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然
雖然只是個還在學校讀書的美國小伙子,今年18歲的泰勒·威爾森可沒少見大人物。201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就特意把他請到白宮小聚,剛一見面就趕緊湊過去跟這個年輕人打招呼?!敖裉煲姷侥阏娓吲d!你很快就可以為我工作了吧?”奧巴馬一邊熱情地招呼著威爾森,一邊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務必讓國土安全部的負責人跟他談談,搞明白他探測核物質的那套方法?!?/p>
全世界只有30多個人成功地在沒有政府資助情況下獨立建造核反應堆,威爾森就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不僅如此,他還發(fā)明了新型核輻射探測器,以高出數百倍的靈敏度取代了現(xiàn)有設備,替美國政府省了幾百萬美元的國防經費。
不過,像威爾森一樣的科學少年可并不在少數——12歲的英國小學生當上了歐洲最年輕的軟件工程師,一邊在學校足球隊踢球一邊掌管自己的軟件公司;15歲的美國中學生發(fā)明了又便宜又可靠的癌癥檢測試紙,準確率近乎100%……他們并非出身科學世家,卻在互聯(lián)網時代依靠自學,成了跟成年人比肩的大發(fā)明家。
少年的夢想
威爾森喜歡跟朋友踢足球,也喜歡和同學開派對,不過平時他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躲到自家車庫里,搞一場爆炸。
從威爾森11歲開始,這種爆炸就時不時在他家后院上演。一開始只是研制失敗的煙花冷不丁地炸個響,后來當這個男孩在書店讀到了關于研制核反應堆的文章后,“轟隆”的聲音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后院里。
同住一個屋檐下的父母早就習慣了滿腦袋古怪主意的兒子。威爾森打小就喜歡把自己關在車庫里,嚷嚷著要在這里“造一顆星星”。
不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既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也沒有優(yōu)渥的生活環(huán)境,單憑一己之力,要怎么才能做出點事情來呢?在這個問題上,研究核聚變的威爾森和另一個美國少年杰克·安德拉卡有著近乎一致的答案:上網。
今年15歲的安德拉卡從小也有一肚子的問題,比如“塑料玩具為什么會漂在水上,石頭為什么會沉入水底”。身為工匠的父親則鼓勵他,“自己想辦法搞明白”。所以,當跟安德拉卡親近的叔叔因癌癥去世,滿心迷惑的安德拉卡在搜索引擎里輸入了這個他都不太會拼寫的生詞——“胰腺癌”。
只花了幾秒鐘,互聯(lián)網就給了他成千上萬條回復。這個美國中學生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是種五年存活率只有5%的致命疾病,由于人類檢測早期癥狀的方法昂貴又低效,誤診率超過30%,所以當確診的時候,病人往往已身處晚期。
“現(xiàn)在所用的胰腺癌檢測技術已經有60多年歷史了,比我爸的年齡還大!”安德拉卡在去年的一場演講中說,“所以我就想,肯定會有一種方法比這個老掉牙的技術更有效,我要找到它?!?/p>
于是,安德拉卡開始在學術期刊網站上閱讀大量專業(yè)文獻,還把它們打印出來。除此之外,他還利用一個涵蓋超過8000種蛋白酶的數據庫尋找癌癥標志物。在嘗試了超過4000次以后,他終于找到了能夠判定癌癥的標志物,并設計出一套利用納米技術快速檢測癌癥的實驗方法。
就這樣,安德拉卡給生物學領域最前沿的大學教授們群發(fā)了200封郵件,告知他們這個方法。這個尚未步入社會的孩子那時候覺得,只要自己點擊發(fā)送,“就能悠哉游哉地坐在椅子里,等著那些科學家們改變世界了”。
在他們的字典里,
沒有“不可能”這個詞
不過,從事科學研究的大人們可沒工夫聽這些小家伙的意見。
威爾森曾給同樣研究核反應堆的科學家發(fā)郵件,2007年他還曾專門跑到內華達大學,跟物理學家弗里德瓦特·溫特伯格介紹自己的研究。可是,這位曾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師的大學教授,一聽小小年紀的威爾森說要“搞核反應堆”,以暴脾氣著稱的他頓時氣得臉都青了?!靶∽樱悴?3歲!你以為你能玩得了那些上千萬伏的能量,搞得定那些要人命的射線?”教授當場沖威爾森厲聲吼道,“你還是先學了微積分再說吧!”
投遞研究計劃出去后,15歲的安德拉卡接到的回饋也并不樂觀。在發(fā)出去的200封郵件里,有199封郵件拒絕跟他合作,其中還有一封逐字逐句批駁了他的方案,論證他的方案“根本不可能”。只有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病理學教授安尼爾班·邁特拉的回復沒有用“不可能”徹底否定他,邁特拉告訴安德拉卡繼續(xù)努力。
于是,安德拉卡立即給教授回信,跟他約在三個月后詳談自己的研究計劃。在和他一樣大的孩子天天守著電腦打游戲的時候,安德拉卡埋頭寫出了超過500頁的論文,并拿出批駁他的方案的回信反復推敲,準備親自去找邁特拉教授求教。
結果,在小教室面試安德拉卡的邁特拉教授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問不倒眼前這個中學生。最后,邁特拉教授留下安德拉卡在實驗室進行研究,還跟他一同優(yōu)化實驗方法。
盡管有了設備先進的實驗室和熱心教授的幫助,安德拉卡在最終研制出癌癥檢測試紙之前,還是經歷了不少失敗。他花了超過七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實驗,其間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未曾想過的失誤,他攪亂了離心機、弄壞了蛋白酶樣本、搞砸了納米試管?;貞浧疬@些,他不好意思地說,“我?guī)缀跖獕牧怂形夷芟率峙龅降臇|西”。
最后,安德拉卡終于拿出了那個曾活在他想象中的成果——他研制的檢測試紙只要3美分,花上5分鐘,就可以檢測胰腺癌、卵巢癌和肺癌,比現(xiàn)有檢測方法快168倍,靈敏度卻高了40倍,準確率超過90%。更重要的是,它所花的費用不及現(xiàn)有方法的2.6萬分之一。
和安德拉卡一樣,威爾森也在大人們的不信任中搞出了自己的成果。他說服了一名原子物理學家,在他的地下室繼續(xù)做實驗。2008年,威爾森成功建成了自己的小型核聚變反應堆。此外,他還研制出高靈敏度的核輻射探測器和能產生同位素的癌癥醫(yī)療儀器。
“過去我的女兒一聽后院爆炸就總抱怨,說不應該允許弟弟搞這些。但她不明白的是,在威爾森的字典里,原本就沒有‘不可能這個詞?!蓖柹陌职挚夏崴拐f。
我也可以改變世界
時至今日,再也沒有人敢小瞧這些年輕的小發(fā)明家了。2009年,美國國土安全部曾約談威爾森,安全部的官員剛跟他禮貌性地握了握手,威爾森就平靜地對他們說:“這棟國土安全部大樓含有放射性物質,你們自己應該知道的,對吧?”
這個出乎意料的論斷讓完全不知情的國土安全部官員嚇了一跳。威爾森從腰帶上取下自己發(fā)明的核輻射探測器,只有傳呼機大小的探測器正在“嗡嗡”響著,提示建筑內部有放射性鈾。
“他們連自己所在的大樓有沒有放射性物質都不知道,我想就是從那一刻起,他們開始認真對待我的發(fā)明了?!蓖柹f。后來,他發(fā)明的單價幾百美元的核輻射探測器取代了國土安全部原有造價幾百萬美元的設備,美國政府還主動向這位科學少年提供基金資助,邀請他參與相關研究項目。
同樣,現(xiàn)在已有許多美國科學家認同安德拉卡發(fā)明的癌癥檢測試紙,還有人稱它是“有望改變整個醫(yī)學史進程的發(fā)明”。
“不管你想要做什么,一定要對這件事情滿懷熱情,否則你將沒法全情投入其中?!卑驳吕ㄕf,“如果你自己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感興趣,就更沒有人愿意相信你能成功了?!?/p>
而已經被大學教授邀請去課堂上跟學生座談的威爾森是這樣給世界上其他有夢想的年輕人打氣的:“在我10歲的時候,我打算在車庫里造一顆星星,這是我的夢想,于是我就把車庫變成實驗室,搞出來這么一堆東西。我相信這些東西可以改變世界,而我也相信,其他的孩子也能跟我一樣,改變世界?!?/p>
(摘自2013年4月3日《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