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靈長類動物到直立人種,人類因何得以進化?原因可能很復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稱,大約350萬年前原始人類開始“吃草”,飲食習慣的變化可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他們利用碳同位素技術,對來自東非的原始人類和狒狒等靈長類動物的牙釉質化石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大約350萬年前,原始人類的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變化,食用熱帶草和莎草明顯增加。
再往前追溯,400萬年前,原始人類的飲食結構還和猩猩類似。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碳同位素技術無法確定原始人類食用熱帶草或莎草的具體部分,原始人類究竟食用的是這些植物的種子、枝葉或是根莖還不知曉。
研究人員指出,原始人類開始吃草,可能標志著他們與猩猩等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脫離。長期以來,飲食是人類進化的一種驅動力,飲食變化關聯(lián)著腦容量變大和直立行走的出現(xiàn)。
嬰兒就有“糾結”心情
嬰兒認生不光是因為對陌生人感到恐懼,還有雖然感興趣、想靠近但是又感到害怕的“糾結”心情在作怪。
嬰兒從4個月起就能認母親,6個月開始認生,8~12個月認生達高峰,以后逐漸減弱。多數(shù)8個月以后的嬰兒見到生人都有些拘謹或驚慌,有的嬰兒更為嚴重,見到生人就哭。研究人員之前一直未弄清這一機制。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以57名7~12個月大的嬰兒為對象,對其母親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嬰兒的性情。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認生非常嚴重的嬰兒看起來更害怕陌生人,但另一方面,與認生程度中等的嬰兒相比,他們想靠近對方的心情也更加強烈。研究小組認為,這表明嬰兒同時擁有“想靠近”和“想離開”的相反心情。
其實,認生是嬰兒發(fā)育過程的一種社會化表現(xiàn)。嬰兒在母親和家人的照料下,產生了一種依戀之情,只有在母親或家人身旁才覺得安全;而生人的出現(xiàn)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嬰兒就會出現(xiàn)焦慮,甚至恐懼。認生的程度與嬰兒的先天素質有關。性格內向、膽子較小的嬰兒,認生較嚴重;而性格外向、樂于交往的嬰兒,認生較輕。對嬰兒認生的表現(xiàn)不能斥責,否則會加重他(她)的緊張與恐懼。應鼓勵嬰兒與生人相處,慢慢地使他(她)的焦慮或恐懼程度降低。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的獨立能力得到發(fā)展,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認生的現(xiàn)象會很快好轉。
此外,研究小組在調查嬰兒的視線時發(fā)現(xiàn),越是認生的嬰兒,越愿意注視陌生人的眼睛,且更愿意長時間觀看對方的側臉,這表明嬰兒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相反情緒間動搖的糾結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