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有多長?一塊富貴土燒制的紫砂壺,從土成陶不過一日之功。而一塊石頭,生于天地間,經(jīng)億萬年的造化,及至由人間的雕刻家探尋出最佳妙的形狀,當是幸事。石之幸,亦是人之幸。在這一個長夏,請體驗石之清涼與壺之悠長。
偶然間,在收藏家蘭濤先生的辦公室里,見到數(shù)十件石壺,其中精美者,估價已達20萬元人民幣左右。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的一次拍賣。在朵云軒舉辦的2012年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專場拍賣會上,陶昌鵬和劉恩同的單件石壺作品已經(jīng)拍到了20萬元以上。
搜尋2011年嘉德秋拍,劉恩同的秋月蟲鳴仿藤編石刻壺,以2萬元起拍,7.2萬元落槌。如此推算,近兩年間,石壺的漲幅在100%以上。而據(jù)調(diào)查,此類石壺,在2006年之前,價格不超過千元。
蘭濤所藏,大多系出蘇州藏書鎮(zhèn)蔡金興作品。從蘭濤的收藏之路,或可領(lǐng)略石壺之魅力,與藏壺之樂趣。
逃不脫皇家的范兒
蔡金興,江蘇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有“吳中第一刀”的美稱。在蘇州,提起藏書鎮(zhèn)的蔡家,業(yè)界無不知曉。其祖上專門為明清皇家制作磚雕、石雕、木雕。及至民國以后,紫禁城里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蔡家遂相繼失去了兩大主顧——朱家和繼之而起的愛新覺羅家。
然而,數(shù)百年來,蔡家以硯臺雕刻聞名海內(nèi)外,這樣的“雕蟲小技”總算確保了蔡家人能養(yǎng)家糊口,而蘇州靈巖山的澄泥石,給蔡家人以豐富的創(chuàng)作材料。
蔡家似乎與皇家再無聯(lián)系。然而,在2011年,英國王室找到了蔡家。當時,正逢威廉王子與凱特即將大婚,英國王室希望禮物中有一件中國特色的石雕作品。產(chǎn)于蘇州太湖之濱的澄泥石刻被他們相中。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蔡云娣先生特為捉刀。蔡云娣說,機緣來自之前的澄泥石刻作品《清明上河圖》,曾作為外交禮物贈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使得英王室對澄泥石刻印象深刻。2011年2月,英王室通過英國華夏文化協(xié)會與蔡云娣取得聯(lián)系,定制澄泥石刻作品作為威廉王子的大婚禮物。
蔡云娣送給威廉王子的,是一件“早生貴子”澄泥石壺,高12厘米,長18厘米,寬15厘米,造型生動飽滿。在創(chuàng)作中還特別設(shè)計了中國傳統(tǒng)婚禮中最常見的紅棗、花生、桂圓三種吉祥物。
作為蔡云娣的前輩,蔡金興卻是始作壺者。且有媒體稱,蔡金興、蔡云娣代表了蘇州當代硯雕的最高水平。作為硯雕的非遺傳承人,蔡金興對蘇派古硯刀法、造型、意韻有深入研究,擅長仿古硯制作和古硯修復,并在熟練掌握傳統(tǒng)硯雕基礎(chǔ)上融入現(xiàn)代元素,進行款式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硯臺既有精美細致的雕工,又流淌著傳統(tǒng)硯雕優(yōu)雅古樸的氣息。
而兩人都能將紫砂壺俊秀的造型借位到石雕上,將澄泥石雕的魅力別樣發(fā)揮,靈氣頓生?!豆锰K晚報》曾介紹說,蔡金興自1980年代中期率先在藏書進行石壺創(chuàng)作,雕刻精細,取材廣泛,壺型優(yōu)雅,開啟了藏書澄泥石壺創(chuàng)作的新局面,創(chuàng)造出大量至今流行的石壺款式。
一見如故偶然的發(fā)現(xiàn)
蘭濤自1990年代初開始收藏石壺,一入手就是蔡金興作品。對此,他直呼幸運。
“那時候我在南京工作,已經(jīng)涉足收藏好些年了?!碧m濤說,“有一天,一家文物商店的副總來我家看藏品,偶然聊到了石壺。于是我們就直接去往蘇州藏書,見到了蔡金興?!?/p>
蘭濤用“一見如故”來形容自己初見蔡金興時的喜悅。1968年,蔡金興15歲時進入蘇州唯一的硯雕廠——藏書硯臺廠工作,很快脫穎而出,成為技術(shù)指導。改革開放后,他專為蘇州文物商店修補古硯,制作仿古硯臺,掌握了古硯雕刻技能,能熟練雕刻上千種古硯款式。由于有著為文物商店制硯的特殊經(jīng)歷,蔡金興是蘇州目前唯一的仿古硯臺制作者。蘇州硯臺雕工不同于廣東、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更注重簡樸雅致,對線條和造型極為注重,古意盎然。而將澄泥石用作石壺雕刻,在蔡金興看來,更能將硯雕藝術(shù)發(fā)揚光大。
蘭濤看了蔡金興的作品后,有一種別開生面之感。“特別是竹子系列的作品,在紫砂壺中很少有?!碧m濤說,“當時我就花了500塊錢買了一把?!?/p>
1990年代初,蘭濤的月工資不足千元,為何能在初次接觸石壺后,馬上掏出“五百大洋”呢?蘭濤覺得,和其他品類比起來,石壺收藏的門檻不高。比如說瓷器,朝代、真?zhèn)?,都不好辨認;即使是紫砂壺,作假手段也很高明;字畫的作偽,連不搞收藏的朋友都能說出一二。而就造型來說,由于石壺是新生事物,在造型上就不拘泥于古法,許多壺靈動自然,比如蔡金興的一款“蒸蒸日上”,雖是石質(zhì),卻雕劃出仿若天然的竹制蒸籠的紋路,那裂紋都做得極為逼真?!笆瘔氐窨痰募毠?jié)表現(xiàn)力,是紫砂做不出來的。那些裂紋、蟲眼、釘鉚、裂紋,都做得恰到好處。”蘭濤把玩著一件件作品,如此說道。
經(jīng)過實地探訪,蘭濤當年還探尋到一把石壺的制作流程——從靈巖山上采下澄泥石料,反復琢磨構(gòu)思,然后雕琢打磨,一把壺的制作周期絕不少于一個星期。“有時候,蔡金興對著一塊石頭冥想上一天兩天,也未必馬上動筆動刀。它本身喜歡這個東西,所以投入地去做?!碧m濤說。
如此算來,即使蔡金興一個月做四把壺,每把壺賣200到500元,平均下來的月收入,還不如一些打工者。而這,畢竟是依靠瀕臨失傳的澄泥石雕工藝,又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得來的純手工作品。
而當時,一把紫砂壺的價格,假若也是系出工藝美術(shù)大師,定價當在萬元以上!當時的蔡金興,正值四十出頭的盛年,是創(chuàng)作上的爆發(fā)期。
如此估算,蘭濤于是決定收購500元左右的“頂級壺”。之后,一年之內(nèi)去了五趟。由于喜愛之至,蘭濤也帶朋友前往,以期同樂。一位朋友也采購了幾把,然而都是200元左右的貨色。
價格飛漲我也不賣
1990年代初,蔡金興、蔡云娣等仍在硯雕、石壺創(chuàng)作上煞費苦心,可當時他們就面臨后繼乏人的難題。畢竟,這是份辛苦的活計,又換不回優(yōu)厚的報酬——一個月千兒八百的收入,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jīng)不具備很大的吸引力了,何況還需付出千倍的努力學習雕刻技法,通覽古今硯臺、紫砂壺等作品。而雕工、技法的增進,有時候又必須靠天賦,靠靈感。
進入21世紀以來,蘭濤依然關(guān)注著蔡金興的創(chuàng)作,如果遇到好的作品,他就一定要收。當然,他也收藏其他人的作品,也收藏紫砂壺。作為上海某市級行業(yè)學會的秘書長,蘭濤觸類旁通接觸了許多收藏雜項,然而若論到專注于某一人的作品,則非蔡金興莫屬!
不僅蘭濤,凡結(jié)識蔡金興者,無不認為蔡金興絕對對得起藏家的賞識?!安探鹋d仿古做舊的硯臺,雖然能以假亂真,但他從不以假充真,蒙騙他人,從未把仿品當真正的名硯賣,而是明白告訴買家是仿品,雖然這樣賺錢不多,但這是他做人的底線,他的身上絲毫沒有商人習氣?!边@是藏家安健2004年發(fā)表在《人民日報》的文章《吳中第一刀》所寫到的。
當年蘭濤以數(shù)百元一把的價格收來的石壺,如今動輒上十萬,甚至上二十萬,可為升值上百倍。蘭濤認為,這是當代石壺作品的價值回歸,而且他認為即使如今,石壺仍有較大的升值空間?!霸驘o它,畢竟蔡金興已過盛年,即使是蔡云娣也過了知天命之年,石壺雕刻后繼乏人。如今又欣逢收藏熱,隨著藝術(shù)品的普遍升值,市場上石壺的需求仍大于供給,優(yōu)秀作品數(shù)量有限,而目下當代紫砂已經(jīng)有了上千萬元一把的拍賣紀錄,石壺的升值空間可想而知?!?/p>
在蘭濤心目中,石壺作品不僅不遜于紫砂作品,且相比紫砂,在制作難度、工藝、造型、審美價值上,石壺都有過人之處。
當年500元收來的壺,翻倍漲幅比例超過200元一把,然而,除了偶有送人以外,蘭濤并不愿意出售自己的寶貝。他甚至也不用這些石壺泡茶?!皩嶋H上,從實用型上來說,澄泥石壺的透氣性不比紫砂差,泡茶也別具一味的?!币贿呎f,蘭濤一邊拿起他平時喝水用的雕花黃楊木杯子,淺飲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