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洪威
摘 要:本文是在秉承建窯兔毫、油滴釉制作燒成的基礎上,拓展研究窯變色釉的燒成工藝,并嘗試開發(fā)現(xiàn)代工藝品制作。讓古代窯變釉呈現(xiàn)出新的藝術(shù)魅力,并為進一步推進市場尋求商機。
關(guān)鍵詞:窯變釉;油滴;燒成;斑花;貔貅
1 引言
黑釉瓷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發(fā)展于東晉南朝,唐代北方諸窯也兼燒黑瓷,宋代以后達到繁榮。黑釉是一種普通的釉色瓷器,經(jīng)過特殊加工后,黑釉釉面上燒出了豐富多樣的裝飾,有的呈現(xiàn)出條線狀或圓點等不同形式的結(jié)晶,這其中以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zhèn)建窯窯變釉盞最為著名,北宋后期一度為宮廷燒制供斗茶用。上世紀七十年代,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成功分析出兔毫、油滴的釉料成分及燒成機理,窯變釉也逐漸為世人所掌握。本文是在秉承建窯兔毫、油滴釉制作燒成的基礎上,拓展研究窯變色釉的燒成工藝,并嘗試開發(fā)現(xiàn)代工藝品制作。讓古代窯變釉呈現(xiàn)出新的藝術(shù)魅力,并為進一步推進市場尋求商機。
2 建窯窯變釉的形成原理
建窯窯變釉形成原理是在高溫狀態(tài)下,釉層和坯體中產(chǎn)生的氣泡將鐵的氧化物帶到表層,冷卻后結(jié)晶體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析出所致,其呈色比較微妙。由于氧化物的成分不同,最后形成烏金(紺黑)、兔毫(見圖1)、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六種效果。窯變釉的燒成與升溫過程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這種釉的燒成溫度很窄,在900℃~1200℃間要特別要注意緩慢升溫。兔毫的形成可能在于當鐵含量高達9%的釉燒到1300℃時,釉層中的氣泡將其中鐵帶到釉面,并發(fā)生流動,冷卻后釉中析出的赤鐵礦小晶體形成鱗狀毫毛。在傳統(tǒng)窯變釉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根據(jù)燒成原理再適當加幾層色釉,使得原來講究微妙含蓄的油滴、兔毫釉有了更多的色彩變化。
3 窯變色釉的燒成工藝探索
窯變色釉的制作是以黑秞為基礎,在器型上部涂上一層色釉。在高溫的情況下,底釉帶動表層色釉相互混合流動,形成一種類似孔雀紋斑的色彩效果。建窯窯變釉顯現(xiàn)的是單色、微妙效果,而窯變色釉是在黑底上有豐富色彩變化的效果(見圖2)。
筆者研制的窯變色釉的主要組成成分及燒成機理為:第一層為黑釉,其主要成分為長石、石英、硅灰石、蘇州土、方解石、黑色料等;第二層為白釉,乳白釉主要是對色釉進行乳濁。配方中的乳濁劑是采用硅酸鋯,配合量在10%左右,再加碳酸鋯、鋰云母、白云石,其始熔溫度較高,高溫流動性較好。同時,其配合底釉發(fā)泡,又對色釉進行乳濁;第三、第四層為普通顏色釉。窯變色釉在溫度升至900~1150℃時,底黑釉會產(chǎn)生大量氣泡,氣泡有來自坯體本身,也有來自釉層中的氣體,這些氣泡會沖破白釉與顏色釉交混形成色泡,冷卻后形成了以黑斑為中心,其它色釉相交織的花斑,期間白釉在一定時間內(nèi)也會熔化封閉釉面。因此,在制定釉的配方時,應考慮白釉的熔化封閉不應過早,過早封閉會使得花斑消失。同時,底釉的厚度也很重要,過厚的底釉發(fā)泡效果不佳,也直接影響最終花斑的形成。這一升溫階段應緩慢升溫,控制升溫速度為75℃∕h左右,不宜太快,否則斑花不大。窯變色釉利用氧化焰燒成,為了便于觀看釉色流動的效果,筆者設計了荷葉碗,這種碗的優(yōu)點在于碗的胎壁像一個個花瓣,呈凹凸狀,當釉燒制高溫流動時,因器壁的凹凸造成釉流動的速度不一樣,這就使得釉在表層上有了高低錯落起伏,顏色肌理變化更豐富了。另外,還可避免釉在高溫下流淌至棚板的尷尬。窯變釉碗上秞工序要求先將碗素燒800℃后,用600目砂皮打磨細膩,補水完后通體上一層黑秞,晾干用毛筆蘸白釉點在碗內(nèi)壁,繼而再依次上2~3層色釉。最后再上一層口邊釉,烘干后即可入窯燒制。窯變色釉碗的發(fā)色試驗基本穩(wěn)定后,我們就可運用到其它造型比較復雜陶瓷造型上。
4 窯變釉貔貅工藝品的研究
貔貅是中國傳統(tǒng)常見的吉祥物,傳說是只吃錢財又不厄的神獸,給人帶來財運,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本文重點設計了貔貅的造型用模具灌漿技術(shù)制作出泥坯,結(jié)合不同的窯變釉燒制出油滴、兔毫、色釉等貔貅。雖然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窯變色釉配置基料與燒成范圍,但是真正與貔貅造型結(jié)合還是會產(chǎn)生一些工藝缺陷,因為碗的造型比較單一,釉的顯色比較容易。而貔貅造型復雜,釉在高溫流動下會發(fā)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需要研發(fā)人員多做試驗,在制作過程中找到最恰當?shù)纳嫌苑椒ā?/p>
4.1 窯變釉貔貅工藝品的制備工藝
窯變色釉貔貅采用浸釉法,底層為黑釉,分上、下兩次浸釉。釉漿攪拌均勻,趕走釉水表面的氣泡,通常浸釉時間為5s,要保證兩次浸釉的厚度一致。涼半干后上白釉,白釉不能過嘴巴,尾巴略有一點,交界處沒有白釉的用毛筆補釉。色釉的位置要比白釉的位置高約半厘米左右,浸秞時間大約為2~3s,浸釉過程要緩慢,勻速提起,坯體要輕拿輕放。蘸釉時,坯體會出現(xiàn)針孔等問題,這就需要用手輕輕抹平或再用毛筆補上些釉。放進硅板中的貔貅要保持至少2cm的位置,不能靠近馬腳和電爐絲,開窯室溫至300℃左右,窯門可開一條縫。此階段主要是排除坯體的水分,升溫要慢一些還要注意保溫。窯變釉貔貅的燒成溫度為1250℃,燒成時間為7h。
4.2 窯變釉貔貅工藝品的缺陷及解決措施
貔貅燒制過程很容易遇到坯體開裂、縮釉、變形、釉面有針孔等問題。坯體的開裂是因為坯體中有氣孔,這就需要注漿前仔細清理石膏模。同時,也要保持泥漿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觸變性。變形即是貔貅四只腳不平,有的是因為在素坯制作過程中就不平,剛翻出來的坯沒有放在水平位置,干濕程度不一也會導致變形;也有的是在燒成中硅板的不平,氧化鋁粉涂料不平,使用過久,造成貔貅在燒成時不能均勻的收縮產(chǎn)生變形。另外,在裝窯時,窯內(nèi)不穩(wěn),引起坯體的位移也會造成坯體變形。釉面針孔可能與坯體內(nèi)的濕度有關(guān)。對于第一次燒制有瑕疵的工藝品,可等冷卻后采取補釉后再次入窯燒制,可獲得滿意的效果。
5 窯變釉工藝品的拓展及瓶頸
在成功制作窯變色釉貔貅的基礎上,筆者將窯變色釉背景墻作為我們又一個研發(fā)項目,這是一個很具潛力的市場投資方向,非常適合學校、醫(yī)院、會所等一些公共場合的墻面裝飾。為此筆者先設計制作了窯變釉海底世界,海底世界中各種漂亮魚正好為我們窯變釉提供很好的范本。首先制作魚的模具;然后燒制各種類型的窯變釉魚,制作一塊長1.5m、寬1m的彩打瓷板,將海底的各種元素按視覺美感形式組合到瓷板上;最后在安裝的地方配與畫框,布置燈光,在燈光的照射下其整體效果是非常立體、漂亮的,給人予豐富的遐想空間。
另外,一種背景墻就是設計子母扣的墻磚,將7~8cm左右?guī)缀涡螇Υu按照一定的圖形拼湊成一堵墻,拼湊完整的窯變釉墻形狀本身就有凹凸起伏的肌理美感,連成一體,很適合表現(xiàn)空曠的公共空間效果。
隨著窯變釉工藝的不斷完善,開發(fā)出具有商業(yè)價值的窯變釉產(chǎn)品也將越來越豐富,但其間還是遇到了很多瓶頸問題。
(1) 燒制問題
由于窯變釉燒成溫度區(qū)間很窄,而窯位的不一樣都會造成每一個物體受溫條件不一樣,這就使得同一窯的產(chǎn)品無法達到完全一樣的呈色效果,燒成花斑也會各有不同,不是特別的穩(wěn)定。
(2) 窯變釉的工藝缺陷較多
窯變釉產(chǎn)品底層釉色要求較厚,太薄無法產(chǎn)生大量的氣泡來帶動釉層的流動,再在黑釉上涂上3~4層其它色釉,會產(chǎn)生不同方向的拉力,這就很容易造成工藝品部分開裂、變形。另外,釉在冷卻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針孔,要完全去除,還要調(diào)整燒制時間和有效的控制坯體干濕程度。
(3) 窯變釉產(chǎn)品成本過高
以上的原因都會使得窯變釉產(chǎn)品產(chǎn)生較大的報廢率,溫度區(qū)間的狹窄有的產(chǎn)品就要反復煅燒,這又使得成本大大提高,要推廣窯變釉,必須降低成本,這樣才具備市場競爭力。
(4) 市場的推廣還需進一步的挖掘
現(xiàn)代市場工藝品種類繁多、競爭激烈窯變釉工藝品作為一種古老的裝飾方式怎樣融入到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中,使之具備時尚元素,為大眾所喜愛,還需要我們研究更多的窯變釉表現(xiàn)方式。
6 結(jié)語
窯變釉陶瓷工藝品的開發(fā)制作,一方面要立足于傳統(tǒng)的窯變黑釉裝飾藝術(shù)特點,以形成工藝品特定的視覺符號,這也是我們繼承發(fā)揚建窯瓷藝術(sh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融匯吸收其它陶瓷裝飾藝術(shù)的有益營養(yǎng),尋求最佳的表達途徑,讓傳統(tǒng)藝術(shù)呈現(xiàn)出新的時尚元素。發(fā)揚傳統(tǒng),提倡創(chuàng)新,找準市場契機,弘揚自己的瓷文化特色,只有在當今工藝品市場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才是不敗的硬道理。
參考文獻
[1]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
[2] 馬騁.建窯[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6.
[3] 孔錚楨.陶瓷造型設計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
[4] 郭強.油滴釉的仿制實驗[J].中國陶瓷,2000,5.
[5] 王金鋒,王黔平.油滴釉的形成機理及燒成工藝探討[J].陶瓷科學與藝術(shù),2003,5.
[6] 顧永成,史漢庭.窯變花釉在陶瓷餐具上的應用[J].陶瓷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