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周末,我們一家人去郊游。玩累了,我們就在草地邊緣支起野炊用具做飯,兒子則快樂地跑來跑去。
妻子見鍋開了,連忙站了起來,誰知腳下一滑摔倒了。我急忙跑過去扶起妻子,問:“沒事吧?”
妻子說:“沒事?!?/p>
我放下心來,妻子卻生氣地看著四處亂跑兒子,抱怨道:“這個小白眼狼,光顧著自己玩,我摔倒了,他就跟沒看見一樣,也不跑過來扶我?!?/p>
我替兒子解釋:“可能是兒子還沒有反應過來吧?!?/p>
“你要是不信,就假裝摔倒,看看他會不會來扶你?!逼拮咏o我出主意。
假裝摔倒?這可是算是一種“行為藝術”了吧!就用這種方式來引起兒子的注意,然后檢驗一下他的愛心吧。
想到這里,我順勢倒在地上。為了讓自己的這個行為更有“藝術性”,我倒在地上后開始表演起來——先是“痛苦”地叫了一聲,然后又抱著腿滾,接著又“痛苦”地叫起來!
兒子顯然是被我的表演吸引了,他跑過來,問我:“爸爸,你怎么了?”
我說:“不小心滑倒了,腿好疼。”我皺起眉頭,滿臉痛苦的模樣。
兒子趕緊在我身邊蹲下來,然后幫助我揉腿,還把我扶起來。我坐起來之后,開心地對兒子說:“不痛了,多虧兒子來扶我,兒子好有愛?!?/p>
兒子可高興了,又蹦蹦跳跳地玩去了。我向妻子使眼色:“怎么樣,兒子很有愛心的吧?!?/p>
見我用“行為藝術”驗證了兒子的愛心,妻子的怨氣也消了,高興地做飯去了。
看著高高興興玩耍的兒子,想著剛才的“行為藝術”,我忽然悟到這樣一個家教問題:既然“行為藝術”對孩子的吸引力這么強大,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不是可以用更多的“行為藝術”來教育兒子呢?
于是,我決定在平時的家教過程中,有意識地用更多的“行為藝術”。
我躺在沙發(fā)上看書,覺得有些累了,兒子在客廳里玩,并沒有發(fā)現(xiàn)我頭暈眼花。何不就此表演一下生病的“行為藝術”呢?
想到就做到。我把書放到一邊,表演起“生病難受”的“行為藝術”來。
兒子跑了過來,問:“爸爸,你哼哼什么?”我閉著眼睛,對兒子說:“爸爸感冒了,發(fā)燒?!?/p>
兒子趕緊把手放在我的額頭,喃喃地說:“是發(fā)燒呀?!?/p>
我接著說:“頭痛?!眱鹤泳挖s緊把兩只手放在我的頭上,用力地揉起來,“行為藝術”果然能調(diào)動兒子“施愛”的積極性。
我又表演:“口渴?!眱鹤泳偷沽藳鲩_水給我喝,然后又去取家庭藥箱……
看著兒子在我的“行為藝術”里經(jīng)歷著各種“施愛訓練”,我心里樂開了花,如果我真得感冒了,可就有福了。
“盼著”自己感冒,果然就感冒了。這回不是“行為藝術”,而是真的發(fā)燒,了。兒子訓練有素,給我試體溫,揉額頭,還給我倒水找藥吃。
妻子在一邊小聲問我:“老公,兒子這一套照顧病人的本領是什么時候學會的?”
我對妻子說:“是我用‘行為藝術把他教會的?!?/p>
(責編 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