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甲
在素有“贛劇之鄉(xiāng)”美譽的樂平市,遍布著百余座古戲臺,游走于鄉(xiāng)間村野,祠堂臺、廟宇臺、會館臺、宅院臺等各種類型的戲臺隨處可見。每座戲臺融建筑、雕刻、繪畫、民俗于一體,造型雄偉,工藝精湛,堪稱贛劇舞臺歷史的“活化石”。
為了宣傳并保護當(dāng)?shù)氐墓艖蚺_文化,樂平市在2013年5月18日成立了國內(nèi)第一家“古戲臺博物館”。博物館占地2100平方米,藏有文圖資料764張,文物86件。展示了樂平古戲臺建筑式樣、戲劇服飾、民風(fēng)戲俗、雕刻工藝,再現(xiàn)樂平古戲臺文化的獨有風(fēng)貌。
戲臺“搬進”博物館
一路望著“空城計”、“打金枝”等經(jīng)典段子圖片,古戲臺博物館的入口近在咫尺,令人激動不已!身臨“戲臺風(fēng)韻”展廳,仿佛穿越于戲臺的歷史長河。這里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古戲臺從明末清初發(fā)展至今的始末。玻璃柜中展有古戲臺建筑構(gòu)件,上面的花鳥魚龍雕工精美,活靈活現(xiàn)。
廳中最搶眼的要屬“滸崦戲臺”。它的內(nèi)外梁、柁、枋及門、窗、壁上滿是花鳥浮雕,金描彩繪,雕刻精湛。而樓雕塑像則有觀音、壽星、羅漢,配以獅、虎、麒麟等瑞獸,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不過這件藏品并不是真正的戲臺,而是由當(dāng)?shù)刂窘嘲凑赵瓚蚺_構(gòu)造以1:10的比例微縮制成,做工精美絕倫。將微縮古戲臺“搬進”博物館的想法別出心裁,令人稱道。
“藝術(shù)覽勝”廳可謂博物館中的知識寶庫。里面介紹了古戲臺建筑藝術(shù)的精髓,講解了梁、枋為何注重?fù)]金重彩,藻井的主要作用,門飾的構(gòu)造等問題。很多游客站在資料前細(xì)細(xì)品讀,有些還用相機拍了下來,足以說明游客對古戲臺文化的喜愛。
據(jù)館長介紹,樂平本地人參觀了博物館后,都覺得接上了地氣。而外地游客可以通過這個博物館,選擇自己該去哪個鄉(xiāng)村看哪座戲臺。
還原古場景
戲臺上的伙計正忙著懸掛燈籠,戲臺下則是數(shù)人組成的舞龍隊,百姓簇?fù)碓谝慌?,熱鬧非凡。人群旁邊有間露天飯館,里面的食客不為熱鬧所吸引,全然被美食美酒俘獲,推杯把盞。步入二樓,在“鄉(xiāng)風(fēng)戲俗”展廳一眼就能望見置于玻璃框后的“古代生活”場景。
這件展品中的建筑物均為木制房屋,質(zhì)樸乖巧。人物用泥制成,神態(tài)、舉止各不相同。加上頂部聚光燈照射,整個場景明亮清晰。耳邊傳來的陣陣喜慶音樂,讓人們感受到那節(jié)慶時的熱鬧氣氛。將聲、光等元素運用于藏品展示,是為了讓人身臨其境,體會戲臺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除了微縮古戲臺、微縮古場景,“生旦凈末丑”也同臺“登場”。在一個黃色背景的舞臺上,站著戲劇里的五大角色,它們面部上妝,身穿戲袍,十分逼真。一旁的展示柜中,也擺放了各種戲服道具,讓游客大飽眼福。
瀏覽完二樓,別忘了三樓的茶座,那里正在上演精彩的折子戲。要想徹底領(lǐng)悟古戲臺文化的精髓,想必只有入座觀賞,才能領(lǐng)悟其中的奧妙!