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是英國確立島國民族性的時期,也是英國走向輝煌、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的時期。英國的島國地位使英國歷史和文化多少具備不同于歐洲大陸的某種獨特性,也影響了英國人的思維意識,深深烙印在其民族性格之中。這種島國民族性的確立也使伊麗莎白時代的外交活動頗具特色。
【關鍵詞】伊麗莎白一世;外交;島國民族性
在地理位置上,不列顛群島位于北緯50°以北,被北海和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其他地區(qū)隔離開來,成為孤懸于歐亞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國所處的獨特島國地理位置,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影響,英國人在心理上不斷朝島國民族的方向發(fā)展。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英國的近代特性越來越明確。從外交政策來看,近代英國最重要的特性是其對自己島國地位的充分認識。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登上了女王寶座,國務大臣威廉·塞西爾(William Cecil)在當年的加冕典禮的備忘錄中注明:“考慮海上事務”是政府必須“立即實行”的要務之一。正是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英國人警惕地注視歐洲大陸的局勢并力圖充當歐洲力量均衡的制衡者;與此同時,逐漸將擴張的重點放到了海洋和海外殖民地的爭奪上。與此同時,英國人對島國形成并確立了一種社會文化——島國情結。這種島國情結在擴展與殖民中不斷成長與成熟,從民族意識變成民族自覺,并延續(xù)至今,投射到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一、英國國教VS天主教會
16世紀中葉歐洲宗教改革運動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路德教派已在歐洲大陸站穩(wěn)了腳跟,但改革并未完成,更激進的新教派別卡爾文教正方興未艾,努力擴展其影響。另一方面,天主教會也開始進行內(nèi)部的改革自新,在新興的耶穌會等宗教狂熱分子的推動下,天主教會獲得了某種活力,正努力回復它已丟失的地盤。伊麗莎白一世即位時的英國遠非平靜的國度,天主教在英國普通民眾中仍有一定影響,來自大陸的新教也在逐漸蔓延,各派力量都試圖在新女王時期獲取絕對優(yōu)勢,英國宗教事態(tài)的處理意味著英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卷入一場遍及整個歐洲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伊麗莎白一世及其大臣們明智地選擇了走中間道路,回復到介于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英國國教體系。1559年,英國國會頒布一系列法案,全面廢除瑪麗女王時期的天主教化措施,在做一些改進的基礎上恢復了亨利八世時期的國教基本模式:羅馬教皇的權力再次被推翻,英國國王被確認有管理英國教會的最高權力;愛德華六世時期的《四十二條信條》經(jīng)過修改更名為《三十九條信條》頒布;1552年的祈禱書再被剔除了一些過分的新教色彩后重新頒發(fā)。值得注意的是1559年諸法案中包含的反對外來干預的條文,規(guī)定自此往后“任何外來的君主、個人、教士、國家或無論教俗的當權者,都不得在本國內(nèi)使用、享有或行使任何形式的權力,包括無論教俗的司法權、優(yōu)先權、職權、超越權或特權”,這表明,伊麗莎白一世初年的宗教處置實質是一種借題發(fā)揮的對外政策宣言。
在宗教改革過程中,英國不愿卷入歐洲大陸宗教紛爭而采取隔岸觀火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英國人作為群島居民在某種程度上認為“我們不屬于歐洲”的相對獨立性;而改革后英國人接受了英國國教并以此為傲,則體現(xiàn)了英國人因其島國地位產(chǎn)生的優(yōu)越感和排外情緒注重保持自身的特色。
二、海盜活動
保持自己的個性且相對獨立于大陸是島國民族的一大特性,其另一個特性則是面向海洋的發(fā)展。
居住在島國的英格蘭民族應該具有某種在海上生存發(fā)展的天分,因為他們的祖先都是從海上征服該地并定居下來的人。最初英國海盜集中在英吉利海峽,慢慢向熱帶水域擴展,以搶劫西班牙的非洲海岸為目標,女王以各種手段支持海盜搶劫西班牙船只、掠奪西班牙殖民地。其一,在政治上保護英國海盜及其活動。譬如,西班牙使者要求絞死英國大海盜德雷克(Francis Drake),而伊麗莎白卻把他提升為騎士。這使德雷克及其它海盜組織的活動具有合法性。女王還下令保守一切有關海盜集團活動的秘密。她的秘諭傳送給凡是海盜德雷克可能登陸的地方的保安官,命令它們秘密保藏海盜德雷克運來的財物。此外,女王還以官方身份向西班牙政府表示歉意、遺憾,但對海盜卻不加以追究。其二,女王采用了股份公司形式,掩護海盜活動。由于女王、宮廷顯貴和國家要人都參加這個公司,西班牙使者無理由對股份公司進行追究,英國海盜以合法的股份公司作掩護,更加放肆地進行搶劫活動,股份公司成為英國女王對付西班牙的重要武器。掌管海軍財政的霍金斯認為,女王政府對海盜活動的支持,使英國積累了大量財富,為英國的外交活動提供了充足經(jīng)費,使英國政府能執(zhí)行比較強硬的外交政策。
總之,16世紀后半期,伊麗莎白一世是英國最大的海盜,她不僅采用各種手段和措施鼓勵英國人參與到這種掠奪活動之中,而且自己也積極加入到其中,被稱為“海盜女王”。英國的海盜活動與英國人強烈自信心和種族優(yōu)越感,崇尚大膽冒險與孜孜進取的精神,是分不開的。英國選擇了海盜來謀求英國的發(fā)展,這不只是為了經(jīng)濟上的財富需求,也不只是為了政治上反抗大國需要,它還是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必然謀求海外擴張的需要。
三、英西戰(zhàn)爭
英國人的反西班牙情緒主要源自兩個深刻的因素,一是海外殖民與貿(mào)易方面的沖突。當英國人的島國民族意識覺醒及向海外擴張的熱情高漲后,英國首先遇到西班牙這個已在整個西半球建立了巨大優(yōu)勢的霸主。宗教矛盾是英國人敵視西班牙的另一因素。16世紀中葉以后歐洲宗教沖突日益激化,英國人的宗教意識逐漸增強,大部分英國人接受了英國國教原則,決心保衛(wèi)他們所珍視的信仰免遭天主教勢力的反撲,而腓力普二世一向自認為是正統(tǒng)教義的保衛(wèi)者,以狂熱的激情在全歐范圍內(nèi)推行天主教化政策。
不列顛式的“島國心態(tài)”,使人民對島國形成了牢固的優(yōu)越感和依賴感,這種感情讓英國人在具有自信、民主和開拓精神的同時,也具有排外等明顯特點,使英國人形成了以穩(wěn)健不乏審慎、理性而且獨立、靈活卻又保守、謙卑并且克制等特質為核心的不列顛式的“島國民族性”。
島國心態(tài)影響著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政治上,他們?nèi)菀装灿诂F(xiàn)狀,重視傳統(tǒng)經(jīng)驗,不易受極端、理想觀念和個人感情的支配,樂于遵循某些古板陳舊的、約定俗成的習慣法和規(guī)定,同時又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徑,自成體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設中造就自己的風格特點;在文學方面,英國人富于想象并善于開拓,產(chǎn)生了探險文學;在生活中,英國人以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島國無比驕傲,從而對外界表現(xiàn)出排斥與蔑視,等等。
總之,我們應正確認識英國的島國民族性。意大利當代學者巴爾奇尼曾調(diào)侃式地說,當一個英國人面對“你是歐洲人嗎?”這個問題,他的承認并不得意,而且無可奈何。或許正如18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家亨利·博林布魯克所說:“我們的民族居住在一個島嶼上……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不是大陸的一部分;當然,我們也永遠不能忘記,我們是它的鄰居。”
【參考文獻】
[1](英)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國通史[M].商務印書館,1993.
[2]刑來順.伊麗莎白一世傳[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3](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理性開始的時代[M].東方出版社,1998.
[4]計秋楓等編.英國文化與外交[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羅浩(1989—),女,漢族,四川廣元人,電子科技大學英語系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