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中國夢這一概念在中國被提出,人們討論中國夢和美國夢的興趣越來越高。本文試從跨文化分析的角度探討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異同。
關鍵詞:跨文化比較 中國夢 美國夢
引言:2013年6月7日,習近平提出中國夢與美國夢是相通的。在此背景下,人們討論中國夢和美國夢的興趣越來越高。那么中國夢和美國夢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呢?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過程中,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在他的講話中,中國夢這個概念被提了出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自此,中國夢這一概念深深扎在廣大中國人民的心中。
美國夢又稱“美國神話”,是指只要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斗,任何一個普通人可以不依賴別人的援助和特定的階級基礎就能夠改變自己命運,進入上層社會,實現(xiàn)個人成功。1620年9月16日,當“五月花”號滿載102名清教徒到達美國的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敦時,這些清教徒始終堅信這一點并一直為之奮斗。
2.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比較
(1)根源不同。
美國夢最早體現(xiàn)在《“五月花號”公約》,因為它在那102名清教徒登上美利堅的國土之前就已經(jīng)約定了這個國家法律的基本框架,即自由、平等。人們通過約定的方式摒棄了人治,放棄了英國的君主制度。這是追求美國夢的前提,只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人們才可以獲得真正的平等,才可以擁有公平的競爭機會去獲得財富?!叭巳松降?,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中的這句話更是激勵了無數(shù)美國人為美國建立拋頭顱,灑熱血。本杰明·富蘭克林、馬克·吐溫等歷史人物在其著作里多次提到了美國夢,奧巴馬也曾經(jīng)出過一本暢銷書《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美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身命運的例子已經(jīng)多的不勝枚舉。巴菲特的股票大廈,邁克杰克遜的音樂天堂,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的科技王國,一代代的美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奇跡走向另一個奇跡。
中國夢產生于中國近代,是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封建主義的瓦解產生的。從清朝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中國在抗爭、獨立、發(fā)展和外交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只有國家的復興,中國人才真正有可能與其他國家的人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才能得到來自對手的尊重。在洋務運動的時候,中國人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最初的追趕意識,一種復興國家的愿望。在民國時期,人們深刻的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所以當時興起了實業(yè)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中華民族掀起了追趕世界的熱潮,幾十年來中國的經(jīng)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國家的政治地位顯著提升。
(2)內涵不同。
美國夢注重的是財富的積累。毫無疑問,美國是世界上經(jīng)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每天這個國家都演繹著各種各樣的財富傳奇。美國人注重個人的發(fā)展和個人權益的保障,崇拜個人英雄主義。2012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158512億美元,在2000年的時候,美國的經(jīng)濟占世界經(jīng)濟的30.6%,美國經(jīng)濟的興衰影響著世界經(jīng)濟的走向。在《了不起的蓋茲比》一書中,蓋茨比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用盡各種手段,辛勤努力拼搏,終于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然而到最后,蓋茨比發(fā)現(xiàn),他并沒有被他所向往的那個階層接受,他就像一個精神上的乞丐,窮的只剩下金錢。
中國夢不僅僅是對財富的追求,更加注重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
在新近上映的一部電影《中國合伙人》中,便同時夾雜中國夢和美國夢。成東青和王陽剛開始開辦托福培訓班的時候完全是生存需要,而此時此刻,孟曉俊在美國正在辛勤的工作,來實現(xiàn)他所認為的美國夢。隨著成東青和王陽事業(yè)不斷的走向正軌和孟曉俊在美國事業(yè)的受挫,命運使三個年輕人重新走到了一起,他們共同創(chuàng)辦了新夢想。他們不僅僅注重于財富的積累,更加注重于合作和共贏。當成東青第一次對新夢想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合伙人的利益。
(3)中國夢是美國夢的升華。
我們看到了美國夢巨大的吸引力,當然也要看到美國夢的局限性。美國夢的基礎是平等和自由,但這種平等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特定的人和特定的范圍。美國的西進運動,雖然體現(xiàn)了歐洲舊大陸的人們追求自由獨立新生活的理想,但是他們卻把很多印第安人驅趕到了自留地,人為地限制了本土居民的發(fā)展。在《中國合伙人》中,孟曉俊在酒吧無故受到女上司的刁難,這說明一些既得利益者會百般阻撓。在后來的托福試題版權上,美國的授權部門不愿意授權卻只想制裁新夢想,沒有合作,沒有共贏,美國夢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會更加專注于既得夢想人的保護,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夢想。而中國夢,強調的是共贏,是合作,是在競爭中共同發(fā)展。中國的復興離不開與其他國家的共同發(fā)展。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有著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但中國沒有固步自封,中國選擇了改革開放,選擇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道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
結語:本文從跨文化視角解讀中國夢和美國夢,認為兩者的產生根源和基本內涵各不相同,中國夢是對美國夢的升華。然而,筆者認為摒棄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種種不同,它們之間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夢與美國夢都包含了千千萬萬小人物們的辛酸與血淚,無數(shù)人的共同努力,共同書寫著心中共同的夢想。中國夢和美國夢都是人們心揣的信念,對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實現(xiàn)理想和追求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孟東方,王資博.中國夢的內涵、結構與路徑優(yōu)化[J].重慶社會科學,2013(5)
[2]江暢,戴茂堂.西方價值觀與當代中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3]習近平.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4]周海波.解構“美國夢”[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7)
作者簡介:陳慧中(1989.4-),女,漢族,山東棗莊人,現(xiàn)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英語語言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