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
臉蛋和臉面,同屬中國“臉文化”,表面看,說的都是有鼻子有眼五官齊全的正常人臉,但涵義大不同。臉蛋,很可能是一張年輕女性的臉,皮膚好,有彈性,有幾分姿色,或略施薄粉,或濃妝艷抹。發(fā)一下“臉蛋”的讀音,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原本與“但”同音的“蛋”,因為“臉”的緣故,攜帶了兒化音,沒有說“雞蛋”、“鴨蛋”時那種就事論事的正經,這個“臉蛋”顯得風情、嬌嗔,還有幾分套近乎似的輕薄,比如“喲,看你這小臉蛋紅的”。
相比之下,“臉面”顯得較無情趣,直觀的印象,似乎是一張寬而平板且歷經滄桑的臉,毛孔大,皮膚粗糙,面頰坑坑洼洼,鼻子布滿黑頭,不露聲色,卻又有點不怒而威的意思,盡管這“威”并不總是氣場的震懾,常常更是為了向人標榜你配得上被尊重,而有一張世故的老臉。
中國人愛在臉面做文章。《儒林外史》第五十回:“姻弟席上被官府鎖了客去,這個臉面也不甚好看”;巴金《家》中:“將來書讀好了,做大官,那時節(jié)連我這個老婆子也有臉面”;再如“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等等,善意的理解,靠一張臉行走于世,是值得嘉許的尊嚴感,如若沒有異化到尊嚴幌子下的一系列虛套,倒也無可厚非。
顯然,中國人的邏輯里,是抬舉臉面,輕視臉蛋的。臉蛋和臉面不能同時存在。有臉蛋的人未必就有臉面,而且常常沒有。說某人“靠臉蛋吃飯”,就等于說這人沒有臉面,不要臉了。
要說二者的相似,也很有趣。都可以是一項資產,臉蛋是有形資產,勝在起跑線,臉面是無形資產,重在積累。臉蛋,賣的是年輕,是沒資歷,大多數(shù)“老牛吃嫩草”案例告訴我們,不管這一老一小在溝通中的高效如何堪比動車,但“臉蛋”因素依舊穩(wěn)穩(wěn)存在。所以,和巨商富甲們溝通良好的,經常不是模特就是小明星;臉面,是倚老賣老,希望別人買自己資歷的賬,這資歷靠物質、經驗、閱歷、人脈等廣泛累積,在人情社會里,在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下,不同的“臉面”,有不同的給法。
無論臉蛋還是臉面,都渴求來自對方的認可,只是前者張揚、高調,后者以退為進,當人說“給我個面子”,不是像耶穌教育的,別人打你左臉,就把右臉也給過去挨打,“給我個面子”屈尊把臉送過去,是為了讓人看清你的面子有多大。網友總結港片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臺詞是“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位列第二的想必是這句“嘿,龍哥,就當給我個面子啦!”不過遺憾的是,“龍哥”往往是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刺頭,面子給過去打面子,里子給過去打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