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南
摘 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的下位目標指向“身體基本活動”,并以“學習基本身體活動方法、提高基本身體活動能力、掌握一定難度基本身體活動方法”[1]闡述了水平一至水平三的目標遞進關系,同時又對達成目標的內容建議、評價要點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在具體實踐中,我們更重要的是要結合具體的學習目標,探索和落實每個年齡段具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
關鍵詞:身體基本活動動作;方法;投擲;學習標準
一、對“身體基本活動方法”的理解
“學習、提高和掌握身體基本活動方法”是“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的下位目標,并以遞進的邏輯關系分布在小學三個水平段。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首先要分析和理解教學內容——身體基本活動方法。
《課標》中指出:身體的基本動作包括“走、跑、跳、投、拋、接、揮擊、攀爬、滾動、支撐、鉆”等。這里提出的“動作”,是身體的一種肢體活動行為方式,主要被視為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定下肢體、軀干的肌肉、骨骼、關節(jié)協(xié)同活動的模式[2]。身體動作的發(fā)展是兒童身上出現(xiàn)的最明顯的順序變化,各種基本動作以基本動作模式的形式被儲存起來,用以在學習運動技能時頻繁地再次做出這些動作[3]。
方法,是人們?yōu)榱私鉀Q問題或者達到目的所使用的途徑或手段[4]。而“基本身體活動方法”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基本的肢體動作操作方法。這里的“方法”有時候等同于技術,比如“擲遠”,為了投得更遠,我們需要讓學生知道并掌握發(fā)力的順序、鞭打技術等;有時候可理解為身體鍛煉的“途徑”,學生的基本動作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來實現(xiàn)練習過程,如體育活動、體育游戲、運動項目等。因此這里的“技術”和“途徑”均可作為“教學內容”。
“身體基本活動方法”作為水平一至水平三的學習內容之一,有層次性的提出了“基本身體活動動作、多種基本身體活動動作、有一定難度的身體活動動作”,那么其中“基本的、多種的、有一定難度的動作”該如何理解呢?
動作發(fā)展是從先天性發(fā)射動作、自主動作、工具性技能動作到高級復雜動作的過程[2],學生學習“基本的、多種的、有一定難度的動作”是基于動作發(fā)展上的動作學習過程,這不僅體現(xiàn)了學習目標的遞進性,也體現(xiàn)了教學內容層次性。
哈羅和辛普森的“動作技能學習領域目標分類系統(tǒng)”將動作技能目標分為若干個層次。雖然沒具體指出相應的階段,但是從具體的表述上找到并能幫助我們理解“基本的、多種的、有一定難度動作”(表1)。
那么,為什么在小學階段反復強調“身體基本活動方法”的學習?這些基本的身體活動對形成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有什么作用?
這其實就是我們要明確“為什么教”。對步入小學階段7周歲左右的兒童來說,是學習和形成基本動作技能的最佳期[6]。形成動作技能必須通過基本動作的學習來完成,而基本身體活動動作不僅是基本生存活動的要素,也是今后形成運動技能的奠基石。兒童基本動作的良好發(fā)展,是以后熟練掌握幾項高級的、專門的動作技術的基礎[6]。我們必需認識到,在“規(guī)范”學生的運動技術之前,兒童必須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它是今后一切動作行為的基礎,這個階段是不可逾越的[7]。因此,學習“基本身體活動方法”,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寬泛的運動基礎經驗,幫助學生打好堅實的“金字塔”運動技能發(fā)展基礎[6]。
二、以“投”為例分析身體基本活動方法“教什么”
個體“投”的動作技能形成是個長期的動作經驗的積累、方法習得的過程,是有序發(fā)展的過程。研究表明,投擲類動作技能的發(fā)展,主要關注的是“上肢、軀干、下肢”三個關鍵點,在投擲類動作技能中,這三者不是同步發(fā)展的,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階段特征。以上肢動作發(fā)展為例,呈現(xiàn)出“砍切——上揮——高揮——鞭打”的階段發(fā)展特征。這一研究比較清楚地表明了投擲類動作發(fā)展的階段性,也給我們在實踐教學中確定學生的基礎和制定學習標準提供了依據。
《課程標準》中沒有給出具體的教學內容,只是指出了內容的選擇范圍。而在我們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弄清楚什么是“多種形式的走、跑、跳、投……”即每個基本活動動作還可以分解出哪些相應的基本動作,才能落實到每節(jié)課中去。以“投”為例,從個體在投擲動作模式的具體表現(xiàn)中,主要表現(xiàn)在單雙手的擇取、上肢的不同運動軌跡,具體的基本活動動作有“滾、拋、投擲、撇、扔、揮擊、甩、推”等,并根據投擲動作的發(fā)展特征確定各水平段的學習內容(表2)。
三、關于“投”的教學實踐思考
綜上分析并根據“學習、提高、掌握”的目標遞進關系,本人制定以下小學階段投擲運動技能的學習內容和標準(表3),以拋磚之意,引大家之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董琦,陶沙.動作與心理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
[3]Gray Cook(美)著,張英波等譯.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4).
[4]陳壽燦.方法論導論[M].遼寧: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8).
[5]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1).
[6]耿培新,梁國力.人類動作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
[7]楊文軒,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