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媚寧
摘要:
縱覽景觀史,紀念性景觀以其鮮明的特征成為不同時代的紀念碑。一個永續(xù)發(fā)展的城市不僅要珍惜、累積過去留下的紀念性景觀,同時要繼續(xù)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紀念性景觀。時代精神的差異,會產(chǎn)生不同的紀念性意涵和形式。反之,不同的紀念性涵義和形式會反映不同的時代價值觀。
關鍵詞:紀念性景觀;城市景觀;公共性
一、紀念性景觀
紀念,也是一種群體記憶的手段。紀念性的涵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懷,人們從許多生活記憶中,得到生命的意義。紀念,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它是一種感情的體驗,通過對過往的人和事進行回憶,并喚起緬懷與感悟。一個城市從許多記憶場所的連接中發(fā)現(xiàn)城市的歷史與場所精神。一個社會從許多紀念性時間和空間中找到共通的生活經(jīng)驗和文化認同。
紀念性景觀的具體意涵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紀念性景觀的意涵包含兩方面,即它既包含物質(zhì)性景觀又包含抽象性景觀。其中,物質(zhì)性景觀是指實體景觀,如歷史遺址景觀、標志性景觀等。而抽象性景觀可以理解為民俗景觀和傳說故事等。
(二)在物質(zhì)性或抽象性景觀的基礎上,它還具有以下含義。
1.它能夠引發(fā)人類群體聯(lián)想和回憶。
2.它是具有歷史價值或文化遺跡的景觀。
3.它是標志某一事物或為了使后人記住的景觀。
二、紀念性景觀按照紀念對象的分類
紀念性景觀形式多樣,如前所述,人類的紀念行為,是人類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是人類對于感情的創(chuàng)造表達,并不能用以下列舉的的幾種簡單的空間類型完整表述。紀念性景觀按照紀念的對象分類如下。
(一)以人物為紀念對象進行分類
一類是以單個的人物為紀念對象,通常是為了紀念某一杰出人物而設立的紀念園。第二類是以集體人物為紀念對象,通常是紀念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的烈士們,這類紀念性景觀的主題通常是表達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物的緬懷。
(二)以歷史事件為紀念對象進行分類
這類紀念性景觀是在歷史發(fā)生地設置紀念碑和紀念物以及紀念性場所的設計,以彰顯事件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其中多以戰(zhàn)爭和政治事件為主,如廣島和平紀念公園。這些紀念性主題,對于紀念性景觀所在的國家或者社會都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性,再經(jīng)過設計師和藝術家的詮釋及再現(xiàn)后,使人們能體會到事件帶來的震撼、傷痛以及深刻的反思,并且借由設計師的設計弭平國家、社會的對立或傷痛。
三、紀念性景觀設計原則
(一)“公共性”原則
如果說紀念性景觀處于公共環(huán)境中,是具有“公共性”的。那幾乎所有的建筑、景觀都具有這樣的公共性。所謂公共性,是指邀請民眾與紀念性景觀產(chǎn)生對話互動的一種關系。紀念性景觀不僅是生活情境的重要一環(huán),亦為生命永續(xù)長存的一部分。它可使個人、團體、社會,甚至整個民族,借由紀念性景觀來凝聚共同的回憶,營造一種懷念的情感。因此,要與民眾互動,紀念性景觀必須與公共性結合才能實現(xiàn)。這是初級概念,繼續(xù)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紀念性景觀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公共性”原則,要具有公共藝術的特性。
公共藝術所追求的重點是社會效果而不是藝術效果,它所強調(diào)的是最大限度地與社會公眾的溝通交流,而不僅僅是個人風格。紀念性景觀的參與者與景觀本身的關系是十分微妙的,應該是以平等的、相互的對話關系為主導,而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等級關系。公共藝術是體現(xiàn)公共領域或公共空間中民主、開放、交流、共享的一種精神與態(tài)度。紀念性景觀必須具備公共藝術的真正意義才能成功。
(二)情感體驗原則
紀念性景觀開始更多的關注大眾的問題,一些紀念性景觀也由過去的圣神感、殿堂感和經(jīng)典的表達方式變?yōu)樽非蟾鼮橛行У慕涣?,與公眾的關系更注重互動。紀念性景觀的紀念特性使游人在景觀空間中游覽的過程中,不僅在視覺上感受所看到的事物,而且在看到一系列的紀念形象之后,某種與紀念相關的情感被喚起。同時,使用者在使用紀念性景觀時本身就是一種體驗過程。因此在規(guī)劃設計中應遵循情感體驗原則。遵循情感體驗原則的前提是,設計師在設計景觀時,要充分考慮到人在游覽過程中的感情需要和生理需要,體現(xiàn)出對游覽者的人性關懷,并試圖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增加參觀者的參與性和使用頻率。
四、思索
紀念性景觀目前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都市城市公園綠地不能缺少的一方面。如何將紀念性景觀與城市公園綠地更好地融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人們來到城市公園,既可以滿足自己探尋文化內(nèi)涵和追溯歷史的精神的需求,也可以享受一般城市公園使用功能上的需求,才是紀念性景觀與城市公園融合的最好結果。現(xiàn)代紀念性景觀的表現(xiàn)豐富多彩,其中有精華的部分,也有糟粕的成分。取其精華,以歷史的觀點,有分析的吸收,是對待事物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這是對待當代紀念性景觀的最好方式。
【參考文獻】
[1]李開然.景觀紀念性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2]劉濱誼,李開然.紀念性景觀設計原則初探[J].規(guī)劃師,2003(02)
[3]趙海翔.人造的路標:紀念性空間研究[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11
[4]齊康.紀念的凝思[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6
[5]王治君.紀念性藝術綜合體[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