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孫永林 趙潔
關鍵詞:面癱;焦慮;情志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6-0073-01
面癱又稱面神經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發(fā)病急驟的周圍性神經麻痹。主要癥狀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口眼歪斜,通常為單側發(fā)病。任何年齡、任何季節(jié)均可發(fā)病,男性稍多于女性[1]。面癱輕癥患者,及時治療,預后較好,但是大部分面癱患者精神壓力很大,會產生焦慮情緒,使得患者不能配合治療,甚至影響治療效果,故對面癱患者情志的護理至關重要。
焦慮是臨床上一種很常見的情志失調問題。首先,焦慮是一種強烈的苦惱和受挫后的個體體驗,是一種模糊的恐懼,是對不特定的、模糊的、無形的危險的反應;其次,處于焦慮情緒下的個體有外在的行為表現與軀體內部的生理變化。
1 焦慮的癥狀特征
焦慮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包含了生理、心理、行為三方面的反應[2]。生理方面通常以呼吸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以及皮膚血管反應性癥狀較常見。心理方面主要表現為痛苦的情緒體驗,如憂心忡忡、緊張、恐懼、不安等。行為方面主要是外顯情緒和軀體癥狀為主的表現。如:表情凝重、坐立不安、哭泣、注意力不集中、說話語無倫次、情緒易激動等。
2 面癱患者焦慮的護理
首先患者入院時,護士應對患者的資料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因患面癱時可導致面貌發(fā)生嚴重改變,所以絕大部分患者入院時都有明顯的擔憂和煩躁,護士應細心觀察,及早發(fā)現不良情志的存在。
其次根據焦慮理論評估患者焦慮的程度、等級,持續(xù)時間和產生原因?;颊呓箲]的產生主要受身體、行為、社會、認知因素等方面的影響。
2.1 入院常見的焦慮問題 由于患者剛入院時角色的轉變、環(huán)境的變化、人員的陌生、外貌的改變(口眼歪斜、說話不流暢等)、進餐困難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治療時恐懼針刺,但又不得不接受治療而引起煩躁、焦慮。由于面癱一般病程較長,治療幾天沒有達到患者滿意的效果,擔心留下后遺癥、對預后信心不足等。擔心外貌恢復不好,對自己以后的工作及婚姻的憂慮。
2.2 護理目標 患者愿意與家人或醫(yī)護人員討論自己目前的情況,主動表達自己的擔憂、焦慮的感覺,能夠學會運用積極有效地應對方式緩解自己的焦慮,主動學習緩解焦慮的知識和技巧。
2.3 護理措施 在患者剛入院的時候,護士應該積極主動的迎接,語言、態(tài)度親切誠懇,并向患者介紹周圍環(huán)境、主治醫(yī)師和主管護士,幫助其及時適應患者的角色,告知該病一般可以康復,只是治療的周期稍微有點兒長,需要積極配合治療以便早日回到工作崗位。
在患者入院時,及時發(fā)現其不良情志的存在,用通俗的語言為患者講解面癱知識、治療及要求配合的注意事項,消除其疑慮、放下思想包袱,增加信任感。幫助患者認識到針刺是治療的關鍵,要放松心情,肌肉松弛可以減輕疼痛,同時也能提高治療效果。引導患者認識到自己的焦慮情緒會影響到治療效果,態(tài)度要親切誠懇,對患者表示理解的同時要講解焦慮對康復的不利影響,采用鼓勵和暗示的方法,讓患者多聽音樂,與家人朋友多聊天,保持心情愉悅。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對疾病的看法,糾正其消極的觀點,培養(yǎng)患者樂觀的心態(tài)。采用榜樣的力量,例舉與其類似患者康復的典型案例,讓其看到與自己同類疾病的患者經過治療后其外貌和工作都沒有任何影響,以之來緩解其焦慮情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已康復者到病房看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家屬特別是其戀人進行思想勸導,在這種時期應該對其多關心和鼓勵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加重其思想包袱,使患者從內心得到依托而解除焦慮。
3 小結
面癱起病比較急,而且面容改變比較突出,容易導致患者對突如其來的疾病驚慌失措,中老年人擔心預后不良,年輕人多數擔心容貌問題,極易產生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尤其以焦慮最為普遍。隨著當今生物社會心理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心理健康能夠大大促進身體的康復,所以醫(yī)護人員應及時發(fā)現患者的焦慮,幫助患者改善焦慮等不良情緒,能夠幫助提高治療效果,實現患者早日康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尤黎明主編.內科護理學[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7.
[2]樸松花,李春玉.焦慮的概念研究[J].吉林醫(yī)學,2007,28(2):181~182.
(收稿日期: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