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法網(wǎng),距李娜加冕法網(wǎng)冠軍,已有兩年。由于李娜,再加上之前的張德培,法網(wǎng)在華人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媒體在不厭其煩地尋找今年、去年和前年的異同。去年,她以衛(wèi)冕冠軍的身份駕臨羅蘭·加洛斯,享盡榮華,同時也身負巨大壓力。今年,卸下包袱,一切從頭開始?!叭ツ晡业膲毫碓从谛l(wèi)冕冠軍的稱號,這種感覺有些尷尬,因為無論你做什么,總要面對無數(shù)攝像機?!背诵木常衲昀钅攘硗獾淖兓谴顧n。事實上,這三年參加法網(wǎng),他的教練都不同,2011年是莫滕森,2012年則是丈夫姜山,2013,卡洛斯。
對于純粹的球迷,成績是最堅硬的真理。自去年八月辛辛那提與卡洛斯攜手,李娜的成績觸底反彈,直到今年澳網(wǎng)拿到亞軍。給人的印象是,李娜將攀上另一座高峰。不過,中國人直線上升的期望值,卻有些經不起紅土賽季接連輸給凱斯、揚科維奇這樣選手帶來的失望感。
但是,旋即,在2013法網(wǎng)首輪,她又擊敗了號稱紅土之王的西班牙人加里奎斯。而從以往的戰(zhàn)績看,加里奎斯乃是李娜的克星。
職業(yè)比賽就是這樣,比賽稠密,輸輸贏贏,循環(huán)往復。贏了,獎金;輸了,從頭再來。
當然在中國,很多人關注網(wǎng)球比賽和四大滿貫,也不是因為比賽的魅力,而是因為李娜。對于中國來說,李娜的比賽早已超越輸贏。其實,作為一個英雄,敗局對身體和心靈的考驗,遠比一場勝利更具有強烈魔力,西方人就更加崇拜飽受磨難的榜樣。
雖然,中國人大多有一個一夜暴富的夢想,但大多人也明白,真正的個人奮斗不是大樂透。
李娜就是這樣一個符號,勾勒出了中國年輕人個人奮斗的線路圖,并且,是標本中的標本,是他們行動的重大指南。
李娜的奮斗史,像一面精準的鏡子,映射了這個時代。沖破體制禁錮毅然單飛,令她具備了拓荒者的濃烈色彩;沖破歐美壟斷躋身世界頂級之列,更讓她兼具了“中國夢”踐行者的角色。
通過奮斗實現(xiàn)理想,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但中國社會是一個背景社會,背景意味著人脈關聯(lián),人脈關聯(lián)直接與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密切相關。而且,權力、財富乃至貧困,都大有世襲之風,寒門子弟上學、就業(yè)、發(fā)展困難重重,蟻族、房奴、屌絲等各種自嘲性名號層出不窮。
現(xiàn)實的堅硬逐漸觸及到青年人的精神領域,確實有人面對現(xiàn)實而頹廢。有官媒甚至罕見地批評年輕人“扮老和早衰”。其實,一個人暮氣沉沉,是個人的問題,而一個群體暮氣沉沉,則是環(huán)境問題。
李娜也曾面臨“環(huán)境”難題。對于體制,她選擇過魚死網(wǎng)破,選擇過退卻,但最終她學會了釋然性雙贏。對于賽場內外的大小得失,她的心靈雞湯是《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是臺灣人張德芬。
“在你改變不了事實的情況下,先去接受然后去臣服?!边@是書里的原話。
李娜的個人的理解是:“當自己打丟了一個球或失誤時,我就會接受、臣服于它。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改變不了怎么辦?只能接受,告訴自己改變不了,只能再做下一步,要放下?!?/p>
現(xiàn)在,對她議論最多的是年齡。這也是很多年輕人振翅乏力的托辭。其他大滿貫球員,往往二十出頭即已黃袍加身,而李娜則是28歲才等到這一天。她現(xiàn)在31歲,與她同時代的球員紛紛退役,她的堅持被認為沒有希望。希望是什么呢?是另一個大滿貫冠軍?這當然也是她追求的,但堅持的意義絕非這么簡單功利?!摆A球并不是比賽唯一的東西。并不是到了高處就覺得幸福,只有當我純粹沉浸于打網(wǎng)球本身的時候,才會真正感到幸福?!崩钅日f。
年齡是什么,只是紙上多畫了一筆而已。輕描淡寫中自有深刻的人生參悟。
沒有誰的選擇是不經意的,人生主動邁出的每一步,都跟個人的生活哲學密切相關。學會與生活握手言和,不僅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成功者飛躍的支點。
其實,在哲學意義上,環(huán)境的絕對公平是永遠不可能的,因為每個人生來就有家庭出身、相貌身高、智力高下、體制強弱、運氣好壞的差別,盡管政府有責任和義務,為每個公民提供公平的環(huán)境與機會,但人生苦短,抱怨就是頹廢,等待就是浪費。
對于一些人,時間就是惡棍,對于另一些人,時間就是成績和財富,就是影響力。
“李娜”這個名字的偉大,不僅在于她法網(wǎng)冠軍的頭銜,更在于她隱含了一種勸諭,那就是對環(huán)境的“不服”同時又“臣服”,要做一個好勝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
更多的人,愿意起步,但很難面對傷痛。這方面,也且看李娜。李娜說,運動員是刀尖舔蜜的營生,傷痛自是題中之義。她的職業(yè)生涯中,至少五分之一的時間在療傷。
對于普通人來說,最常見的運動損傷,比如膝蓋積水,只要積極進行針灸、按摩、中藥、理療等治療,避免過度勞累,就能治愈,但職業(yè)運動員需要帶傷比賽,一邊訓練一邊治療,恢復起來就特別困難。甚至,需要手術。
“經過這么多年的風雨,一般的小傷小痛我是不會當回事的,但2010年在墨爾本,當那天醫(yī)生把針頭從我膝蓋拔出來的時候,我痛得當場哭了?!崩钅然貞浾f。而比賽還要繼續(xù),她甚至一邊用針頭引出膝蓋里的積液,一邊打進了澳網(wǎng)四強。
沒有人隨隨便便能勝利,除了克服傷痛,還有其他很多。而且,越是值得欣喜的勝利,你面對的對手越強大?!霸诒荣惖碾p方都是世界頂尖球員的時候,精湛的技術、冷靜的頭腦、健康的身體狀況都是獲勝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p>
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要想獲勝,你必須真正發(fā)自內心地渴求勝利,你要非常、非常、非常地想獲勝。你對勝利的渴望,要像在沙漠中跋涉、瀕臨死亡的人對清水的渴望一樣?!?/p>
李娜一直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為“不后悔”而戰(zhàn)。“有些人恐懼自己江郎才盡,我比較恐懼的是以后會埋怨自己,就是在力所能及時沒有努力做一件事,當沒有機會再做時,會責備年輕的自己?!?/p>
就社會身份而言,李娜僅僅是一個運動員,但她站在網(wǎng)球極地,以豐富的細節(jié)、敏銳的觀察、哲學式的思考,直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她揮出的每一拍,都能為年輕人提供經驗共振。
“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后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這話不是李娜說的,是米蘭·昆德拉。這句話也不是文字游戲,而是洞見性地指明了“遇見未知的自己”。
李娜是一種境界,單純以勝敗觀之,則離題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