調查。該雜志在1936年的總統(tǒng)選舉調查中發(fā)出了1000多萬張調查表,收回了200多萬份調查表,數(shù)量不可謂不大,然而正是這20%左右的回收率以及在抽樣框方面的失誤,直接導致調查失敗和這家雜志的關門。
當前,對于那些與科技改革發(fā)展和科技人員密切相關的調查研究,相關機構不但要公布研究結論,也應該按照學術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同時公布研究方法、抽樣過程、數(shù)據(jù)分析等方面的內容,讓學術同行來檢驗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將原始的調查數(shù)據(jù)公布于眾。
當然,讓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等一批社會調查數(shù)據(jù)庫相繼向社會開放,只要是用于科學研究目的,這些調查數(shù)據(jù)就可以免費使用,而這些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在同行們的使用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用“數(shù)據(jù)”說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學方法”得出的“數(shù)據(jù)”來說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