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市的行人過馬路時總是習慣性地按某些按鈕。其實紐約市在上世紀80年代后,已經(jīng)改為用電腦控制紅綠燈了,所以按按鈕并不能控制紅綠燈。紐約市政府只是沒有經(jīng)費來拆除那些按鈕而已。針對這種情況,著名心理學博客作者Jeremy Dan 戲稱“紐約市政府也許是用此舉來增加虛假控制感”,從而增加市民的幸福感指數(shù)。
確實,人人都喜歡控制的感覺。艾根(Egan)在1990年做的一項針對病人吃止痛藥的研究表明,相對于完全聽從醫(yī)生的病人,自己控制止痛藥用藥量的病人服用的止痛藥更少,并且達到了同樣的止痛效果。這項研究表明,擁有控制感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安慰劑的效用。
控制感的好處
控制感的喪失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有抑郁情緒較高的個人有較低的虛假控制感,而抑郁情緒較低的人則有較高的虛假控制感。這么說來,擁有一定程度的“虛假控制”感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xiàn)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的。當然控制感的喪失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主動放棄對生活的渴望很多來源于“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在一種情境中,即使可以取得成功或者獲得獎勵,個人或者動物卻完全喪失做出積極行動的能力。這個理論最先于196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等人通過相關的動物實驗提出。他們的實驗研究在愛狗人士看來應該有些殘忍。實驗者將狗放置于籠子中,對其進行電擊。一開始狗還尋找如何逃出籠子的做法,多次嘗試失敗后,狗開始學著適應電擊帶來的疼痛,這時候就算實驗者給狗創(chuàng)造逃出籠子的機會,狗也選擇了漠視。一次一次選擇嘗試,一次一次失敗,最后只好認輸,進而忍受痛苦,放棄希望,達到一種無助狀態(tài)。這樣的無助狀態(tài)恰好是非常多抑郁癥患者的內心寫照。
所以,控制感對于個人來說是有一定的好處的,哪怕這種控制感是虛假的。它讓很多人在面臨找工作、考試、創(chuàng)業(yè)等情況時,盡管看起來成功的幾率不大,仍然能夠心懷希望,衣帶漸寬終不悔。一個想要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是勇士。
虛假控制感帶來危機
每天正午,一個男人手拿著一面綠色的旗子和喇叭準時出現(xiàn)在某條街道上。每天他都會揮舞幾下旗子,吹一段號子,然后消失。一名警察看到了這個人,覺得非常怪異,終于有一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問這個男人:“你在干什么呢?”這個男人回答說:“我在驅趕長頸鹿?!本旌芤苫蟮卣f:“這兒本來就沒有長頸鹿啊?!斑@個男人回答說:“對,因為是我趕走的。”
以上這個故事出自美國暢銷書作家馬克思·貢特爾(Max Gunther)1977年的一本書《the luck factor》。他在書中強調說:“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情(A)發(fā)生在另一件事情(B)之前,就認為A導致了B的發(fā)生。”就像故事中的男人,是他的行為導致了長頸鹿沒有出現(xiàn)?顯然不是。
看完這個故事,先別忙著去笑故事中的男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jīng)常扮演故事中“男人”的那個角色,只是沒有他那么夸張而已。我們常常以為自己的某些行為影響了事情的結果,實際上卻沒有。又或者說,我們經(jīng)常高估了自己對事情的控制和影響程度。這些認知偏差在心理學上被稱定義為“虛假控制(illusion of control)”,這個理論最先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提出的。
控制感的確能給人帶來快感和幸福感,但是要小心,避免沉迷于控制感帶來的幻覺而樂極傷悲。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事情時,始終應該保持理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降低個人因素對事情的影響,從而將事情完成得更好。
虛假控制感的概念提出將近有40年了,這些年來關于它的研究層出不窮。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學者吉諾(Gino)等人在2011年做的一個研究。以往研究表明:針對一些概率性事件,人們總是過高估計對其的影響。而吉諾的研究則探究了人們在可以控制的情景中對自身控制力的估計。研究的結果表明:人們在實際控制力低的情景中會過高估計自身控制力,但是在實際控制力高的情景中卻過低估計了自身的控制力。
健身、減肥、學習英語、學習某些技能等都是一些人們可以施加高控制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往往認識不到這一點,常常以缺少時間和天分為借口,不去尋找合適的方式,輕易放棄去產(chǎn)生控制的努力。你是時候該思考一下生活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借口,梳理那些被你遺忘的能夠產(chǎn)生控制的事情吧。
俗話說:過猶不及。擁有控制感固然是好事,但是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的控制感被自身過高估計,甚至產(chǎn)生迷戀的話可能會產(chǎn)生不良的結果。不少人迷戀賭博,買彩票等很多靠運氣的隨機事件,潛意識中認為自己能夠控制事件的結局,特別是受了一兩次的成功(贏錢,中彩票)強化后,更是迷戀這種控制感,從而走上了不歸路。
除了在賭博和彩票上的虛假控制感,在金融市場上,很多人過高估計自身的控制力,產(chǎn)生虛假控制從而引發(fā)了經(jīng)濟上的危機。馬克等人在2010年針對4家公司的107名貿(mào)易者做了關于“虛假控制感和工作表現(xiàn)關系”的研究。研究的結果表明個人的虛假控制感越高,工作表現(xiàn)越差。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對于事情產(chǎn)生虛假控制感后,會變得盲目樂觀起來。這樣的樂觀會讓他們忽略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細節(jié),對一些預警事件選擇視而不見,不去及時進行干預和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大局的崩盤,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虛假控制除了能夠影響某些經(jīng)濟決策,也會讓某些權力膨脹。有研究表明權力越大,感受到的虛假控制感越高。當然,權力越大,實際的控制感會越大,但是產(chǎn)生虛假控制感的幾率也越大。任何一個領導者都應該學會控制自身虛假控制感的泛濫,在做決定時做到謹慎、公平。
智慧分辨,控放自如
控制感能讓人產(chǎn)生把握人生的快感,也會讓人產(chǎn)生自我膨脹。其實最后問題的落點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是概率事件,我們不能控制只能接受,生活中哪些事情不是概率事件,我們能夠產(chǎn)生控制?
俗話說: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情,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并且用智慧去區(qū)分兩者的差異?,F(xiàn)實生活中其實很難完全分清生活中哪些事情是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哪些事情自己是無法施加影響的,很多人的痛苦也是來源于此。我們當然希望人人都能從更加理性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將自己的精力用到合適的地方,產(chǎn)生最大的效用,但是這需要大智慧,需要總結、反思。
當然,困難不是我們放棄的借口,而是要找到方法。比如要開始做一件事情時,事前我們要做好調查。這件事情別人有沒有做過,成功與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運氣的成分更多,還是努力的成分更多?在做好調查后,找準合適的方式去努力,既需要恒心和毅力,有的時候還需要默默地等待。做完事情后,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一定要及時地反思,要去歸納成敗的原因,去體會自身努力在事情成敗中扮演的角色。漸漸地就會看清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關系,也有利于尋找到適合自身的事情。
大學就是一個不斷挖掘自身潛力的過程,大學生相對來說有更多時間來嘗試錯誤。什么事情自己能改變,什么事情自己不能改變,其實誰也說不好,不如給自己多幾個機會去嘗試,去反思,去成長。相信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真正學會“控制”,也學會“放手”。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