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聲
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分,是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所謂“語言”,是一個社會集體共同擁有的音義結合的詞匯和語法系統(tǒng)。所謂“言語”,是個人運用語言的行為(說或寫)和結果(說出來的話或寫出來的文章)。從上述理解出發(fā),我們認為,無論從宏觀還是從微觀看,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分于語文教學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把二者區(qū)分開來有利于語文教學一系列問題的解決。
1. 語文究竟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科,決定著語文教學的目的和方法,是個根本性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耙辉撜摺闭J為,語文具有工具性;“二元論者”認為,語文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思想性;“多元論者”則認為語文除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之外,還具有文學性、知識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等。之所有出現(xiàn)這些不同的看法,原因之一是對“語文”這一名稱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為“語文”就是語言、文字,有人認為“語文”就是語言、文學,有人認為“語文”就是語言、文章,還有人認為“語文”就是語言、文化,不一而足。我們認為還是最早使用“語文”這一名稱的葉圣陶先生的解釋最好:“‘語文就是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眳问逑嫦壬J為“語文”指語言和文字,看似和葉圣陶先生不同,但他進一步解釋說“這里所說的‘語言是‘口語的意思,這里所說的‘文字是‘書面語的意思。”
2. 既然語文課就是語言課,工具性是其本質屬性。
那么,這一學科的教學目的就應該是或者說主要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祖國的語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這一工具的能力。這一目的如何達到呢?主要是通過課文的教學來達到。我們知道,語言和言語就有區(qū)分,也有聯(lián)系。語言不是憑空存在的,它存在于言語中,因此,學習一種語言總是從言語開始的。課文是不同作者運用語言的結果,正屬于言語。這樣看來,語文教學實際上存在著這樣一個模式:言語——語言——言語,即由言語入手,逐步掌握一種語言,然后又用于言語。這一模式的揭示,無疑是區(qū)分語言和言語的結果。
根據語言和言語相區(qū)分的理論,語言本身固然沒有思想性、階級性,但作為語言運用結果的言語卻具有思想性、階級性。如前所述,作為語文教學主要材料的課文時屬于言語的。如毛澤東同志的著作,魯迅先生的雜文,夏衍的《包身工》,峻青的《黨員登記表》,《詩經》中的《碩鼠》、《伐檀》等等。前面所提有人認為語文學科具有思想性,正是因為看到了課文的這一特點。這一點,在教材的編選中就直接反映出來了。那么,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歷來倡導的“文道統(tǒng)一”呢?我們認為,“文道統(tǒng)一”是指課文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密切相聯(lián),教學中不應當把它們割裂開來。這是對的,也正是我們在上文中所主張的,但不能由此認為在教學中這兩者應該并重,更不能以“道”為主。
3. 在語文教學中,還有一個教學方法的問題。
“語文”就是語言,工具性是其本質屬性,課文中大量的文學作品也好,內容、形式各不相同的文章也好,都只不過是學習語言的范例,是為學生語言服務的。學生學習的主要對象不是這些作品和文章的內容本身,而是語言。任何工具都不是靠“講”而能掌握的,主要靠實際操練。顯然,工具性的語言課也不應該以“講”為主。當然,在教學中適當地向學生傳授一些知識也是必要的,但目的在于指導學生更好地聽、說、讀、寫,而不是為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
出現(xiàn)這種以“講”為主的情況的另一個原因是對語文教學的目的沒有認識清楚。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語文教學的模式是:言語——語言——言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聽、說、讀、寫的實際能力。這個目的光靠老師講、學生聽是永遠達不到的。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彼?,語文教學應該大力加強實踐性,徹底革除老師重講輕練,學生光聽不練的積習,做到精講多練,將老師“講”為主,變成學生“練”為主,通過大量的訓練把所學的知識及時轉化為能力。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如果仍遵循以“講”為主的老方法,結果只能是學生厭學,老師難教,導致語文教學走入死胡同。語文教師中一度出現(xiàn)過的“淡化語法”的呼聲其實就是以“講”為主的方法帶來的消極后果的反映之一。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