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毅 成功
引言:英國美術史學家馬爾肯·安德魯斯(Malcolm Andrews)在《風景與西方藝術》(Malcolm Andrews. 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3.)中說:自然與風景的區(qū)別在于,風景是由看風景的人通過主觀感知而產(chǎn)生的,而自然卻獨立于人的感知之外。
嚴格說,風光與風景是有些差別的,但在這里我卻認為差不多,于是引用了馬爾肯·安德魯斯的著名觀點,我是想說:風光攝影家是以自然為拍攝對象的攝影家,要讓自然成為風景,攝影家沒有主觀感知的過程是不行的,并且我們相信這個過程一定需要時間的配合和時間的消耗。
風光攝影最忌“走馬觀花”和“浮光掠影”的評價和標簽。
從“清算風波”走過來并仍在堅守的風光攝影家,想必都能從中悟出個“子丑寅卯”來,為什么?因為學者和評論家認為很難或無法從一些“漂亮”的單幅風光作品中讀出攝影家的厚實思想修養(yǎng)、文化內(nèi)涵和鮮明的藝術個性特征。往往由不同攝影者在同一時間拍自同一“黃金風景點”的一打靚片中,讀者很難分辨出“甲乙丙丁”的個性差異,如果明天的陽光、云彩、水氣更好,后來初學者的“打醬油”之作可能會覆蓋前一天所有大師大腕們的得意之作。這是悲哀,還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規(guī)律帶來的驚喜?
這讓我們陷入無語的思考和無奈的反省之中。
在翻閱了眾多國內(nèi)外有影響的風光攝影家代表性作品、歷經(jīng)“七七四十九天”的分析比較及深思熟慮后,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單幅風光作品惹的禍!
因為,漂亮的單幅作品多數(shù)只能在形式感上呈一時的、趨向完美的表現(xiàn),卻很難承載攝影家的思想修養(yǎng)、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個性特征以及對拍攝對象更深層面的描述和表達。
于是,這次我們自認為知道該如何看風光攝影家和風光攝影作品了。我們的觀點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是風光攝影家必有的職業(yè)精神和專業(yè)態(tài)度。梳理一下,主要有五層意思:
1.長久的關注,能形成專題意義的思考
風光攝影僅停留在“走馬觀花”和“浮光掠影”的拍攝是不行的。攝影家的審美創(chuàng)作沖動,往往是現(xiàn)實中的某種因素觸動或感動了他,引發(fā)其對審美對象的深入了解和無間的融合吸引。所以,真正的風光攝影家多是選擇長久的關注和堅守來完成拍攝的,而這種長久的關注又多趨向選擇專題性形式來完成作品。
關于這一點,許多有成就的風光攝影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專題拍攝,似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一是因為,追求至善至真至美,是每一個真正意義的風光攝影家永不放棄的原則。為了獲取真正意義的美麗真實的影像,通過來回復返的多角度觀看是了解拍攝對象所必然和必須的;二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使攝影家對拍攝對象的認識更貼近真實、自然和全面,更趨向豐富而圓滿地完成自己的影像作品。有一定量的積累后,攝影家在歸納整理自己的拍攝成果時會選擇專題意義的思考和表達;三是通過長久的關注和堅守讓自己更多的拍攝畫面能共同呈現(xiàn)來形成自己的專題作品,既是“有好多話想說和要說”的表達需要,也是攝影家出于以增強信息量來貼近讀者的閱讀需要的考慮。特別是一些名山大川、地理地貌的作品,專題作品更具社會意義、文化意義和傳播力;四是專題意義和形式的攝影作品,是風光攝影作品的重要表達和傳播方式,也是廣大讀者喜聞樂見的觀看方式,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讀圖成為當下信息時代的風尚和標志,專題意義的攝影作品在網(wǎng)上更是琳瑯滿目,鋪天蓋地。而風光攝影專題更是足不出戶蝸居家中和宅在辦公室一族得以游歷世界、探險覓奇、放眼全球一睹大好河山的“閨中至愛”。還未完全脫俗的風光攝影家一定看到了這一價值點和亮點,所以形成專題意義的思考也是攝影家主動為之和選擇的。
從我們能看到的多數(shù)風光攝影家,幾乎無一例外地成就于專題攝影的拍攝,是專題意義的拍攝成就了他們擁有的“風光”時代。
2.長久的關注,能形成結(jié)構(gòu)意義的表達
風光攝影家在完成自己作品的過程中,諸多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去思考表達方式和結(jié)構(gòu)。一是對于一個有思考的攝影家來說,整體全面多層面地反映和展現(xiàn)拍攝對象是攝影的追求和責任,攝影家會自覺去探尋、研究拍攝對象的多層面和多角度的影像,尋找更符合自己意圖的畫面,并思考其表達時的結(jié)構(gòu)關系;二是量的積累必然引發(fā)具有結(jié)構(gòu)意義的表達思考和傳播意義的結(jié)構(gòu)性講究。文學表達的結(jié)構(gòu)講究、邏輯分類分層的表達、深入認識的遞進、科普探秘的揭示等編輯思路油然而生,會把影像的拍攝逐步引向一種“講究結(jié)構(gòu)”表達的審美考慮,并形成一種孜孜不倦向深掘進和向高推崇的審美追求。如是,一個攝影家?guī)资?,甚至一輩子就拍一個城市、一座山、一條河、一個物種,也就不稀奇了;三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從技術層面來說攝影家也會考慮到鏡頭的多重運用和組合表達的豐富性,去實現(xiàn)具有結(jié)構(gòu)意義的呈現(xiàn),以期望給讀者更好的閱讀欣賞,最大限度展示更多真切客觀的影像信息。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閱讀更講究速度和方便,具有結(jié)構(gòu)表達的信息更具簡潔性和理解時的完整性,視覺閱讀的便捷直接、表達結(jié)構(gòu)的講究成為明智的攝影家專題呈現(xiàn)無可爭議的首選。所以說結(jié)構(gòu)的表達既是攝影家的選擇,也是讀者和市場的選擇;四是用有結(jié)構(gòu)的專題來表達攝影家的觀看,用系列片斷的類蒙太奇組合來表達攝影家臆想的傳播效果,是攝影家對拍攝對象的綜合觀察和產(chǎn)生認識的多樣化、多層面化同時又化繁為簡的表達考慮和選擇,進一步強化了攝影家的文化思考和表達;五是用有結(jié)構(gòu)的專題來表達攝影家的觀看,其實是搬用了人類習慣的文字閱讀方式,迎合了人們的閱讀傳統(tǒng),這也許是一種考慮傳播時的策略妥協(xié),因為多數(shù)攝影家本身最期望的是精美的作品展覽。但它遠比展覽傳播時間更持久、范圍更寬,也更便于閱讀和收藏。
3.長久的關注,能形成自然歷史的影像
風光攝影拍攝的對象,就是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并且主要是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一拍攝主體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研究和記錄自然地理地貌的變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生態(tài)學上的意義。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或物非人也非是極有可能的。一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所形成的影像觀看積累,為更多的人了解認識自然地理地貌提供了直接的和趨向完整的影像資料,我們及時客觀記錄了自然地貌和環(huán)境變遷的細微量變過程,為認識自然、研究當下人類生存環(huán)境提供了直接的影像證據(jù),也為后人認識自然地貌和環(huán)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影像史料;二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所形成的影像觀看積累,也引導人們注重環(huán)境保護和珍惜自然生態(tài),提供了一種視覺上的直接教材。特別是積累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影像對比,會更有力地喚醒人們對自然和生態(tài)的普遍關注和呵護;三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所形成的影像觀看積累,實現(xiàn)了一個風光攝影家更大的社會存在價值的重要標注。攝影家的拍攝行為,就是人類的活動,記錄人類活動本身和記錄人類活動的觀看是具有人文學科的重要意義的。特別是一些過去人類足跡未曾企及的區(qū)域和人類未曾關注的自然地理地貌領域,這種影像的專題意義更是不可輕視。早期的科學家和探險家只能用畫和文字記錄他們游歷過程的所見和描繪他們的發(fā)現(xiàn),但當下的攝影家可輕而易舉地記錄下自己的觀看和發(fā)現(xiàn)。今天我們研究過去人類活動的痕跡主要就是在歷史遺跡和史書的文字中搜尋,明天我們的子孫們或許更樂于在我們拍下的畫冊和影像檔案中尋蹤。
4.長久的關注,能形成個人風格的路徑
風格,是一種味道,是一種習慣的自然產(chǎn)物,是一種由里向外的品質(zhì)表露,刻意難為之,隨意才彰顯。
風光攝影家對一類題材的長久關注和堅守,重復往返的拍攝,經(jīng)驗的路徑,表達的習慣,技術層面的偏好等等,都有可能成為他攝影風格的一部分。一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為完成系列影像拍攝所選擇的題材、器材、畫幅、光影調(diào)子以及構(gòu)圖習慣,都飽含著攝影家的個人藝術追求和審美品味。選題和形式感是攝影家風格特點的重要方面,關注什么?怎么表達?如何呈現(xiàn)?無不包含著他的個人因素。比如拿什么機就可能決定了他選擇的“畫幅”或“影像品質(zhì)”;二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為完成系列影像拍攝養(yǎng)成的描述、呈現(xiàn)和表達的運用和掌控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經(jīng)驗,這種浸潤在作品中形成個人影像語言的特質(zhì)和特點的習慣會形成風格韻味,更多地讓人感到是一種類似“文氣”的東西,是作者“本人”的性格折射,是風格中最有魅力的;三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為完成系列影像拍攝并企望社會價值體現(xiàn)而貫穿其中的觀念取向、表達欲望和文化價值判斷都會融入其間,流露出攝影家個性化的文化思考和觀念呈現(xiàn),這種極具教化的東西最富感染力。讀過您的書或許就有可能成為您的追隨者;四是長久的關注,為完成系列影像拍攝讓偶然獲得變成必然獲取,把攝影家的比較穩(wěn)定的審美趨好和文化認知偏好融入貫穿其中,彰顯出攝影家獨特的個性化藝術魅力。這是讓攝影者由偶然獲獎的影友成長為有“文化著作呈現(xiàn)”和“藝術觀念主張”的攝影家轉(zhuǎn)變的重要階梯;五是長久的關注,給攝影家超越他人否定自已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是復雜的,不斷地否定過往的認識,修正自己的判斷是人類認識成長的重要過程和現(xiàn)象。這種過程過濾了“走馬觀花”和“浮光掠影”可能帶來的過失和浮淺,使攝影家的學術態(tài)度更嚴肅、藝術思維更成熟,使尋求藝術觀念和表現(xiàn)手法的突破成為可能。
5.長久的關注,能形成人文精神的呈現(xiàn)
前蘇聯(lián)攝影家阿納托里·加蘭寧說:“我力求要拍下來的不僅是眼見的東西,而且還要有想象的東西?!保ā秶H攝影》1983年第5期)攝影家長久的關注,一定能形成人文精神的呈現(xiàn),表達出他個人的思想和想象。
藝術作品的境界高遠,取決于作品背后藝術家的個人因素。風光攝影家對拍攝對象的長久關注過程,就是一個攝影家自身修煉的過程。并且這種修煉的成果和品質(zhì)會在其作品中有所呈現(xiàn)和流露。一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浸透著攝影者執(zhí)著的個人精神品質(zhì),對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和對世界的根本看法。文如其人,一個人的作品,特別是一件用幾年十幾年來完成的作品,我們讀到的不僅是作品本身,更多地讓我們感動的是作品作者一如既往堅守關注所傾注的心血和毅力背后的東西,這是一件具有普遍影響意義的東西—精神。這種精神是形成作品的主要精氣和血脈的關鍵因素,是凝煉感動和震撼人心扉的秘鑰;二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洋溢著作者具有文化思考和審美取向判斷,彰顯著具有學術思考的智慧和光芒。影像無國界,但影像的拍攝者是有國界和區(qū)域文化背景的,他的文化思考和審美趣味就體現(xiàn)和弘揚了他所接受的教育與骨子里浸潤著的人文精神,流露出所屬族群的歷史文化熏染和認知,體現(xiàn)著個人的文化立場和觀點;三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流露出作者的社會地位、社會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的主張。觸景生情,借景抒懷,好惡決定褒貶,這看似有意無意的表達,卻是真切而準確地表達出攝影家的思想觀念和舉張。特別是具有文人氣質(zhì)類的攝影家“借景言情”、“拿物比興”更是拿手;四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承載著作者所處時代的科學發(fā)展水平與人文歷史背景的環(huán)境包漿和人類認知水平的印痕,這種“包漿”和“印痕”本身就是文化的因素和文化的結(jié)果,蘊含著所處時代豐富的文化信息;五是長久的關注和堅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彰顯出風光攝影家強烈的社會和歷史責任感,使影像的拍攝更融入人類的社會生活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之中,讓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更進一步的關注和重視,讓“人”認識“人”,讓“人”認識“自然”,隨后引導到—讓“人”認識“人與自然”的絕妙教化中。
攝影家是含蓄的學者,攝影家是委婉的說客,攝影家是以審美的旗幟和理由傳播“人與自然關系教義”的志愿者。
日本攝影家白川議員說過:“我要把對地球的新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使人們看了受感動。”(《國際攝影》1983年第3期)正是出于這樣的初衷和責任,風光攝影家們的長久關注和堅守變得自然和平常。
風光攝影家對自然的長久關注和堅守,應該值得我們的敬重!
閱讀書目:
1.《觀念與形式—當代批評語境中的視覺藝術》(段煉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攝影審美心理學》(王振民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1版)
3.《世紀攝影論壇精粹—全國第六屆攝影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攝影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責任編輯/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