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清
錯例:
小學(xué)生作文片斷:他每次考試都非常馬馬虎虎,所以每次的考試成績都讓媽媽感到不太滿意。
診斷:錯用詞類
“馬虎”和“馬馬虎虎”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兩個詞,都是用來形容辦事不認真,粗心大意,丟三落四,敷衍塞責(zé)等等。“馬馬虎虎”是“馬虎”的重疊詞,形容詞重疊以后,原來所表示的意義在程度上都提高了,“馬馬虎虎”就是非常馬虎。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形容詞重疊后前邊就不能加程度副詞了。
就像前面那個錯誤的示例,應(yīng)該改成:他每次考試都非常馬虎,所以每次的考試成績都讓媽媽感到不太滿意。
鏈接:“馬虎”的來歷
說起來,還真讓人有些不理解呢!“馬”和“虎”這兩種哺乳動物,馬是食草動物,虎是食肉動物,它們倆應(yīng)該是一對“仇敵”??!怎么會把它們的名號扯在一起,組成一個詞呢?原來,這里面還有個讓人感觸很深的歷史故事呢!
相傳,在宋代的時候,京城有一個畫家。這個畫家呢,有些粗心大意,做事草率糊涂,作起畫來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么。
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后畫上馬了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回答道:“馬馬虎虎!”人家聽他這樣一說,便不想要這幅畫了。于是,這個畫家就把這幅畫掛在了自家的廳堂里。大兒子見了,問他畫上是什么,他說是虎,小兒子問他畫上是什么,他又隨口回答說是馬。
不久后的一天,大兒子外出打獵時,看到了人家騎的馬,想到了父親的話,以為那是老虎,便舉起弓箭把人家的馬當(dāng)老虎射死了。這下,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才算了事。而他的小兒子外出游玩時碰到了老虎,想到了父親畫的畫,以為自己遇到的是馬,便想去騎,結(jié)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兒子的死讓畫家悲痛萬分,他傷心地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zé):“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xué)吾?!?/p>
這個血淚教訓(xùn)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小朋友們,看完了這個故事,你們有什么感想呢?對的,做人做事千萬不能太馬虎,有時,一個不小心也許就會帶來致命的傷害。想想我們平時學(xué)習(xí)、考試時也是這樣,馬虎了一點,分數(shù)就會差很多呢!
正確造句:
1、小明做事總是很馬虎。
2、這人干什么都馬馬虎虎的,所以總是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