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詫異道:從前群里多土豪,而今全是大文豪。幾天不見,就拿著或薄或厚的一冊新書出現(xiàn)了。小編到單位附近的曲水亭街去吃個飯,短短幾十米內,就有兩位土著作者在簽售自己的大作。一位是返濟知青蘇寶珍,退休后撿拾自己的往事;一位是曾經的報人唐景椿,退休后專注于濟南老街舊巷。
從前的“立德、立功、立言”,說的都是大人物或讀書人的志向,所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也是楊繼盛和李大釗們的專利。而今,寫作變成了寫字,寫字又變成了碼字,文章變成了博客、博客又變成了微博,人人都有自媒體,人人都是大寫手。“寫”這個活計,自然是上到高官顯貴名人,下到平民百姓草根均可以伸手一試的行當。
有人寫,為了錢,有人寫,為了名,有人寫,就是為了寫。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復制的。如果他不寫,也許永遠沒有人知道在地球上的這個角落的這個孤獨的靈魂,經歷了什么。他對自己的看重,對生命的鄭重其事,深刻了自己、豐富了他人、文化了人類這個族群。
據(jù)統(tǒng)計中國內陸每年出書量為16萬冊左右。放眼全球,縱橫千年,人人都是一本書,人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大作家。這么看來,汗牛充棟的書籍也不算多。何況,現(xiàn)在的一片芯片,就等于一座圖書館的儲藏。只有新技術,才能支撐人人言說著書的自由,才能支撐豐富與智慧的共享。所以,寫吧,寫吧,不“作”不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