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鳴
摘要:母牛產(chǎn)后胎衣不下易導致發(fā)生中毒癥狀,食欲及反芻減弱,甚至廢絕,體溫升高,前胃弛緩或腹瀉,拱背努責,大多數(shù)病例可并發(fā)膿性卡他性子宮內(nèi)膜炎。該文就牛胎衣不下的剝離與治療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牛胎衣不下;剝離;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8-0038-01
牛分娩后在一定時間內(nèi)將胎衣排出,若產(chǎn)后12 h胎衣尚未完全排出,叫做胎衣不下。胎衣不下分部分不下和完全不下,一般通過檢查是否排出胎衣和排出的胎衣是否完整來確定,滯留的胎衣經(jīng)24~48 h。即可腐敗,發(fā)出難聞的氣味,并有腐敗胎衣的白色碎片隨惡露排出,腐敗分解產(chǎn)物由子宮吸收后,母牛則發(fā)生中毒癥狀,食欲及反芻減弱,甚至廢飽,體溫升高,前胃遲緩或腹瀉,拱背努責,大多數(shù)病例可并發(fā)膿性卡他性子宮內(nèi)膜炎[1-3]。
在一定時間內(nèi),母牛胎衣全部不下或部分不下,經(jīng)確診后立即進行剝離較好,以免病期延長。
1 剝離方法
1.1 保定
保定可選擇兩棵樹木距離較近且平坦的地方,在樹上固定一橫木把牛成二柱欄保定就可以安全操作了。
1.2 消毒
術前用0.1%高錳酸鉀液沖洗牛外陰部及垂露體外的胎衣,同時剪短指甲并磨平,消毒雙手。
1.3 剝離
用左手握住垂出體外的胎衣,右手順著胎衣伸入子宮,在胎衣之間找到胎盤后,中指和食指夾住子葉,用拇指推壓胎盤,將胎衣與母體胎盤剝離,左手握住外露的胎衣,輕輕振動往外牽拉配合,當剝離至子宮角深處時,右手握住胎衣,使子宮角深處靠近術手便于剝離。剝離結束后,右手呈凹形掏出胎衣碎片,拭凈子宮內(nèi)淤血,然后用0.1%高錳酸鉀液反復沖洗子宮,導出消毒液,向子宮內(nèi)投入結晶磺胺,防止子宮內(nèi)膜炎。
2 治療
視家畜身體狀況及病狀而定,以抗菌消炎、強效補液、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
對輕者采取早期剝離,消毒嚴格,沖洗徹底,向子宮內(nèi)送進抗菌消炎粉即可不用其他治療,可獲得良好效果。
病情嚴重時需用高錳酸鉀液充分沖洗干凈后,用青霉素400萬U×4瓶,5%的葡萄糖1 000 mL,靜脈注射,每天一次,連用2~3 d。
術后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飼喂易消化的青綠飼料,保持清潔干凈。
3 小結
在用藥物不能排出胎衣時,應施行手術剝離,在術前要嚴格消毒,術后加強護理,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肖建群,王廷斌,何瑞江,等.剝離法綜合治療牛胎衣不下術后發(fā)情受胎效果觀察[J].中國奶牛,2011(9):18.
[2] 馬徑軍,陸世財,農(nóng)朝天.奶牛胎衣不下對其繁殖性能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奶牛,2010(2):59-60.
[3] 王希春,王金勇,吳金節(jié).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調(diào)查[J].中國奶牛,2009(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