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智
高職高專兒童歌曲創(chuàng)編課程教學中,采用能力點貫穿教學法,注重以學生主體和教師為主導,探究了課程教學的教具、教學步驟以及考核與工作崗位的結合,并對小組劃分、學習動機激發(fā)和評分標準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分析和歸納總結。
高職高專 教改 設計 實踐
一、引言
每個時代的兒童都應有屬于自己的歌,這一特定體裁的創(chuàng)作群體包括專業(yè)詞曲作家、幼兒園和中小學音樂教師以及有志于兒歌創(chuàng)編的音樂愛好者。在業(yè)余創(chuàng)作群體中,工作在第一線的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以職場業(yè)緣為紐帶,具有熟知兒童生活和心理需求的優(yōu)勢,是一支有巨大潛力的創(chuàng)作隊伍。使這股力量于在校求學期間,學習較系統(tǒng)的歌曲創(chuàng)作技法,進而打下扎實的創(chuàng)作基礎,正是兒歌創(chuàng)編課的教學任務所在。
我校是由三所中師合并更名,于2007年升格為國內第一所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高等??茖W校,屬“弱勢高師”。由于錄取分數段位處下游,用巴赫的話說:“我不能不抱怨……弄來很多對音樂一竅不通的年輕人,學習不可避免地每況愈下?!痹谖倚?,鋼琴、聲樂和舞蹈被學生視為“大三門”,樂理視唱、兒歌創(chuàng)編和音樂教學法則是“小三門”。要想在24學時內,使她們掌握兒歌寫作的規(guī)范和技法,其難度可想而知。當下,商海錢潮嚴重沖擊著教師為高師音樂教學改革的奉獻精神。面對無利可圖又費力不討好的理論課,人人能推就推,推不掉就“走過場”,使課程形同虛設。筆者于2004年起教授這門課程,面臨“描畫臨帖”和“創(chuàng)新出位”的兩難選擇。本著對學校、個人和學生三級負責的準則,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課程部分
面對教學對象,我首先把課程目標定為“啟蒙”。對創(chuàng)作混沌未開的原初性靈來說,“啟蒙”是一種“點亮”與“喚醒”,不是“充填”與“強塞”。課程能力培養(yǎng)目標定為“四能”: 能根據需要創(chuàng)作簡單的單聲部歌曲;能組織或參加歌曲征集比賽;能進行藝術類教學及組織少兒參加藝術活動;能檢驗學生音樂類各學科知識與能力的實際應用。
1.教具
硬件準備:數碼鋼琴教室,配備48臺學生琴、1臺教師琴;多媒體電腦;投影儀;多功能電子黑板;本課程教學網站;打印機;掃描儀;攝影燈具、攝像機、照相機及相關存儲設備和電池等。
軟件準備:各個班級兒歌創(chuàng)編課程作品展示綜合表、各班級作品展示評分專用信封、各班級作品展示評分簽、各班級兒歌創(chuàng)編課程作品演唱會節(jié)目單、各班級作品聯(lián)系人通訊錄;課件和多媒體素材;圖像視頻制作軟件等。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既可提供音樂聽覺、視覺、觸覺等全方位的感官綜合刺激,又能進行課外輔導及自主學習。既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展個性化音樂教育,又全面地提高了兒歌寫作的教學效率,使課時增值增容。作為開場鑼鼓,不僅吸引了學生目光的探視和對課程的關注度,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為考核做好了各種物質準備。
2.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我將課程的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大部分:認識部件、整體分析和作品調試。
(1)認識部件
簡介本課程內容、性質和意義,教學方法與教學進度,考核標準與評分方法,并劃分創(chuàng)作小組。實訓內容包括:①歌詞的挑選與創(chuàng)作;②兒歌常用曲式分析;③歌詞朗誦;④旋律寫作等。
(2)整體分析
實訓內容從兒歌主題寫作入手,到整首兒歌的寫作,做到詞曲珠聯(lián)璧合,并學習“音樂書法”——歌(樂)譜文獻的書寫格度與規(guī)范。
(3)作品調試
實訓內容有修改作品的能力,為歌曲編配簡易伴奏的能力,小組成員間協(xié)作展演作品的能力。
3.考核
(1)平時學習情況
平時成績,內容包括:出勤情況、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占總成績的30%。
(2)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筆試方式考核,內容包括:兒歌創(chuàng)編理論及代表作品,作品分析,占總成績的30%。
(3)作品展演
作為教改的重頭戲,占總成績的40%。每個創(chuàng)作小組拿出一首出自本組成員之手的完整作品參加展演。具體要求如下:
歌詞:(1)題材切入當代兒童生活,內容生動活潑、積極健康,不少于四句的歌謠體;(2)歌詞語言兒童話,符合當代兒童的視角和表達習慣;(3)為本組成員原創(chuàng),不得抄襲。
歌曲:(1)全曲不少于8小節(jié),時間不超過2分鐘;(2)音域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內,旋律通順,不倒字,易于演唱;(3)演唱者1~3人,伴奏樂器數量及種類不限;(4)為本組成員原創(chuàng),不得抄襲。
三、結果與討論
1.創(chuàng)作小組
參與課程學生以班級為單位,3至4人為一組,自由組合成為若干創(chuàng)作小組。為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展演時可增加“外援”。以小組為單位參加作品展演所獲得的成績,作為該小組每位成員的成績。該做法經實踐檢驗,有利于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變革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2.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1)內在學習動力
①激發(fā)求知欲,培養(yǎng)學習興趣。在兒歌創(chuàng)編的課堂上,以語言技巧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通過矯曲析敗提出問題。對于學生的問題,大叩大鳴,小叩小鳴。在做中學,勸勉誘進;在學中做,面賜獎激,將學生一步步引向創(chuàng)作的軌道。
②利用學生現(xiàn)有喜好,進行動機遷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根據多數學生喜歡流行歌曲的特點,在課中對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進行分析,通過戰(zhàn)術“迂回”,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③樹立成功的歸因觀。通過往屆學生比較成功的歌曲創(chuàng)作事例,激發(fā)學生勤于學習,努力創(chuàng)作,進而在兒歌創(chuàng)作領域抒寫自己的人生志趣。
(2)外部學習動力
①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與批評,激發(fā)自尊,促成上進。以公開的表揚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以適度的批評修正其努力的方向,以達到鞏固和發(fā)展學生學習動力的效果。
②開展競賽。在學生實踐各個能力點的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在小組間開展競賽,通過觀摩學習,磨合并提高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提高創(chuàng)作實踐的效率,增加創(chuàng)新的機率。
③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筆者將貫穿整個課程教學過程的三個大部分,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繼續(xù)分解為若干個小的能力點。及時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程度和進展狀況,鼓舞學生循序漸進。
3.評分標準
(1)分值比例
本課程考核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注重實際能力的養(yǎng)成,考核分值比例分配為:平時30%、筆試30%、作品展演4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課堂表現(xiàn)和作業(yè)完成情況;筆試成績包括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作品展演則是二度創(chuàng)作的得分。
(2)二度創(chuàng)作的評分標準
各小組參加展演的作品,在符合歌詞與歌曲既定要求的前提下,評分標準為五個等級:(1)完整地創(chuàng)作歌譜,并按照正確的格式抄寫或打印在A4紙上,最高可得60%的分值;(2)在前一種方案的基礎上,增加作品的清唱,可以事先錄制好,在作品展演時播放,最高可得70%的分值;(3)在前一種方案的基礎上,增加歌曲伴奏,可以事先錄制好,在作品展演時播放,最高可得到80%的分值;(4)在第一種方案的基礎上,現(xiàn)場演唱創(chuàng)作歌曲,并有樂器伴奏,最高可得90%的分值;(5)在前一種方案的基礎上,增加本課程沒有培訓的能力,且這些能力對歌曲作品有一定輔助作用,即符合加分條件,最高可得100%的分值。
(3)學生參加評分
為使評分工作公平、公正和公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評分以班級為單位,每一位學生都有對本班(包括本人作品)所有參展作品的評分權。具體做法是:參加本課程的每一位學生,都有與該班級作品展示數量相同的評分簽若干張。一個作品展示之后,所有該作品的評分簽將被裝進一個標有該作品小組成員的評分專用信封中,以待核分。每個作品的最終得分,是全班有效評分簽的平均分。
(4)評分參考細則
為使學生的評分結果不至出現(xiàn)過大的偏差,特制訂評分細則如下:
①歌詞創(chuàng)編(15%):運用兒童熟悉的語言,歌詞明白坦易,合轍押韻。源于當代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
②作曲技巧(15%):定調合理,遣音得體,與兒童的歌唱能力相匹配。起訖明確,音域和音程適宜,章法句意清晰準確,節(jié)奏速度、句長高潮、強弱對比等分寸感拿捏準確。
③線性思維(40%):曲調不求感心動耳,一曲成典。但求平實質樸,簡約流暢,上口易記,一氣呵成,適合兒童傳唱,充滿律動感。
④原創(chuàng)性(30%):必須是本組成員中的個人或集體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作品。
4.錄像資料攝制
(1)錄像和拍照
為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并記錄下絕大多數學生珍貴的處女作,在課程伊始,即宣布期末以舉辦“兒歌創(chuàng)編課程作品演唱會”的形式進行綜合能力考核,并全程錄像。出場順序通過抽簽確定。每個小組表演完畢,合影留念。
(2)編輯和制作
通過視頻編輯軟件,將各小組的視頻片段剪輯出來,添加班級、小組序號、歌曲作品名、作詞、作曲、演唱、伴奏、表演等內容的字幕,形成各班各組單獨的視頻文件。通過光盤刻錄軟件,根據需要刻錄成CD或DVD光盤,統(tǒng)一保存并于復制后發(fā)放到學生手中。
(3)資料的保存和發(fā)放
照片資料:主要是各組學生作品展演后的小組合影,各班照片分文件夾保存。課程結束后,直接由各班級課代表通過U盤、存儲卡等移動存儲工具復制,發(fā)放給需要照片的學生。
錄像資料:各班的錄像資料按照作品展演綜合表中的順序排列,統(tǒng)一格式編輯字幕,制作片頭和片尾,制作成DVD視頻光盤資料保存。并通過兩種方式發(fā)放到各班:一是通過國內主流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的郵件功能,直接傳送到學生的電子郵箱中;二是將DVD視頻光盤,經各班課代表發(fā)放給需要視頻的學生。
樂譜資料:所有作品一律用A4紙抄寫或打印,用掃描儀掃描成圖像文件,以班級為單位分文件夾保存。課程結束后,由各班級課代表通過U盤、存儲卡等移動存儲工具,復制并發(fā)放給本班需要保留樂譜文件的學生。
四、結論
“改革是中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永恒動力”(溫家寶)。奉獻精神是改革的原動力和出發(fā)點,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后續(xù)發(fā)展能力是改革的落腳點。在六年的兒歌創(chuàng)編課的教改探索中,筆者緊密結合幼專學生的實際,研創(chuàng)出“能力點貫穿教學法”。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歌曲創(chuàng)作能力為主線,通過改進教學和考核全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編歌詞和曲調、編配伴奏、伴舞(律動)或情景劇,部分學生能自己動手打譜或制作展演用道具。為了貼近幼兒教師的教學實際,拉近和舞臺的距離,采用匯報演出的形式考核。不僅徹底打破了學生對作曲的神秘感,完成了兒歌創(chuàng)作的總體教學目標,還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收獲創(chuàng)作成果的同時,不僅體會到了創(chuàng)作的樂趣,還使這些此前一直生活在挫敗中的青年,第一次有了成功的體驗,所有這一切,都永久的保留在承載著她們記憶的光盤中。進而重新調整自己人生的坐標——獻身幼教事業(yè),為改善脆弱的兒歌創(chuàng)作生態(tài)環(huán)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Enrico Stinchelli.不朽的指揮家.田青等譯.世界文物出版社,19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