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方
The contemporary art had worked many miracles in the Chinese art market within 3 years after it gained great success in 2005, so that whopping price and new records became the key words at that time. However, these great successes also caused serious problems on both the young contemporary art itself and the market. Only the contemporary art for tomorrow become independent, original and individual can possess its own discourse power and future.
當代藝術市場分化
在今年5月香港佳士得“亞洲20世紀當代藝術”夜場中,張曉剛、曾梵志、劉煒等藝術家的作品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創(chuàng)作于1998年的《圣母子像》從13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930萬港元成交;曾梵志的作品《江湖》980萬港元起拍,以3000多萬港元成交。而在4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上,張曉剛、方力鈞、曾梵志的作品雖均有流拍,但整體成交平穩(wěn),千萬級成交拍品也不在少數(shù)。
相比于香港,內(nèi)地的當代板塊成交情況差距較大。雖然今年中國嘉德春拍以25.71億元人民幣的成績收官,但當代油雕部分僅成交1.99億元。而支撐這一板塊的卻是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作品和當代寫實作品。在“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中,周春芽三幅上拍作品全部流拍;而曾梵志的唯一一幅估價350萬元的作品也遭流拍。在北京保利春拍“現(xiàn)當代中國夜場”中,曾梵志的《巔峰》、《肖像07-4》分別以149.5萬元和690萬元易主。而4月在香港保利春拍上,曾梵志 1998年作《面具系列》以1035萬港元成交,無論從作品級別還是成交額上均有差距。
近些年,當代藝術市場冷卻,業(yè)內(nèi)人士對這一板塊的前景普遍信心不足,持續(xù)看跌。去年10月的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中,中國當代藝術就已遭遇“滑鐵盧”。153件拍品,成交111件,總成交額1.17億港元,遠未達到拍前預期。這預示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冬天還將持續(xù)。
泡沫破裂影響深遠
回顧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從2005年開始發(fā)力,在2006年春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張曉剛的《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成交后,中國當代藝術在3年內(nèi)帶來了多個驚嘆號,特別是在2007年11月6日,中國嘉德2007秋季拍賣會中,蔡國強《APEC景觀焰火表演14幅草圖》(2002年作)以7425萬港元的價格創(chuàng)下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2008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以7536.75萬港元成交,張曉剛、岳敏君等人作品相繼突破千萬元……一時間,中國當代藝術被推向一個巔峰。
從2005年至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特點是:資本和拍賣行表現(xiàn)最瘋狂,藝術圈二線機構和人物紛紛沖到一線,想炒誰就炒誰,想扶植誰就扶植誰,想改變誰就改變誰。很多藝術家不得不為拍賣行、買家的投資要求來修改作品。這些年,很多藝術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商業(yè)壓力,影響了藝術的自由意志,影響了藝術的獨立性。藝術家抗拒資本的壓力、抗拒藝術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變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是8年里中國當代藝術無可回避的、顯著的藝術現(xiàn)象。
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影響下,買方反過來主導賣方。新晉藝術資本的品位和眼光左右了市場的走向。特別是在2008年10月初,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高價神話”最后一道防線的香港蘇富比秋拍最終慘淡落幕。在300件中國當代及20世紀藝術作品中,流拍的作品有108件,流拍率高達36%,包括方力鈞、岳敏君、曾梵志在內(nèi)的一線藝術家的5件作品全部遭遇流拍。即使成交的作品,也較以往有了很大的下降。
此番直接造成中國當代藝術泡沫破裂的原因眾說紛紜:金融危機、查稅風波、尤倫斯拋售,等等。然而,從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來看,當代藝術市場現(xiàn)有的資金量已經(jīng)遠遠趕不上作品的流通量,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供貨質(zhì)量越來越差,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不見增長,反復重復的符號使2003、2004年陸陸續(xù)續(xù)入場的投機客都受不了。所處的輿論環(huán)境也不如前幾年,當代藝術因為形式與內(nèi)容以及天價做局等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猛烈批評。
進入2011年秋季,全球經(jīng)濟持續(xù)低迷,中國經(jīng)濟增幅放緩,資金流通緊缺,藝術市場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整體市場份額開始大幅度萎縮,當代藝術市場成交份額一直呈下跌的態(tài)勢。
未來亮點值得期待
有位著名設計師說過,文化只有本土化,獨立、原創(chuàng)和個性化。中國當代藝術正經(jīng)歷著審美趣味的轉變,貼有中國符號標簽的當代藝術名家?guī)捉庥黾w滑鐵盧,或在泡沫擠干的低價位上不斷流標,或以市場價30%或更低的“白菜價”成交。
如今的市場,文化性取代了政治,市場從之前對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等作品符號化的強調(diào),正在向劉小東、曾梵志、劉煒、劉野等繪畫性的強調(diào)轉變,像劉野的《張曼玉》等題材作品,已經(jīng)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當代藝術在經(jīng)歷了過去6年的跌碰之后,在上升、調(diào)整交易板塊的過程中,人們的審美趣味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收藏家與交易者對當代的審美趣味也在重新思考。經(jīng)過前一次的調(diào)整,大家慢慢對當代藝術有了正確的認識,藏家更加理性與冷靜地思考中國的當代藝術應該是怎樣的。油畫雖然是來自西方的表現(xiàn)方式,但是最終呈現(xiàn)的精神一定是所謂的中國東方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