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吉奧夫·斯蒂芬在“中外攝影家大PK”(以下簡稱“大PK”)活動中提交了20幅單幅作品。他與王石結對PK。從“大PK”活動的作品形制角度而言,即分為單幅或組照,由于前面主要在評價王石的組照,這樣就不太好把兩位選手的作品在形制等同的前提下進行評價與品讀。全部中國選手氛圍下的“大PK”活動,對提交作品的形制要求是剛性的,中外選手共熔一爐氛圍下要求是柔性的。存在決定意識,你得理解特色是有土壤的。本文標題中的嬗變一詞,僅取英文的evolution,演變;以及permutation,改變特征的置換之意。說明此點,希望避免產生其他含義的理解。
吉奧夫·斯蒂芬的作品在我們常說的以照片樣貌來呈現上,做得很好。他的作品大多影調細膩、層次豐富,不同事物的色彩再現準確、自然??梢源_信無疑,他能夠嫻熟地掌握數字影像處理技能。比如《五云峰之一》《西岳廟之一》,堪稱佳作??梢泽w悟作者在景物面前獨運匠心,畫面諸種元素的空間構成協調有序。因而,雨霧風景的陰霾氣氛似正被清風吹散,廟堂內景的莊嚴隨著鏡頭視角與入射光的結合運用陡升雅意。說到以藝術語言描寫形象,中國文化一向重視“立象以盡意”,似乎吉奧夫·斯蒂芬的這兩幅作品的畫面中也有一股“中國風”拂過?!段逶品逯贰渡n龍嶺之二》是規(guī)矩的風景照片,與主體相關的華山氣象條件表現準確?!渡n龍嶺之二》的作品標題有問題。華山蒼龍嶺是指,從東峰向北峰攀爬的一段險路。從北峰俯觀蒼龍嶺,整塊花剛巖體色發(fā)青、巖頂色黑,如蒼龍騰空于峽谷間,故得其名。蒼龍嶺山形險峭,坡度45度,山道寬半米、長百米,兩側都是懸崖。它是通往華山東西南中諸峰的唯一通道,所說“自古華山一條路”即指此處。如此看來,他的兩幅照片所拍攝的都不是蒼龍嶺。很可能是把拍照時的立腳點誤會為鏡頭中的山峰名稱了。
吉奧夫·斯蒂芬的作品在畫面構成上具有如下特征:一,多用對角線構圖安排被攝對象,無論主體、陪體沿對角線相互依存;二,畫面中多有三角形在空間中分布,即使對于某個物體進行取舍安排也呈現三角形的形體;三,瀏覽畫面的視覺是游動的,是由前向后、由內及外的,并且以被攝元素的形狀、動態(tài)引導視覺向畫面的后方、遠方、外方、上方游動。前兩點是外在的畫面視覺特征,第三點是內在的視覺心理特征。歸納這三點,閱讀畫面,可以品味到吉奧夫·斯蒂芬的視覺重心是向上向外的。如果說,比較王石和吉奧夫·斯蒂芬的作品,兩者在文化與心理意象上的差異明顯,所依據的正是第三點。從作品主題比較,兩者差異巨大,這是文化層面的不同。從畫面的視覺特點比較,與吉奧夫·斯蒂芬相反,王石的視覺重心是向下方、向內里延伸或回落的。
試舉例說明吉奧夫·斯蒂芬作品的視覺特征。《避詔崖》,對角線構圖,巖石色黑居下方,綠葉、天空色淺居上方,視覺會從下向上瀏覽,并走向畫面外方。《西岳廟之二》,人物身姿的外輪廓線是粗略的三角狀,人物托著臉龐的手掌狀態(tài)和并攏的手指引導視線向上瀏覽,身后的立柱與空間也起著輔助作用。
本文標題說吉奧夫·斯蒂芬視覺心理的多重嬗變,是因為除了以上的畫面視覺心理表現,借用鏡子拍攝的照片代表著他另一種視覺心理意象。人們知道,從生物學角度看人感知事物,有一個從視網膜到大腦的傳輸過程。那么,人在這一過程中的心理又是如何活動的呢?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在生活或活動中,接觸或認知事物會經歷感覺—組織—辨認與識別的過程。
以《東峰觀日出之一》《東峰觀日出之二》為例。吉奧夫·斯蒂芬在華山峰巒間擺設兩面小圓鏡子,鏡子和山峰是兩個主體。鏡子中映像了觀看日出的游客和有限的景物。于是畫面中出現一真一假兩個場景。面對鏡頭拍攝的場景是真實的場景,從鏡子到山峰是原本的真實主體;面對本真,鏡子中映像的場景卻是虛擬化的意象情景,但是也成為了主體。物理學告訴我們,鏡子中的像是虛像,它不是真實的存在,是依賴人的感覺的存在。品讀這兩幅作品,你的心理活動勢必要經歷先感覺鏡頭所攝,再從感覺出發(fā)去組織知覺,進而辨認與識別所看到的所有真實與虛擬的主體。《云梯之一》《云梯之二》與上述意象表達正相反。鏡頭中的第一主體人物和第二主體山峰都是真實的,鏡子中映像的是鏡頭中不存在的拍照游人。作者在這里的心理意象是,利用來自鏡頭中被拍照人物在近距離形成的視覺刺激,來解釋、辨認來自鏡子中虛像的信息,進而感知現場環(huán)境中的客體(拍照的游人)也在遠距離給予了視覺刺激。
責任編輯/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