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娟
【摘 要】刑事和解制度作為一種以協(xié)商合作形式恢復原有秩序的糾紛解決方式,能夠使被害人與加害人達到雙贏的效果,而公訴權作為一種司法請求權,是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權力,二者的發(fā)展存在著一種共生關系,此文擬從此角度出發(fā)從其目的、內容、貫徹的刑事政策等角度闡釋二者的共通性。
【關鍵詞】刑事和解制度;公訴權;司法請求權
一、刑事和解與公訴權概述
隨著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刑事和解制度被正式寫入刑事訴訟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的法律地位。在我國,刑事和解是指部分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在和解過程中,被害人與加害人可充分闡述犯罪給他們的影響及對刑事責任的意見等方面內容,選擇雙方認同的方案來彌補犯罪所造成的損害;在刑事責任處置過程中,加害人能獲得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這樣,被害人在精神和物質上可以獲得雙重補償,而加害人則可以贏得被害人諒解和改過自新、盡快回歸社會的雙重機會。
公訴權是指法定的專門機關及檢察機關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被害人的利益而代表國家主動追訴犯罪,請求審判機關對犯罪嫌疑人予以定罪并處以刑罰的一種權力。公訴權具有以下特點:1、公訴權是一種司法請求權,屬于程序性的權力2、公訴權是一項犯罪追訴權,以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從而遏制犯罪,維護法律秩序為使命3、公訴權也是一項國家權力,具有專屬性的法定職權,是由法律賦予公訴機關行使的一種專門權力。
二、刑事和解與公訴權行使的關系
1、刑事和解與公訴權行使的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
無論是自訴案件中的和解,恢復性司法還是刑事和解制度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降低懲罰的成本,帶動司法效率,使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以更加有力的方式回歸社會,以一種緩和的方式懲罰犯罪,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刑事犯罪究其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沖擊和破壞,和諧社會的核心需求就是要將被沖突和犯罪行為破壞的社會關系予以恢復,而刑事和解制度正是順應了這一需求,它以保護被害人的利益為核心,注重發(fā)揮被害人與加害人在解決行使矛盾中的能動作用,努力為雙方營造對話的氛圍和空間,促進雙方的諒解,在相互磨合中化解矛盾,從而減少社會沖突,達到社會和諧。而從保護被害人權益角度來審視,刑事和解也是中西方文化相互借鑒與融合的體現(xiàn),符合刑事訴訟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我國起訴便宜原則的追求相一致。眾所周知,我國采取的是法定起訴主義與便宜起訴主義相結合的起訴方式,法定起訴原則是指只要具有犯罪的客觀嫌疑,具備起訴條件,公訴機關就必須提起公訴的的追訴原則,相對于起訴法定原則而言,起訴便宜原則是指雖然具有犯罪的客觀嫌疑,具備起訴條件,但起訴機關斟酌各種情形,認為不需要起訴時,可以裁量決定不起訴,起訴便宜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考慮刑事程序所及的各種利益并在此基礎上予以衡量選擇的理念,以此可以看出二者從行使的初衷到最終所追求的效果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并不存在矛盾之處,刑事和解是對公訴權行使的必要補充,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刑罰體系。
2、刑事和解與公訴權在貫徹刑事政策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05年12月,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有關領導提出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指出寬嚴相濟政策是我國在維護社會治安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基本刑事政策。06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都相繼表態(tài),要在各自的工作中充分貫徹這一政策,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一節(jié)中指出:“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由此可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已成為我國現(xiàn)階段適用的基本的刑事司法政策,各機關應當積極探索,全面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而以上這些正是刑事和解的思想基礎,它體現(xiàn)了寬松的刑事政策,體現(xiàn)了刑法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多為有所少為的價值品味,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與公平正義的司法理念,對于有效地打擊與預防犯罪、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下中,適用刑事和解只局限于法律規(guī)定的犯罪,比較輕微的刑事案件,而這些也恰恰正是寬嚴相濟政策中需“從寬”處理的案件類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達成和解不意味著必然從寬處理,還要考慮其他情節(jié)。而公訴權作為一種司法請求權,是一項國家權力在行使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味的制裁犯罪,懲罰犯罪,也需要秉承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二者在此點上是共同的。
3、從公訴權的內容上看與刑事和解也有契合性與相通性
公訴權包括實體上的訴權和程序上的訴權,實體上的訴權又包括定罪建議權與量刑建議權,重點說一下量刑建議權。量刑建議權是指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根據(jù)被告人的犯罪情形確定指控犯罪的基礎上,提出對刑種、刑期、罰金數(shù)額以及執(zhí)行方式等的合理意見,并請求法院采納的一種司法請求權。量刑建議權不同于協(xié)商性司法權,其是檢察機關向法院提出的,屬于檢察機關的責任,往往是考慮到被告人權利的保護,法的效率價值等方面。日本《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證據(jù)調查終了后,檢察官就事實和法律適用陳述意見”在日本,檢察官陳述意見稱之為“論告”。日本學者通說認為,論告乃檢察官之義務。檢察官論告權對法官不具有法定的約束力,但實務中檢察官的論告對法官具有強有力的影響力。如果法官以求刑請求作出判決,檢察官不得上訴。求刑權發(fā)揮了刑事政策的重要機能?!皺z察官系代表國家行使刑罰權之機關,亦為統(tǒng)一總合推動刑事政策之國家機關。檢察官之求刑,基于檢察一體原則之運營,在統(tǒng)一刑事政策之考量下,易形成客觀基準,對法官之量刑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在全國量刑之平等上扮演著極其顯著之功能?!庇捎谇笮虣嘣谪瀼匦淌抡呱系闹匾饬x,而刑事和解也是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具體舉措,故以求刑權來改造刑事和解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和實踐上的可行性。由此可以看出量刑建議權與刑事和解的出發(fā)點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提高訴訟效率,緩解社會矛盾,最大程度的調解被害人與被告人間的沖突,只是二者在適用的主體,方法程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最后,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決定了刑事和解制度對現(xiàn)實社會的積極意義和價值,是對公訴權追求價值觀的補充。目前由于刑事和解剛剛在刑事訴訟中予以明確規(guī)定,在施行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合理的協(xié)調好其與公訴權之間的關系,相信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發(fā)展,刑事和解制度與公訴權的關系將越來越協(xié)調。
【參考文獻】
[1]田興洪.寬嚴相濟語境下的輕罪刑事政策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
[2]陳光中,葛林.刑事和解初探[J].中國法學,2006(5).
[3]候曉炎.起訴裁量權行使狀況之實證分析[J].政治與法律,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