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齊
12月8日,南水北調工程宣告東線正式通水,歷時11年大建設的世紀工程終于步入現(xiàn)實大考。
南水北調正式通水之后,每年可為山東省調引長江水13.53億立方米,其中濟南市1億立方米,這意味著濟南人將在不久之后喝上長江水,這對緊靠黃河的泉城來說多少有些困惑。
但更大的問題在于南水北調工程本身。通過拆東墻補西墻思路的工程調水,究竟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是否能夠像南水北調設計之初所設想的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長江、黃河兩大水資源調配和環(huán)境問題,如今都產生了疑問。
缺水的濟南?
在宣布正式通水之前,東線一期實際上已悄然通水半個多月,之所以延后公布信息,是出于慎重,想試運行一段時間后觀察水質能否持續(xù)達標、工程本身會不會出問題。
據(jù)了解,一期工程在山東境內共有南北、東西兩條輸水干線,全長1191公里。其中南北干線長487公里,即所謂的南水北調干渠,東西干線長704公里,為膠東調水工程。隨著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正式通水,膠東調水工程正式通水也已提上日程,該工程已于今年8月份完成了試通水。這成為我省歷史上投資最大,距離最長,跨流域、跨區(qū)域最多的大型水資源調配工程。
南水北調給濟南的長江水量分配指標為每年1億立方米。根據(jù)分配計劃,濟南市區(qū)每年使用7600萬立方米,章丘市使用1700萬立方米,平陰縣700萬立方米。
而分給濟南市區(qū)的7600萬立方米,的水共有三個流向,其中經玉清湖引水工程引到玉清湖水庫,經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調至臥虎山水庫,這兩個水庫一共調水3600萬立方米。送到玉清湖水庫的長江水將會經過水庫、水廠被送到市民家中。而濟南目前飲用水源主要為黃河水和地表水(南部山區(qū)水庫水),其中90%為黃河水,6%為水庫水,此外還有約4%的地下水。
濟南以“泉”聞名于世,還緊靠著黃河,然而卻也是一座“缺水”城市。據(jù)公開資料,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9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市區(qū)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則更少,僅為275立方米。而山東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03億立方米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屬嚴重缺水地區(qū)。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有專家稱,山東大部分地區(qū)位于750mm等雨線內,地下水總儲存能力約5000億立方米,年地表徑流量276億立方米,“山東不存在資源性缺水問題,而僅是工程性缺水。”
還有人主張改用地均概念,“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經不起推敲的,按這個標準來評估,結論是山東不如新疆,上海不如寧夏。說山東缺水,這個結論不好下。山東水資源完全可以自給,關鍵在于合理調度。極有可能的是,東線工程建完后將沒有用戶或者用戶很少?!?/p>
尷尬的長江水
可以推測的一個事實是,當長江水歷經千里終于流到北方之后,幾乎立刻就會面臨成本和經營問題。
濟南市現(xiàn)行居民生活用水水價為3.15元/立方米,經營服務用水水價為5.40元/立方米。而根據(jù)水利部核算的成本,南水北調通水后,調到北京、天津的長江水成本將高達18元。
另外,在2009年時,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經從南水北調論證之時的每噸20元降低到不足5元。
到今天,東線工程的兩大目的城市群的用水問題,幾乎都找到了替代手段,那就是日益成熟的海水淡化技術。青島、煙臺等地的海水淡化項目一個接一個上馬。而天津經過多年發(fā)展,已經是中國海水淡化第一城。
國家海洋局一位官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就多次考察沿海早期的海水淡化項目。他無意質疑南水北調的經濟性,卻對東線工程心存疑慮。東線主要向天津和膠東地區(qū)供水,這一區(qū)域正好是黃、渤海沿海地帶,“解決沿海地區(qū)缺水問題,為什么要舍近求遠?”
這位官員還直言不諱地說,從歷史上看,幾乎所有東西向的平面調水工程都證明不成功。這個不成功的名單中包括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引碧流河入大連。
這僅是南水北調工程爭議的一個縮影。中國從沒有哪項工程像南水北調,跨越如此多的省份,投入如此大的巨資,對國土生態(tài)體系影響如此之巨,求解如此深重的生存危機,也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南水北調其實自2002年就已經全面鋪開。東線一期工程原定于2007年通水,但在2008年底將東線一期工程建設目標改為2013年通水,被推遲達5年之久。
南水北調推遲5年通水的消息一出,即刻吸引了境內外目光。一個投資以千億計的龐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在總干渠各段工程開工8年后,居然發(fā)現(xiàn)需根據(jù)經濟社會發(fā)展及工程建設實際進一步深入論證。這一現(xiàn)狀令當初的決策陷入歷史的尷尬。
“現(xiàn)在來看,最初的開工決策確實有些倉促?!币晃徊辉敢饩呙膶<艺f,起碼南水北調工程沒有經過全國人大的審議程序,而水利部也僅是就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guī)劃工作向全國人大某些專門委員會做過匯報。相比之下,三峽工程盡管也爭議很大,但其議案當初畢竟是通過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
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開工前,原水利部部長、時任全國人大農業(yè)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楊振懷就公開表示,南水北調這么大型的工程涉及國家戰(zhàn)略全局,有必要經全國人大審查、批準。
2002年,國務院批復了《南水北調總體規(guī)劃》,隨即東線和中線的一期工程就被快馬加鞭式的鼓動開工,原因一是北方干旱和缺水狀況已十分緊迫,其二也是考慮保證2008年北京奧運會用水。
2002年12月,東線一期工程率先開工,2003年年底,中線工程一期工程也開始了單個項目建設。而此時,整體項目建議書和可研總報告還不知道在哪里。直到2008年10月21日,中央才批準了東、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
但正是在這樣的拖沓中,新技術等各種社會因素的飛速發(fā)展將遠道而來的長江水陷入尷尬之中。
南水北調:拆東墻補西墻?
在諸多描述中,南水北調的決策源頭都被視為是毛澤東當年的一句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可以借一點過來?!钡?978年之后,毛澤東時代的諸多決策已經不再實施,對于三峽工程等一些特大工程的綜合效益,人們仍將以審慎的態(tài)度持續(xù)考量,而不輕下斷語。
持反對觀點的專家、學者們認為,南水北調工程將會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浩劫性破壞,包括導致水體污染擴大、血吸蟲病北移、土壤鹽漬化、江水資源失衡、水生生物種群減少甚至滅絕等等,而這些不利的影響自工程上馬后,已經逐漸顯露。
四川省地礦局區(qū)域地質調查隊工程師范曉此前曾說:“東線主要問題就是水污染,因為它經過淮河流域,是我們國家水質污染最厲害的一個區(qū)域,所以這個污水調過去以后,實際上很難應用的?!?/p>
專家們指出,受水地區(qū)完全可以通過節(jié)水、治污、利用再生水等方式緩解當前的水危機,而不是采取南水北調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愚蠢做法,這樣只能導致缺水范圍擴大,直到全中國永久性缺水。
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說:“山水循環(huán)是以流域為單元的,這是基本常識,你把這個流域的水調走了拿到另一個流域去了,它就不參加這個循環(huán)了,會產生什么結果?誰都不能預料。國際上對跨流域調水,都是比較慎重的,是萬不得已的最后的手段?!?/p>
著名已逝水利專家黃萬里教授也曾給中央領導寫信反映南水北調工程的問題,他說:“要停止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水只可抽到里下河地區(qū)。該工程抽水70 米水頭,經濟上不可行;將來恢復大運河,黃水南北分流,該工程將大部拆除。該工程是錯誤的?!?/p>
那么,在眾多專家學者極力反對的情況下,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堅持南水北調?
對此范曉解釋說:“因為它帶上了很多政治的色彩,當然這個里面也有利益的驅使,當然它是少數(shù)強勢利益集團,比如說具體做南水北調工程的,水利部下面的一些大的公司,因為它可以從里面獲得很多利益,一旦批準上馬,國家的投資或者貸款就大量的來?!?/p>
至于南水北調工程以后的長遠效益,范曉說,他們根本不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