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讀編輯部
美國西部曾興起過一股狂熱的淘金浪潮。最后流傳出了一句這樣的俗語:Dont dig for gold,sell the shovel。意思是說,那些沒日沒夜尋找金礦的人沒有幾個能滿載而歸的,可是賣鍬的商人卻因為當時鐵鍬供不應求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其中有一個叫布瑞南的人賺到了最多的錢,正是靠賣鐵鍬。他的做法是,先為鮮為人知的金礦大作宣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淘金人蜂涌而至。而這些淘金人淘金前都要先從他這里買上一把鐵鍬。整個淘金潮中,布瑞南始終沒挖過一鍬的土,卻比任何一個淘金者掙的錢都多。
所以,“Dont dig for gold,sell the shovel”就這樣流傳開了。
股市也是這樣一個場所,人們炒股不一定賺錢,可是為股民炒股提供服務卻非常賺錢。股市營業(yè)部為股民提供炒股的基本條件,比如說專門的場所設施——營業(yè)大廳,大中戶的專用房間,還為來不了營業(yè)廳的股民提供電話委托的遠程炒股方式。而想要賺錢,營業(yè)部只需要改善為股民提供的炒股條件,就能吸引更多的股民。開戶的人越多,存入的保證金越多,交易量越大,營業(yè)部就會產生更多利潤。他們無需關心股民是否能夠“淘到金子”,只需要制作好“鐵鍬”便能吸引顧客。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到賭場賭博的人不一定賺錢,但是賭場一定賺錢。為賺錢的人們提供服務,那一定是一個不會賠本的生意。
但布瑞南的過人之處還不止如此。淘金時代還有另一類致富故事:有一些人向淘金者賣水、賣牛仔褲,也賺了很多錢。差別在于,布瑞南是因為要賣鍬,才去吆喝金子,最后,他的鍬賣出去了,金礦也被開采出來了。而賣水的、賣牛仔褲的,是在淘金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賺錢的市場,而布瑞南則是自己開發(fā)了市場。
這個道理也能同樣應用到商業(yè)模式上。當年Facebook剛推出在線游戲平臺并吆喝游戲開發(fā)商前來參與時,《紐約時報》就指出過這一點。確實很多人搶著來制作游戲,雖然他們并非都是當年的Zynga,能獲得盈利,但不管怎么樣,F(xiàn)acebook永遠賺錢,他們可以向所有開發(fā)者收費,一如淘金熱中的那個主動開發(fā)市場的布瑞南。
中國也有這樣的聰明人——看,淘寶賣家不一定賺錢,但阿里巴巴一定是賺錢的。
(摘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