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薇
摘要:蛋雞的產蛋率是影響其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提高蛋雞產蛋率是養(yǎng)雞生產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對增加產蛋量、及養(yǎng)殖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研究蛋雞的生理特點及營養(yǎng)需要,提出了提高蛋雞產蛋率的具體措施,為蛋雞提高產蛋率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蛋雞;產蛋率;措施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6-0057-04
1 蛋雞的生理特征及產蛋規(guī)律
1.1蛋雞的生理特征
母雞在生理機能上,開產期(19~24周齡),一方面需要滿足產蛋所要的營養(yǎng),另一方面仍需要滿足身體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產蛋高峰期(25~42周齡),母雞產蛋所需要的營養(yǎng)迅速增加,往往造成營養(yǎng)供給不足,大大消耗母雞自身的營養(yǎng)儲備;產蛋后期(43周齡以后),由于產蛋量的下降母雞從外界攝取的營養(yǎng)逐漸轉入體內貯藏,使母雞體重增加,腹部脂肪沉積量大增,脂肪成分將卵巢包圍,從而抑制了產蛋機能。所以在產蛋雞的飼養(yǎng)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克服母雞生理上的不足[1]。
1.2 蛋雞的產蛋規(guī)律
1.2.1 產蛋曲線 在標準條件下,將蛋雞在一個產蛋年度內產蛋率的變化記錄,繪制的曲線稱為產蛋曲線。母雞的產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一般從開產到產蛋率達到50%,需要3周左右;從50%到進入產蛋高峰,達到90%以上,需要3周左右;高峰期穩(wěn)定時間較長,然后產蛋率開始下降,到產蛋52周時,產蛋率60%左右,每周約下降0.7%~0.8%[2]。按產蛋曲線變化特點,可將其分為開產期、高峰期和產蛋后期。
1.2.2 蛋重變化規(guī)律 開產時平均蛋重較小,隨著雞群周齡的增長,平均蛋重也在逐漸增加。在開產期內蛋重增加最快,至40周齡后則增長幅度很小[3]。
2.2.3 蛋產出時間規(guī)律 一天中雞群的產蛋時間集中在見光后的3~7 h。按早上5:30分開始照明為例,上午8:00前產蛋占全天總產蛋的8%以下,8:00至12:00之間占70%以上,12:00至下午14:00約占15%,下午:14:00以后約占7%。每日蛋產出時間受季節(jié)、周齡等因素的影響發(fā)生一定的變化[4]。
2 產蛋雞的營養(yǎng)需要
2.1 能量需要
產蛋雞對能量的需要包括維持需要和生產需要。影響維持需要的因素主要有雞的體重、活動量、環(huán)境溫度的高低等,體重大、活動多、環(huán)境溫度過高過低,維持需要的能量就越多。生產需要指產蛋的需要,產蛋水平越高生產需要越大。據研究,產蛋對能量需要的總量有2/3是用于維持需要,其他用于產蛋。雞每天從飼料中攝取的能量首先要滿足維持的需要然后才能滿足產蛋的需要。
2.2 蛋白質需要
產蛋雞對蛋白質的需要不僅要從數量上考慮,也要從質量上注意。體重1.8 kg的母雞,每天維持需要3g左右的蛋白質,產一枚蛋需要6.5 g蛋白質,當產蛋率100%時,維持和產蛋的飼料中蛋白質的利用率為57%,故每天共需17 g左右蛋白質。在實際生產中產蛋率不可能達到100%,所以蛋白質實際需要量低于17%[5]。
2.3 鈣的需要
產蛋雞對鈣的需要量很大,每產一枚蛋就從蛋殼排出2.0~2.2 g鈣。因此,鈣是產蛋雞日糧中重要營養(yǎng)成分之一。母雞攝入鈣量不足,會降低產蛋量和蛋殼重量;鈣量過多會降低雞只的食欲,影響其他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實驗證明,開產前半個月母雞骨骼中鈣的沉積加強。因此,從4月齡起應給母雞喂含鈣量較高的配方
3 提高雞蛋產蛋率的措施
3.1 產蛋雞的飼養(yǎng)
3.1.1 分段飼養(yǎng) 根據蛋雞的年齡和產蛋水平將蛋雞的產蛋期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同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可使蛋雞的產蛋率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飼養(yǎng)效果。一般采用二段法或三段法[7]。
二段法是以50周齡為界,50周齡前,雞體尚在發(fā)育,又是產蛋盛期,飼料蛋白質水平控制在16%~17%。50周齡以后,雞體生長發(fā)育已趨完成,產蛋量逐漸下降,蛋白質水平控制在14%~15%。
三段法根據年齡大小劃分為,從20周齡到42周齡為第一階段,43周齡到62周齡為第二階段,63周齡以后為第三階段,飼料中的蛋白質水平逐漸降低,分別為18%、16.5%~17%、15%~16%。分段飼養(yǎng)時各段飼料也需要有1~2周的過渡時間。采用此用方法,產蛋高峰期出現(xiàn)早,上升快,高峰持續(xù)時間長,產蛋量多。
3.1.2 限制飼養(yǎng) 產蛋期限制飼養(yǎng)可以提高飼料轉化率,降低成本,節(jié)省飼料,并可適當的控制體重,避免采食量過多,營養(yǎng)過剩造成母雞肥胖,防止母雞發(fā)生脂肪肝,提高雞群的產蛋量。在產蛋階段一般采用"群內對照法",即在群內選擇一定數量的雞,讓其自由采食,并準確記錄每天的采食量[8]。用1周內的平均采食量作基準,按照要求限飼的百分數,計算出下周內限制飼喂量。
產蛋母雞的限制飼養(yǎng)須考慮到品種、產蛋階段,飼料條件和季節(jié)的變化。據試驗,能量攝入量可以降低5%~10%,雖然蛋重降低0.5%~1.5%,由于產蛋率提高,產蛋量并不減少。最適限飼量為8%~12%[9]。
3.1.3 調整飼養(yǎng) 以飼養(yǎng)標準為基礎,保持飼料配方的相對穩(wěn)定,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飼料配方不能大動,飼料原料,營養(yǎng)成分都不能變化太大,即使是相同品種的原料,產地不同對生產性能也有影響??杀M量微調,使雞的適口性有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否則影響雞的采食量,引起產蛋量下降。掌握好調整時機,根據雞群的產蛋量,蛋的質量、健康狀況、飼養(yǎng)條件和環(huán)境變化,做到適時調整。調整飼養(yǎng),在產蛋量上升時,提高營養(yǎng)水平走在產蛋上升的前面;產蛋量下降時,降低飼料營養(yǎng)水平走在產蛋量下降的后面。檢查調整后的效果,每次調整后都要仔細觀察雞群及產蛋量的變化,如果影響太大,應及時分析原因,找出對策或恢復調整前的飼養(yǎng)。采用飼料原料時,要因地制宜,不能舍近求遠;調整后要計算經濟效益,無論種雞或商品雞,都要詳細計算投入產出[10]。
3.2 飼喂時間及次數
據試驗,上午9點飼喂1次,產蛋率為75.7%;下午3點飼喂1次,產蛋率為80.3%;上午9點及下午3點各飼喂1次,產蛋率為79.8%,平均每只日產蛋相應為46.23 g、49.43 g和49.36 g,料蛋比相應為2.622、2.362和2.450。由此可見,大群飼養(yǎng)蛋雞,以下午3點飼喂1次為好,其次是上午9點及下午3點各飼喂1次,而上午9點飼喂1次效果最差。
3.3 飲水
從表可以看出,飲水量隨氣溫和產蛋率的升高而增多。產蛋期蛋雞不能斷水,雞群斷水24 h,產蛋量降低30%,須25~30 d的時間才能恢復;斷水36 h,產蛋量不能恢復原來的水平;斷水36 h以上,將會有部分雞停止產蛋。飲水的酸堿度對母雞的產蛋率和雛雞的成活率都有影響,實踐證明,自來水最好,pH為7.0;井水次之,pH為7.2;泉水最差,pH為6.2。
3.4 蛋雞的管理
3.4.1 適時轉群 產蛋雞舍經過徹底清洗、修補和消毒后,可以轉入17~18周齡的青年母雞,最遲不超過20周齡。這時母雞還未開產,有一段適應新環(huán)境的時間,對培養(yǎng)高產雞群有利。否則,轉群過晚,由于雞對新環(huán)境不熟悉,會出現(xiàn)中斷產蛋的情況,以致影響和推遲產蛋高峰的到來,甚至影響其最終生產成績。
轉群前要準備充足的飲水和飼料,使雞一到產蛋舍就能吃到水和料。轉群時注意天氣,不應太冷或太熱,冬天盡量選擇晴天轉群,夏天可在早晚或陰涼天氣進行。捉雞要捉雙腳,不要捉頸或翅,且輕捉輕放,以防骨折和引起驚恐。同時,轉群過程中要逐只進行選擇,嚴把質量關,把發(fā)育不良的、病弱的雞只淘汰掉,斷喙不良的雞也要重新修整,并計好雞數。轉群是一項工作量大,時間緊的任務,可以通過合理分工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員交叉感染[11]。
轉群后,飼喂次數增加應1~2次,不能缺水。由于轉群的影響,雞的采食量需4~5 d才能恢復正常。要勤于觀察雞群的動態(tài),處理突發(fā)事件,特別是籠養(yǎng)雞,防止發(fā)生掛頭、卡脖、扎翅等,逃出籠外的雞要及時抓回籠內。
3.4.2 飼養(yǎng)密度 蛋雞的飼養(yǎng)密度與飼養(yǎng)方式密切相關(表2),平養(yǎng)蛋雞還要保證每只13~14 cm的料槽長度和6~7 cm的水槽長度,或每3~4只雞提供一個乳頭式飲水器。用其他飲食器具時,應保持與此相應的飲食位置。
3.4.3 舍內的環(huán)境指標
(1)溫度。溫度對雞的生長、產蛋、蛋重、蛋殼品質、受精率與飼料效率都有明顯的影響。成年雞的適溫范圍為5~28 ℃;產蛋適溫為13~25 ℃,其中13~16 ℃時產蛋率較高,15.5~25 ℃時產蛋的飼料效率較高。氣溫過高、過低對產蛋性能都有不良影響。
溫度高時,雞只站立,張翅或垂翅,甩水于冠,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散熱;同時采食量下降,減少產熱;蒸發(fā)散熱比例逐漸增加,呼吸淺而快,雞只大量飲水以補充呼吸和排泄所失掉的水分。高溫加重了雞的生理負擔,對產蛋性能也造成極大影響,如引起產蛋率下降、蛋形變小、蛋殼變薄變脆、表面粗糙。一般認為,蛋雞經常處于22 ℃時易引起蛋重下降,蛋殼變??;經常處于29 ℃以上,產蛋量會下降。研究發(fā)現(xiàn),32℃時的產蛋率較21 ℃下降7.4%,蛋重減輕5.7%。據統(tǒng)計,溫度在25~30 ℃時,每升高1 ℃,產蛋率下降1.5%,蛋重減輕0.3 g/枚;在30 ℃以上時,產蛋率急劇下降[12]。氣溫高達37.8 ℃時,雞就有發(fā)生熱衰竭的危險(熱帶家禽除外),尤其是籠養(yǎng)蛋雞,高溫時完全被熱空氣包圍而無處躲藏,若無有效的降溫措施,則死亡率更高。夏季應盡量讓舍溫處于30 ℃以下;氣溫低時,雞縮成一團并打堆以減少散熱面積,皮膚血管收縮,采食量增加,產熱量增加,并通過肌肉顫抖生熱。在持續(xù)下降的低溫環(huán)境中,雞產熱量最大值可比正常情況大3~4倍。
(2)濕度。雞舍內的濕度來源于3個方面,一是外界空氣的水分進入雞舍;二是雞體排出來的,如呼吸、排出來的糞尿;三是雞舍水槽的蒸發(fā)。
濕度與正常代謝和體溫調節(jié)有關,濕度對家禽的影響大小往往與環(huán)境溫度密切相關。產蛋雞適宜的濕度為50%~70%,如果溫度適宜,相對濕度低至40%或高至72%,對家禽均無顯著影響。試驗表明,舍溫分別為28 ℃、31 ℃、33 ℃,相應的濕度分別為75%、50%、30%時,對蛋的產蛋水平無明顯影響。
(3)光照。光照對蛋雞的性成熟、產蛋量、蛋重、蛋殼厚度、蛋形成時間及產蛋時間等都有影響。在密閉式雞舍內,不管自然的晝夜如何,母雞產蛋絕大部分集中在開始人工光照后的2~7 h內,蛋雞每天光照16 h較好,每日光照時數超過17 h,對產蛋還有一定抑制作用。光照強度在20 lx以下時,產蛋量隨光照強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0~40 lx之間,產蛋量變化不明顯;超過40 lx,雞只的死淘率增加從而影響總產蛋量。
3.4.4 日常管理 雞舍的日常管理工作除喂料、揀蛋、打掃衛(wèi)生和生產記錄外,最重要的任務是觀察和管理雞群,掌握雞群的健康及產蛋情況,及時準確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保證雞群的健康和高產。
(1)觀察雞群。觀察雞群健康與否,是觀察的主要內容,可從精神、食欲、糞便、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加以區(qū)別。健康雞只精神活潑、食欲旺盛、站立有神、行走有勁、羽毛緊貼、翅膀收縮有力、尾羽上翹,冠髯紅潤;糞便較干,呈盤曲圓柱形,灰褐色,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尿液。病雞精神沉郁、兩眼常閉、羽毛松馳、翅尾下垂、食欲差或廢絕;冠蒼白或紫黑,常伏臥;呼吸帶聲,張嘴伸脖,有的口腔內有大量黏液,有的嗉囊充氣,有的腹部腫脹發(fā)硬,有的體重極輕,龍骨刀狀突起;有的肛門附臟污,糞便稀薄,呈黃綠色或灰白色或帶血。
總之,觀察管理蛋雞的內容很多,在飼養(yǎng)實踐中,凡是影響雞群正常生活、生產的情況,均屬觀察管理的內容。高的產蛋水平來源于細致的觀察和精心的管理。
(2)及時揀蛋。撿蛋的起止時間必須固定,尤其是截止時間,不可任意推后和提前。撿蛋時要輕拿輕放,盡量減少破損,全年破損率不得超過3%。每天上午11:00、下午14:00、18:00應分別揀蛋,觀察蛋殼顏色、質量和蛋的形狀。揀蛋后將破蛋、軟殼蛋、雙黃蛋單放,清點蛋數送往蛋庫保存。
(3)節(jié)約飼料。使用結構合理的料槽,料槽外側壁斜坡外伸,內側壁上沿內折的可減少人工加料外撒與雞采食時的飼料浪費。喂料過程中飼養(yǎng)人員的加料操作不熟練,加料次數多浪費也多。每次加料量以不超過槽深的1/3為宜。有試驗表明,使用乳頭式飲水器與水槽相比,每只雞可少浪費飼料2~3 g。
(4)季節(jié)管理。春季氣候變暖,日照時間延長,是雞群產蛋量上升的階段,也是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季節(jié)。所以,管理上要提高日糧營養(yǎng)水平以滿足產蛋需要,并加強衛(wèi)生防疫工作。在氣溫尚未穩(wěn)定的早春,要注意協(xié)調保溫與通風之間的矛盾。
夏季氣溫較高,日照時間長,管理上要注意防暑降溫,溫度最好控制在27 ℃以下,并降低開放式雞舍的照度,想辦法促進采食。此外,要做好經常性的滅鼠和滅蠅工作,減少疾病傳播和飼料浪費;要注意防止雞虱、羽螨的繁殖和傳播。
秋季氣溫較低,晝夜溫差較大,日照漸短,要注意補充人工光照。早秋天氣悶熱,舍內空氣濕度大,白天要加強通風排濕,飼料中經常投放預防呼吸道疾病和腸道疾病的藥物。開放式雞舍要做好夜間保溫工作,適當關閉部分窗戶。對于秋天進入產蛋高峰的雞群,要特別注意氣溫的變化和人工光照的補充,否則會使產蛋高峰下跌并難以恢復。如果要繼續(xù)飼養(yǎng)產蛋滿一年的母雞,可淘汰病殘雞后實行強制換羽,以縮短秋季自然換羽的時間。
冬季氣溫低,光照短,要注意防寒保暖和補充人工光照(天氣陰暗的白天也應開燈),使舍溫不低于8 ℃。有條件的可加設取暖設備,條件差的要關緊雞舍門窗,在南面留幾扇窗戶換氣,晴天中午換氣時間可久些,以免有害氣體積留舍內。此外,還可適當提高日糧能量水平,增加飼喂量[13]。
4 小結
產蛋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養(yǎng)殖戶的經濟效益,所以如何提高蛋雞的產蛋率,是廣大養(yǎng)殖戶最為關注的問題,只要根據蛋雞的生理特征及產蛋規(guī)律注重加強蛋雞的飼養(yǎng)與管理,并為蛋雞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環(huán)境,嚴格執(zhí)行每個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操作程序,就能達到提高蛋雞產蛋率的目的,并且如果能按以上措施對雞群進行飼養(yǎng)管理,也能夠提高蛋品質。
參考文獻:
[1] 楊慧芳.養(yǎng)禽與禽病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2] 楊 寧.家禽生產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
[3] 王生雨.中國養(yǎng)雞學[M].山東:山東科技技術出版社,1998.
[4] 楊 山.現(xiàn)代養(yǎng)雞[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1.
[5] 張 力.動物營養(yǎng)與飼料[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
[6] 霍銀鳳.提高種蛋孵化率的技術措施[J].中國家禽,2000(02).
[7] 楊慧芳.養(yǎng)雞與雞病防治[M].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8] 楊 寧.家雞生產學[M].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
[9] 卿 軍.孵化條件對孵化率及雛雞質量的影響[J].吉林畜牧獸醫(yī),2002(2):19-20.
[10] 王國偉.蛋雞高效飼養(yǎng)7日通[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
[11] 吳 運,王云宵,牛麗泊.蛋雞的孵化技術[J].中國禽業(yè)導刊,2009(11):10.
[12] 王成新.品牌蛋雞的生產與市場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 中國家禽,2007,29(3):1-5.
[13] 黃 立.用孵化環(huán)境處理系統(tǒng)控制孵化環(huán)境氣候[J].中國家禽,2007,29(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