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天玉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對課堂上學生的興趣不高,對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不感興趣而感到“頭疼”。從根本原因上看,這是由于很多學生和家長把高考作為了學習的最終目標。在這種功利思想的指引下,很多學生失去了欣賞語文課本中文學作品的積極性。在語文學習中,只是為了考試取得高分而進行機械的記憶,而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足。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讓學生喜愛語文課呢?筆者在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和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精心選擇教法,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所授內(nèi)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雷雨》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通過表演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從視覺上體會荷塘月色的美。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讓學生提高對語文課堂的興趣,那么就是適合他們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使課堂教學真正地做到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為主體。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
(1)巧置懸念,拋磚引玉。好奇心是每個學生的特點,他們對所好奇的事情有強烈的興趣。針對這一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可以在教學中設置懸念,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能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為尋求所設懸念的答案而進行主動學習。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如我在教學《失街亭》時,學生預習之后,我設置懸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夠一統(tǒng)中原嗎?學生對這個問題都非常感興趣,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這種氛圍下,我?guī)ьI學生走進課文尋找答案,帶著疑問進行學習,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2)創(chuàng)設情境,以境致情。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各種教具和多媒體輔助進行語文的講授,可以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思維速度,擴大學生的視野。通過與課文緊密聯(lián)系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在聽、看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下,能更迅速地獲得有用的信息量,同時,這種教學方式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僅僅局限于一個方面,而是從各個角度進行思考。例如,我在教學《我有一個夢想》時,通過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使他們深刻感受到了黑人所遭受的各種不平等待遇。他們對黑人產(chǎn)生了同情。在這種情緒的支持下,學生對課堂學習都很積極,熱烈探討,爭相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利用朗讀,以讀促趣。在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比較好的教學方式是“讀悟式”教學。通過讀來感悟書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讀來了解課文講述的內(nèi)容;通過讀來鞏固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朗讀中感悟作者的真情,在朗讀中和作者發(fā)生共鳴。通過讀,學生能深刻體會到荷塘月色的美;通過讀,學生理解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艱難險阻。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在朗讀中提高學生的文字描述和表達能力。通過不斷的讀,可以使學生的理解力和思維力有很大的提高。在這種進步的驅(qū)動下,他們對語文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對語文課會越來越關注。在興趣的引導下,使學生能更深地探索語文知識的內(nèi)涵。利用朗讀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利用興趣又促使學生能更好地、更積極主動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從而形成學習中的良性循環(huán),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
二、靈活處理教材內(nèi)容,激活課程資源
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占據(jù)了很大部分的比例,通過學習文學作品,感受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可以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陳建翔博士說:“當孩子忘我地投入地做一件事的時候,他(她)就是天才。”只有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有了興趣,才能主動地去學習,去吸取,去探索。所以,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努力尋找學生的興趣點,使他們對課堂上所講述的知識感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激情綻放,展現(xiàn)出他們的智慧。
(1)針對學生的基礎,用活教材資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都不相同。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對語文的理解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師需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講授,讓好學生通過聽講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提高把知識內(nèi)化的速度。對于中等生,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點,用興趣引導他們保持對語文課堂的熱情,為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斷努力。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多對他們進行鼓勵,增加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逐步提高語文水平,使他們做到喜歡語文課。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可以從教材中揭示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生活哲理,還能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語文的蹤影,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課堂的熱愛,達到讓他們喜愛語文課的目的,提高學生對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興趣,能較好地欣賞和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從而達到凈化心靈,提高自學能力的目的。
(2)靈活處理教材內(nèi)容,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進行靈活的講授,不能只是依靠教材。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以提高自己對教材的駕馭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促織》一課時,讓學生對課文的結尾進行改編。學生都積極思考,其中有一位學生把課文結尾圓滿地結局改編成了一個悲劇。這個改編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有神話色彩的結尾能更好地揭示課文所蘊含的內(nèi)容;有的學生認為改編的悲劇才符合當時黑暗社會下窮苦人民的真實寫照。通過討論,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明確“對話精神”在文本理解的重要意義。這里所說的“對話”,不僅是一種語言的形式,更是師生與文本之間,師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是用理解、反思和質(zhì)疑當然也包括贊賞的眼光和心態(tài)來學習語文。比如,我們學《史記》中的《鴻門宴》、《項羽本紀》,我們?nèi)绻眯捏w會,就會發(fā)現(xiàn)太史公對項羽作為一個悲劇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著高度贊賞的態(tài)度來評價的;揚項羽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貶劉邦,而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我們繼續(xù)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太史公的作為漢朝臣子蔑視至尊的權貴而又不得不隱晦表達的深層用意。也許這種解讀,未必符合史學專家的正統(tǒng),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種語文學習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們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對話,哪怕這種對話可能有著許多誤解的成分。我想,如果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置相關一些相關的情景,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學生自己就可能把思考推進到這一層面。
這種“對話精神”同樣也應該存在于師生之間精神敞開的互動交流之中。教師在對教材進行處理時,應該考慮到如何使課堂上教師以參與者的平等姿態(tài)與學生一起開展思想和認識的對話,應該考慮到如何有利于師生共同完成對文本的探究。
在現(xiàn)在社會中,人人都追求高效率、高能力,所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更要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師要教給學生自主提取知識的能力,自動自發(fā)學習的能力,使他們不僅能從語文課本中吸取知識,還能舉一反三,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zhì),還要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能使學生在“書?!崩镒杂勺栽诘劐塾巍=處熢诮虒W中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自己聲情并茂的講授,使學生體會到知識殿堂的奧妙。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快樂。讓他們的語文內(nèi)涵越來越豐富,語文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的效率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