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凱
摘 要: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議論文寫作時如何舉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議論文的例子必須選擇與論點相切合的、典型的、鮮活的論據(jù)。同時在列舉較多事例時,還必須注意按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
關鍵詞: 高中作文教學 議論文寫作 舉例
同學們在寫議論文時,無論是要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還是要證明論敵觀點的荒謬,都必須考慮讓事實說話。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如果我們在提出一個論點之后,能夠舉出大量生動、確切、典型的事例,說明在生活中確實如此,那么我們就能讓論點處于無可辯駁的“不敗”地位,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種議論文中常用的方法,被稱為“例證法”。
要想通過例證法達到好的效果,必須把好“例證”關,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必須選擇與論點相吻合的事例
寫議論文選擇事實作為論據(jù)時,要注意所選例證的意義一定要與論點全部吻合,只與其中某一點吻合的不能作為例證。舉例要清楚明白,議論文的舉例,為的是證明觀點,增強說服力。例子是否與觀點吻合是最重要的,在這一點上,例證不允許存在絲毫偏差。例如要證明“科學無國界”這一論點,如果舉出居里夫人長年累月地待在實驗室里做實驗這樣的例子,就偏了論點,如果能在此基礎上加上居里夫人把諾貝爾獎金捐獻出來,作為某專項基金為全人類科學事業(yè)作貢獻,就比較準確了。
二、必須選擇確切、典型的論據(jù)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jù)則是議論文的血肉,所以議論文的論據(jù)首先要確切。
所謂確切,就是例子本身必須確鑿無誤,不能把牛頓的例子說成愛因斯坦的,不能虛構編造,不能擅自編造例子來加以證明。不能含糊其辭,把某位眾所周知的人寫成另一位。如果牽涉數(shù)字,還必須準確無誤,有些同學認為數(shù)字準確是說明文的基本要求,實際上,數(shù)字準確與否,將直接關系例證的可靠性,試問數(shù)字都不準確,誰還會相信論據(jù)的正確性呢?在這一點上,許多同學不注意,結果只能是“因數(shù)害論”,是很可惜的。選做論據(jù)的事例必須能夠準確、恰到好處地證明論點,不能牽強附會、貌合神離,更不能張冠李戴。
典型的論據(jù)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zhì)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寫議論文舉例,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把個人特有的經(jīng)歷當成人所周知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都有自己的閱讀積累,都存在于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中,選做論據(jù)的事例與論點之間,必須有本質(zhì)的、必然的聯(lián)系,如果純粹屬于偶然或者是主觀臆斷的結論,“以偶然當必然”,這就必然會削弱例證的表達效果。因此寫文章舉例時,不能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別人一定知道。這種疏忽一般較多地反映在“略說”上,尤其在運用典故時,由于個人閱讀經(jīng)歷的局限,如果不加說明就會形成理解上的障礙,如“這就和沒買到鞋子的鄭國人一樣了”、“鋸了竹竿進城門式的自作聰明”,這是化用“鄭人買履”、“魯人鋸竿”兩則寓言,但由于都只有一句話,容易讓讀者在理解上產(chǎn)生障礙。其實,如果能稍稍加上一兩句話,甚至加上幾個短語,就能把例子敘述得比較清楚。
三、必須選擇鮮活的論據(jù)
論據(jù)力求“鮮活”,不要“陳芝麻、爛谷子”,一論“勤奮”就是“懸梁刺股、囊螢映雪”,一論“發(fā)現(xiàn)”就是“瓦特的水壺蓋”、“牛頓的蘋果”,論據(jù)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只記住幾個經(jīng)典論據(jù),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就變換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jù)雖算典型,卻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jù)說理,則易使閱卷者產(chǎn)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來闡述事理,整篇文章都未能聯(lián)系實際,無時代的活水,則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例如我們熟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如果來個反其意而責之:不能運用頭腦只知用力,就富有新意了。這些,已經(jīng)是基本道理,就不多說了。
四、論據(jù)的排序
在列舉較多事例時,還必須既注意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又注意變換角度,避免“單一羅列”。
例證要排列順序,不能雜亂無章。在具體運用例證時,可以按照時間的發(fā)展、材料的不同性質(zhì)作為順序排列。如果認為只要把材料擺出來就算完事了,那樣會給人思路混亂、條理不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