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亞龍目島,一只蚱蜢剛剛擺脫自己堅硬的外殼(外骨骼),也就是俗稱的“脫殼(蛻皮)”,完成了一個“克隆我自己”的過程。令人驚嘆的是這遺留下來的“殼”就像一個完美的復制品,而這一簡單的動作,蚱蜢花了40分鐘的時間來完成。
我和蟋蟀都屬于直翅目昆蟲,我(蝗蟲)有大約10000種不同種類,最大可生長到大約4.5英寸(11.5厘米)。而脫殼(蛻皮)是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剛孵化的幼蟲看不到翅膀和生殖器官,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我的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后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后,翅芽顯著。5齡以后,就變成能飛的成蟲。
下面,大家一起來看看我是如何實現(xiàn)“克隆我自己”,并完美變身的吧。
我的幼蟲在已經(jīng)成熟可以蛻皮時,便用后腿爪和關(guān)節(jié)部分抓住網(wǎng)紗,前腿曲折,交叉在胸前。鞘翅的鞘——三角形翼端打開了尖頂,并向兩側(cè)張開。之后有兩條長帶子由中間豎起來,這便是我脫皮的開端。
我真正蛻皮時必須先使舊的外套裂開。為了產(chǎn)生推動力,我的全身幾乎都脹縮起來。隨之我身上的血在體內(nèi)涌動著,就像液壓打樁機一樣。在血液的推動下,我的外皮的薄弱處便裂開,然后裂紋向其它地方延伸、張開。先是背部從外殼中露出,接著是頭、觸須、前腿、鞘翅和翅膀、后腿、脛骨、小腿、肚子等先后從這外殼中脫出來了。
在整個蛻皮過程中,我的頭、觸須、前腿從外殼拔出來時比較順利些,都沒有使外套變形。但由于小腿上長著小刺等原因,從外套里出來時并不是那么容易了。當然,最了不起的是我的脛骨處的外殼特別薄,但脛骨脫出來時卻沒有弄壞外殼,厲害吧,嘿嘿。
我的“克隆我自己”行動很成功,蛻皮分離的外殼很完整,晶瑩透亮,活脫脫一具完美的復制體。蛻變結(jié)束后,陽光下的我便逐步壯實起來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