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月
課本劇表演一般都是選取一些文質兼美的課文改編成比較完整的劇本,組織學生進行排練和表演。通常會是課文的尾頁故事、recycle1\recycle2的故事,也可以是教師給定大主題后,由學生全權自主創(chuàng)編的劇本。因為是比較長篇幅的課本劇,因此時間間隔較長,通常采用課外排練、專課表演的形式開展。由于課本劇涉及到的知識點綜合性很高。學生所需要的知識和語言已大大超出一個單元甚至一冊書所能提供的。這時候,片段知識遠遠不夠,學生需要根據(jù)表演主題,運用到相關的所有語言,這便是整體知識。主題式課本劇表演,能令學生的整體知識得到鞏固,并在表演過程中獲得升華。
一、在表演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
在主題式課本劇表演中,一般分為三個學習階段:實踐學習、主題學習和總結學習的階段。實踐學習是設定表演主題、制定排練計劃的學習階段。主題學習是按照各自的主題進行探索的學習階段。學生們利用課本、英語閱讀資料、英語簡易故事書及英特網搜尋語言信息和資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開展準備活動,在組內安排好導演、實踐、場位、道具等等??偨Y學習是整體式課本劇表演學習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它是面向全體,進行完整表演,接受評價的學習階段。初期表演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各學習階段的進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為了進程,學生便需要尋找出影響表演的關鍵,這便促使學生在表演中發(fā)現(xiàn)問題。
在主題式課本劇表演中,問題存在于方方面面。簡單的如:這個單詞怎么讀?某一句話用英文怎么說?復雜點的如:這段對話通順嗎?情節(jié)發(fā)展是否太荒謬?再細致點的如:誰手拿一件襯衫作為道具?用左手還是右手?放下的位置和姿勢,邊上的人又如何配合?等等。
由于一旦到了總結學習階段,勢必要將組內的所有準備充足化,繼而將“成品”展示出來。因此,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合作者會試探著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主題式表演對學生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學生會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會主動尋找所需解決方法,并對其進行加工、整理,歸納,演繹,根據(jù)需要這一內在動機而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關鍵問題、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表演情境中獲取知識
主題式表演為學生從情境中獲取知識和技能提供機會。現(xiàn)實所限,學校教育的內容已經形成了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文化的與科學的知識體系,所以學習的目標也變得更為抽象化,且逐漸趨向于一般性知識的獲取,結果使英語語言知識和產生它的生活實際情境相脫離。而主題式表演則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同時,同步培養(yǎng)學生行動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自覺地將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的機會。
對于英語學習來說,綜合學習英語的過程則重視聽說讀寫技能、語言知識點和人的環(huán)境、活動直接具體地“相連接”,真正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應用功能。在主題式課本劇表演中,突出整體情境狀態(tài),使學生在模擬真實或真實化情境中自覺使用語言,而不是學說語言。引導學生以順利表演為終極目標,內化自我提升、自我學習的要求,通過學生自控,增加相關知識的獲取與運用。
如:利用區(qū)英語藝術節(jié)的平臺,集合不同學段學生,組織排演“音樂之聲”的舞臺劇。“The sound of music”本身的故事情節(jié)中就有七個年歲各異的孩子穿插始終。因此,將不同年級符合人設的孩子集中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排練、表演時,不同年齡的孩子便需要彼此交流、互相配合,由于年齡的差異,所學的知識肯定也有不同。這時,歌曲或臺詞中如果有哪一個學生沒有學過的話,比他高一學段的同學便可以教他。而當表演時,某項內容年幼者難以達成時,高學段的學生往往會快樂地幫助,甚至主動地承擔。整個排練與表演,幾乎不用老師插手。對于低學段學生而言,他們擴展了自己的知識信息,豐富了語言涵量。對于高學段學生而言,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感知了英語語言,并且在表演中創(chuàng)造地使用了這一工具。
三、在表演情境中運用知識
主題式課本劇表演可以促使學生能動地將在各個學科中獲得的知識、思考力、判斷力、表現(xiàn)力、技能等相互關聯(lián)起來,繼而展現(xiàn)。由于校園課程安排的特點,從各個學科中學來的東西在學生的頭腦中往往七零八落地呈現(xiàn)非構造化狀態(tài),這種知識結構不利于從事問題解決活動。學生對各學科的學習是孤立的、封閉的,只會在單一學科中考慮問題和解釋事項。并且在某一學科中獲取的知識和技能根本不想活用于其他學科。可是,現(xiàn)代社會的孩子們又被要求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化知識結構和更高的思考力與判斷力。故有必要改善學科學習的封閉性這一缺限,實現(xiàn)不同學科內容相關聯(lián)以及學習經驗綜合化的目標。
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生活經驗的教學資源至關重要。課本劇進課堂,就是要把學生對周圍、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深入的觀察和認識引入課堂,從而使語言文字與事物本質之間的距離縮短。因此,內容選擇一定要遵循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具有強烈情感體驗的情景性和開放性的原則。
學生在各類課本劇表演的創(chuàng)作、排演和最后演出中,都要經歷學生和老師的相互交流。學生組成分工合作的小組,在整個過程中相互合作、討論、分工、評價,有利于他們相互溝通和協(xié)調,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格;學生中擅長表演的,就當演員或導演;擅長圖畫的,可以搞布景和裝飾;會樂器的,可以伴奏配樂;會電腦的,可以制作表演背景;善于寫作的,負責文本的編寫和改編;手工好的,可以負責道具的制作,通過這種相互配合協(xié)調,增強了學生良好的人際互動,在整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了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形成統(tǒng)籌安排管理的能力,處理排演中瑣碎的時間、事務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