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逃離德黑蘭》一舉奪下201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本·阿弗萊克,最近倍受世界媒體的矚目。導演和編劇才華受到充分肯定的他,目前正忙于改編丹尼斯·勒翰的最新作品《以夜維生》(Live By Night),并有望自編、自導、自演;另據(jù)最新消息,華納公司又買下了一本美國獨立戰(zhàn)爭題材新書的版權(quán),且指明希望阿弗萊克來執(zhí)導。
相比在導演和編劇上展露出的才華,本·阿弗萊克演技只能說時好時壞,近十年來都是“金酸梅獎”的常客。他那典型美國英雄般的英俊外形,使得眾人對他的定位局限于“一個養(yǎng)眼的肌肉男”。而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和金球獎最佳導演的到來,則徹底向世人宣告了這個“花瓶男”的蛻變。
Q:從《失蹤的寶貝》到《逃離德黑蘭》,你的導演能力越來越受到肯定,那么你自己是如何看待轉(zhuǎn)型成為導演這件事的?
A:導演電影對我來說,漸漸變成一件十分感興趣,同時也必須如履薄冰去完成的事情。導演是件讓人愉悅的事,相比之下,做演員有時會讓人很沮喪,因為你不可能每次都碰上泰倫斯·馬利克,難免有時會遇上與你想法背道而馳的導演。但如果自己當導演,就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經(jīng)驗和能力去掌控,不管結(jié)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你自身實力的體現(xiàn)。
Q:在你看來,相對于表演,導演的困難之處在于哪里?
A:導演是一行說起來難,做起來容易的工作。我會依賴一個好劇本,然后去找合適的演員,讓他們貢獻出合適的表演就可以了。你越是信賴你的演員,他們就會貢獻越好的表演給你。約翰·福特曾經(jīng)說,導演工作的90%就是選擇并指導演員,這所言非虛。
Q:所以你認為選擇演員比指導演員更重要?
A:怎么說呢,選擇合適的演員是指導演員的必要前提。他們之間并沒有主次關(guān)系。但是如果你在角色人選上就有問題,那之后的許多努力都會化作無用功。
Q:為什么選擇《逃離德黑蘭》這種偏重政治的題材?
A:我在大學里學的就是這個,而且也一直很關(guān)注這方面的歷史。當我知道Argo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拍這部電影。這是熟悉我的領(lǐng)域,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事情。我在念書的時候,還寫過幾頁關(guān)于伊斯蘭戰(zhàn)爭的論文,只是沒有從那個專業(yè)畢業(yè)罷了。不過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拍攝戰(zhàn)爭電影的人未必都打過仗。
Q:好吧,我想你一定也聽說了,伊朗方面有人認為《逃離德黑蘭》一片涉嫌歪曲歷史事實、侮辱伊朗民眾及政府,并稱將在法國、瑞士以及美國同時提起訴訟。
A:是的,我聽說了。在拍這部電影前我就有這個心理準備,但是在電影籌備過程中,我們是做過大量走訪和研究的,我們盡量還原了事實真相,并沒有歪曲歷史。當然了,有些東西可以留在影片中,有些是需要剔除的,因為這畢竟是一部電影,我需要考慮它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Q:也就是說,影片中真實史實的比例還是很高的?
A:沒錯,我的拍攝手法就是需要電影的每一個元素都體現(xiàn)真實感。我希望觀眾在觀看時,會感覺自己真的回到了那個年代。如果沒有真實事件作參考,你不可能把這樣一個故事拍成電影,而真實性恰恰是這個電影最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